趙佗

趙佗

趙佗(前240年—前137年),嬴姓,趙氏,名佗。秦朝著名宗室將領,華夏族,南越國創建者。秦朝恆山郡真定縣人(今中國河北省正定縣)。南越國創建者。趙佗是南越國第一代王和皇帝,公元前203年至前137年在位,號稱“南越武王”或“南越武帝”。趙佗參與治理嶺南其間,一直實行“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漢越民族的融合,並把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帶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基本信息

個人生平

兩征嶺南

趙佗 趙佗

趙佗(約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嬴姓,趙氏,名佗。 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遣任囂為主將,趙佗為副將,平定南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任囂為南海尉(郡的最高長官)。南海郡設博羅、龍川、番禺、揭陽四縣。以龍川地理重要,故委趙佗為龍川縣令。龍川建制自趙佗始。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嶺南,設定郡縣,嶺南正式與中原併為一體。趙佗是完成這一重任的關鍵人物之一。他是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秦任南海龍川令。據《淮南子·人間訓》,秦統一六國後,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征伐嶺南。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秦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經過艱苦戰鬥,秦打敗了越人,殺了他們的領袖譯吁宋。越人並未屈服,他們轉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秦乃發適戍以備之。”《淮南子》沒有提到趙佗。《史記·主父偃傳》記載這次戰役說:“使尉佗、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監祿鑿渠運糧,深入越。……秦兵大敗。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顯然,這次征戰是以屠睢和趙佗為統帥的。

越人擊殺大將屠睢後,使秦有被趕出嶺南的危險。始皇再次發兵征嶺南。這是在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他“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此後,任囂任南海尉,趙佗任龍川令。這兩個人當也是在這次戰爭中立了功的人。

南越建國

趙佗 趙佗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農民大起義爆發了。南海尉任囂欲回響起義,但染病,危在旦夕。乃召趙佗,分析形勢,說:“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叛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趙佗繼承任囂的遺願,負起南海尉的重任。任囂死,趙佗傳橫浦陽山湟溪關說:“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

秦亡,趙佗迅速“擊並桂林、象郡”。嶺南三郡併為一體。趙佗自稱南越武王,定都番禺。南越國疆土“東西萬餘里”,包括今廣東、廣西大部分、今越南北部。是為今嶺南地區第一次建立古都政權。趙佗此舉,避免了嶺南地區重新出現百越的分裂狀態,避免了中原地區遭受的多年戰爭之苦。這對嶺南地區百姓的安危以及經濟發展,是有利的。

隨著南越的建立,越族在中國歷史上再次顯示其重要性。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經營二十餘年,終於滅吳,報了會稽之恥。隨後北渡淮河,與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命勾踐為伯。後來,楚威王攻“殺越王無強,盡取故吳地”。“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越族衰落了。

漢初,越族的地位再次上升。第一,出現了越族政權。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他雖然不是越人,但早已越化。趙佗自己也不迴避這一點而自稱“蠻夷大長老”。南越的百姓以越人為主,其國名叫“南越”。所以,南越是越族政權。劉邦又立越君“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惠帝立閩君“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這就形成了南越、閩越、東海三個越族政權。第二,不少人靠越族的力量受封拜爵。吳芮因率“百粵之兵,以佐諸侯”,封為長沙王。梅鋗因率越人滅秦有功,“封十萬戶,為列侯”。貰侯“以越戶將從破秦”。海陽侯“以越隊將以破秦”。絳陽侯“以越將從留起”。煮棗侯“以越連敖從豐起”。這可見,越人破秦有功,被封侯爵。這些人是不是越人,不得而知,但是,他們是靠越人爬上去的。而歸義越侯嚴和甲、越馳義侯遺之為越人,是無疑問的。越族各部通稱“百越”,生活在今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及越南的北部。越的始祖,《史記》、《漢書》均追溯到夏帝少康,兩書都說夏帝少康封庶子於會稽。其詳不可考。

對漢稱臣

趙佗

 《陸賈與趙佗》雕像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為結束嶺南地區的分裂狀態,統一全國,決定採取和平政策,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服趙佗歸漢。趙佗接見陸賈時,用越人打扮,神態倨傲。陸賈斥責趙佗說:“足下反天性,棄冠帶,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接著,陸賈大事宣揚劉邦得天人之助,滅秦夷楚的功績。然後,他進一步威脅說:“天子……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稱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強於此。漢誠聞之,掘燒王先人冢,夷滅宗族,使一偏將將十萬眾臨城,則越殺王降漢,如反覆手耳。”陸賈的一席話,打擊了趙佗的傲慢。他坐不住了,起身謝罪,承認久居蠻夷,“殊失禮義”。然而,他畢竟是統一嶺南的人物,他又自負地問陸賈,他與 蕭何曹參韓信 相比,誰賢?陸賈含糊地回答,他似乎賢於三人。趙佗又問,他與劉邦比,誰賢?陸賈說:“皇帝起豐沛,討暴秦,誅強楚,為天下興利除害,繼五帝三王之業,統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越“譬若漢一郡”,“王何乃比於漢”!趙佗不服氣地笑著說:“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渠不若漢?”趙佗雖然對劉邦不盡服氣,但還是接受了漢的封號,對漢稱臣。

漢對趙佗的和協政策,是對雙方都有利的。在陸賈出使南越這一年,劉邦一方面要對付韓王信部下王黃趙利等人的騷擾,一方面忙於剷除異姓王。正月,殺淮陰侯韓信。三月,殺梁王彭越。七月,淮南王英布起兵。一年之內,劉邦兩次出馬鎮壓叛亂。在這種情況下,對漢來說,最好的辦法是承認趙佗的存在,通過加封實行鬆散的統治。趙佗既然“自保一方,兵力震於荒裔”,如拒絕接受封號,劉邦也無可奈何。但他還是接受了漢的封號。劉邦的正確決策,趙佗的明智選擇,不僅消除了漢與南越的對峙,而且開闢了一條從分裂到統一的和平途徑。

帝號撤銷

漢高祖死後,呂后臨朝,採取“別異蠻夷”政策,採納有司的建議,禁止金鐵田器、馬牛羊輸越,“即予,予牡,毋予牝”,想通過禁運限制南越的經濟發展。趙佗遣內史潘、中尉高、御史平先後上書,請求呂后解除禁令。呂后非但不取消禁令,反而將三人扣留。因為劉邦曾把南越封給長沙國,趙佗誤認為禁運是長沙國的主意,想以此削弱南越,進而吞併南越。趙佗於呂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自稱南越武帝,發兵攻長沙國邊邑。漢遣隆慮侯周灶將兵助長沙國征南越。因氣候潮濕,士卒大疫,漢兵不能逾五嶺。歲余,呂后死,漢遂罷兵。趙佗“以兵威邊,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東西萬餘里。乃乘黃屋左,稱制,與中國侔”,並且“以財物役屬夜郎,西至同師”。強大的南越,成為漢在南方的大患。

出兵後,趙佗曾致書周灶,提出恢復關係的兩項條件:“求親昆弟,請罷長沙兩將軍。”文帝即位後,主動採取措施,遣人把趙佗家祖墳修葺一新,並置守邑,歲時祭祀。召趙佗的昆弟,安排官職,厚加賞賜。然後,以陸賈為特使,帶上文帝書信和禮品,出使南越。文帝賜趙佗書信的主要內容是,在承認“服嶺以南王自治之”的前提下,勸他取消帝號,分棄前患,通使如故。信中闡明戰則俱傷,和則兩利。趙佗雖然“定百越之地,東西南北數千萬里,帶甲百萬有餘”,然與漢廷抗爭,仍顯力不從心。再說,他的要求已得到滿足。趙佗表示,願意重修舊好,“長為藩臣,奉貢職”。並下令去帝制黃屋左。他覆信文帝,解釋攻長沙國的緣由,承認錯誤,表示不敢背先人,“改號,不敢為帝矣”,自稱“蠻夷大長老夫臣佗”。同時,獻白璧一雙、翠鳥千隻、犀牛角十隻、紫貝五百、桂蠹一器、生翠四十雙、孔雀二雙等珍貴物品。

歷文、景、武三朝,趙佗稱臣奉職,不斷“使人朝請”,維護與漢的和好關係。然趙佗在南越仍然稱帝,只對漢稱臣,稱王。文帝不費一兵一卒,使趙佗稱臣,使南疆安定,是漢代在民族地區的重大成功。當然,這也是趙佗對國家統一作出的重大貢獻。

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趙佗卒,孫胡繼位。是年距漢建國已七十年,皇甫謐稱:“佗蓋百歲矣。”趙佗在秦始皇時期為南海龍川令,年齡當不會太小。在漢又生活了七十年,其子已先他去世。以此看,趙佗享年百餘歲的說法,是可信的。

後續

趙胡繼王位的第三年(公元前135年),閩粵王郢發兵攻南越。趙胡訴諸漢廷。武帝遣兩將軍征討閩粵。兵未逾嶺,閩粵王弟余善殺郢以降。漢罷兵。武帝使莊助諭意南越以漢擊閩粵之功。趙胡當即表示要報漢恩,令太子嬰齊隨莊助入宿衛,自己也準備稍後朝見武帝。莊助去後,南越大臣諫趙胡勿行。他們說:“入見則不得復歸,亡國之勢也。”於是趙胡稱病,不去朝見武帝。十餘年後,趙胡卒,太子嬰齊繼王位。嬰齊在長安時娶邯鄲樛氏女,生子興。嬰齊立樛氏為王后,興為太子。這時,武帝又數次遣使諷諭嬰齊朝見天子,“用漢法,比內郡諸侯”。嬰齊和其父一樣,稱病不行。嬰齊卒,子興繼位。興母未為嬰齊妻時,曾與安國少季私通。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再次遣安國少季使南越,辯士終軍、勇士魏臣隨行,諭王和王太后入朝,比內郡諸侯;並令路博德屯兵桂陽,等待訊息。安國少季至南越,復與王太后私通。越人頗知之,於是多不服王太后。王太后欲依漢威,勸王及群臣內屬,上書“請比內郡諸侯,三歲一朝,除邊關”。武帝許其請,並賜丞相、內史、中尉、太傅印綬。“除其故黥、劓刑,用漢法,比內郡諸侯。”

王與王太后準備北上朝見武帝。丞相呂嘉數諫,王不聽。呂嘉連相南越三王,宗族為長吏者七十餘人,其男娶王女,其女嫁王子,勢力大,耳目多,“得眾心愈於王”。呂嘉諫止無效,便欲叛亂,稱病不見漢使。漢使欲誅呂嘉,懾於其勢力,未敢輕動。王與王太后恐呂嘉發難,欲借招待漢使者謀誅呂嘉。乃置酒宴。王太后南向坐,王北向坐,呂嘉及大臣西向坐。呂嘉弟將兵居宮外。席間,王太后質問呂嘉說:“南越內屬,國之利也,而相君若不便者,何也?”她以這席話激怒使者。漢使欲誅呂嘉,而猶豫不決。呂嘉見勢不妙,即出。王太后欲擊殺他,王勸阻,呂嘉遂出。於是,呂嘉決心進行叛亂。

武帝以為,使者優柔寡斷,但又認為呂嘉叛亂不足為患,不想發兵。他想令莊參將二千人擒呂嘉。莊參說:“以好往,數人足矣;以武往,二千人無足以為也。”韓千秋說:“以小小之越,又有王和王太后相助,願帶二百勇士,斬呂嘉頭,以報天子。”於是武帝遣韓千秋與王太后弟樛樂將二千人,入南越地。呂嘉聞漢兵至,起兵叛亂,殺王和王太后,立王兄建德為王。傳令郡縣,煽動民族情緒,抗擊漢軍。韓千秋初入越,略有小勝。行至距番禺四十里,大敗身亡。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遣路博德、楊仆等將樓船士,四路征伐南越。次年,楊仆攻陷尋陝、石門,得越船和積粟,進而挫敗越軍先鋒數萬。待路博德至,共圍建德、呂嘉於番禺。楊仆居城東南,路博德居城西北。天黑,楊仆攻擊越軍,縱火燒城,天明,城中皆降。呂嘉與建德逃入海中,乘船西去。路博德遣人追擊,獲呂嘉和建德,盡定南越。以其地為儋耳、珠崖、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南越自趙佗稱王,歷五世,近百年而亡。

為政舉措

趙佗對南越國的廣大地域實行有效控制和實際統治,並取得成功。

政治政策

趙佗 趙佗
在政治上,實行郡國並行制,仿效漢朝制度,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並實施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確保政治上的有效控制和實際統治。

趙佗建立南越政權時,起初是以“中國人相輔”,“以其黨為假守”,是用中原人來進行統治。但長此下去,會與當地的越人首領發生利害衝突,這對南越政權無疑地是一種威脅。 趙佗看到這種局勢,注意到吸收當地有威望的越人首領到南越國的中央來參加政權管理。如越人首領呂嘉頗得嶺南越人信服,趙佗就任用他為南越王國的丞相,直接參予處理王國大事,呂嘉的弟也被封為將軍,呂嘉宗族中“為長吏者七十餘人”。此外,南越王室還吸收了許多其他越人在軍隊和政權中擔任官職。如歸義侯鄭嚴和田甲,馳義侯何遣,趙郎都稽,湘長侯桂林監居翁,甌駱佐將黃同,嘹侯畢取,揭陽縣令史定等,這些人都是見於《史記》或《漢書》中的身任南越國官職的越人。 除此之外,在越人部落強盛的地方,趙佗還採取分封越人首領為王的做法,讓“諸雒將主民如故”,例如在交趾地區分封的西於王,就是如此。

軍事政策

在軍事上,設立將軍、左將軍和校尉制度,又分為步兵、舟步和騎兵,對號稱“帶甲百萬有餘”的軍隊實行有效指揮和控制。

經濟政策

趙佗是中原先進耕作技術、打井灌溉技術和冶金、紡織技術的傳播者、推廣者。他和首批南遷的中原官民把中原耕牛犁田和使用鐵制農具的技術傳播到嶺南,極大的促進了嶺南農耕業的發展。

在經濟上,推廣使用鐵農具和耕牛,改變以前的“刀耕火種”和“火耕水耨”耕作方法,大量發展水稻、水果和畜牧業、漁業、制陶業、紡織業、造船業,並發展交通運輸和商業外貿,促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他還出動官兵助民鑿井,修渠灌田,推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文化建設

趙佗在開發邊疆、傳播文明方面,是引導嶺南百越部落從原始氏族社會迅速走向文明時代的文化先驅和偉大政治家。

在文化上,首先是漢文字的使用,《粵記》說:“廣東之文始尉佗”,出土文物發現不少漢字。百越民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越舞和漢式舞。還有編鐘、銅樂器和各式飾畫、壁畫等。

趙佗治理南越,非常重視“以詩書而化國俗”,注意在民族融合過程中,利用中原先進的文化和倫理道德教化、誘導越人,教育他們贍養老弱、廢除群婚。還利用行政手段推廣漢字和漢語,教育越人“習漢字,學禮儀”,從而使“蠻夷漸見禮化“。迅速推動嶺南地區文化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民族政策

在民族政策上,趙佗實行“和輯百越” 的政策,提倡漢越通婚,尊重越人風俗,促進融合和社會和睦發展。

一個民族與一個民族通婚,是和睦民族關係,增進民族間友好感情的重要渠道。趙氏政權對這一條頗為重視。趙王室從自身做起,帶頭與越人通婚。例如明王趙嬰齊就娶越女為妻,生子建德,封為高昌侯。丞相呂嘉連相三王,其宗族中“男盡尚王女,女盡嫁王子弟宗室”,甚至還與遠離番禺的蒼梧王趙光聯婚。因此,漢、越民間通婚就更加普遍了。南越政權能平安立國九十餘年,想來漢、越通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這個事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漢、越兩個民族的關係是比較融洽的。 

嶺南越人的生活習慣、社會風俗與中原漢人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漢人歧視越人的不同習俗,就容易挫傷越族人民的民族感情。於是趙佗帶頭尊重和順從越人風俗習慣,例如他公開宣稱自己是“蠻夷大氏老”,還脫掉漢族的正統官服,採用越人的服飾。

從大量的文字記載和出土文物說明,南越國是嶺南文明的奠基時期,趙佗創建南越國使嶺南社會經濟實現飛躍式的跨越發展,使嶺南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的分散的部落統治,一躍跨入封建社會的有序發展,為今後的歷史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歷史評價

毛澤東曾經說過,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他是開發嶺南的第一人。趙佗在公元前204年創立了“東西萬餘里”的南越國,以後“趙佗歸漢”,嶺南正式列入中國統一的版圖。

趙佗從公元前219年作為秦始皇平定南越的50萬大軍的副帥,一直到公元前137年(漢武帝劉徹建元四年)去世,一共參與治理嶺南81年。其間由於他一直實行“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漢越民族的融合,並把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帶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在越南陳朝時,追封他為開天體道聖武神哲皇帝。

太史公司馬遷有如下評價:“尉佗之王,本由任囂。遭漢初定,列為諸侯。隆慮離濕疫,佗得以益驕。甌駱相攻,南越動搖。漢兵臨境,嬰齊入朝。其後亡國,徵自樛女;呂嘉小忠,令佗無後。樓船從欲,怠傲失惑;伏波困窮,智慮愈殖,因禍為福。成敗之轉,譬若糾墨。”

家庭成員

族弟:蒼梧秦王趙光
兒子:太子趙始(一作趙仲始)
兒媳:太子妃 媚珠(安陽王之女)
孫子:趙胡
重孫:趙嬰齊
重孫媳:樛氏(邯鄲人)

趙佗墓

趙佗墓 趙佗墓
趙佗死後,是由第二代南越王趙胡安排殯葬,到如今趙佗陵墓依舊能長期保存不留痕跡,第二代南越王趙胡確實費了不少心機。根據考古學家分析,雖然趙佗墓地是由他生前選定,但在實際的下葬中出現了不少假象和迷霧,另後人不知趙佗墓所在。

廣州也曾發掘過一些漢代大墓,下葬物品中包括一些精美的玉佩飾,由此可見墓主的身份地位顯赫,一度的懷疑為某位南越王的墓。從墓中出土的玉劍飾推斷,墓主應為男性。但之後考古人員推斷,此墓可能就是文獻中記載的南越國第三主趙嬰齊的陵墓,並非趙佗墓。

關於趙佗墓有大量的文獻記載:“佗死,營墓數處,及葬喪車從四門出,故不知墓之所在。惟葛蒲漳側,古馬知上有雲:‘山掩何年墓,川流幾代’人。遠同金騾裹,近似石麒麟。’時莫解之,但疑其墓不遠。蔡如松雲:‘舊說即悟性寺也。’今蒲澗之南,枯家數千,人猶謂越王疑家。”(出自《蕃禺雜誌》)葛蒲澗在廣州白雲山,此記載把趙佗陵墓說成在白雲山上; “南越王趙佗,相傳葬廣州禺山,自雞籠崗北至天井,連山接嶺,皆稱佗墓。” (出自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

按古史記載,趙佗下葬時喪車四出,以使人無法確定他墓葬的確切位置。多年來,對於他的墓葬大致有古番禺城的城西南、城西、城西北、城北、城東北等說法。所謂古番禺城,為三國時吳國交州刺史步騭所建,大致在今廣州越華路以南、文明路以北、倉邊路以西、吉祥路以東的地區。

《傳奇》記載,崔煒在這個墓中,見到了數間“垂金泥紫,飾以珠翠”的“錦繡幃帳”,極其奢華。隨後他遇見了四位身著古裝的侍女,告訴他這是“皇帝玄宮”,並給了他一顆寶珠,讓他離去。崔煒出洞穴後到波斯商人處悄悄賣這顆寶珠。有一位“老胡人”,問他:“郎君得入南越王趙佗墓中來?不然者,不合得斯寶。”老胡人告訴崔煒,這是波斯國寶陽燧珠,西漢南越國年間流入嶺南,後被趙佗殉葬。他給了崔煒一筆巨款買下寶珠,泛舟離去。

故地

趙佗故城--佗城 趙佗故城--佗城
河北省正定縣: 秦朝時為恆山郡真定縣(治所在今 石家莊市郊區東古城村),趙佗的出生地。

廣東省龍川縣:秦朝時為南海郡龍川縣,趙佗平定南越後做了6年龍川縣令。

廣東省廣州市:秦朝時為南海郡番禺縣,是南海郡郡治所在地,趙佗做了4年南海郡郡尉。秦滅亡之後,趙佗又以番禺為都城,創立了南越國。番禺也是他的墓葬所在地。

趙佗先人墓地:漢文帝派人修建,在今石家莊市郊區趙陵鋪村,2006年重修為趙佗公園。

備註:趙佗建立南越國的年代並沒有史籍直接記載,現代的研究文獻均以《史記》的有關記載推算而得。所以目前對南越國建國年代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前203年(參見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網站),一說是前204年(參見《南越國史》,張榮芳黃淼章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