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七記載
遼東城在今遼陽市區遼陽老城東北隅,東晉義熙六年(公元410年)高句麗盡據遼東後,改稱襄平城為遼東城,改築後。城方形,內外兩重城垣。內城有兩層和三層建築物,當系官署;外城為商業區。城門三,東西門相對,雙層門樓。城垣有角樓、雉堞、女兒牆等建築,城外西北還有兩層高樓建築,規模宏偉。
在遼東城冢首見繪於後燕時期的遼東城圖。太子河從東牆外流去,今尚有磚瓦建築材料遺存地面。成為高句麗統治的東部首府。
練何立功之地遼東城帝王同吟望月詩篇
唐太宗伐高麗之戰為練姓開族始祖練何立功賜姓之戰。據唐朝史書記載:貞觀“十八年十一月庚子,命英國公李勣為遼東道行軍總管,出柳城……刑部尚書、鄖國公張亮為平壤道行軍總管,以舟師出萊州……發天下甲士,召募十萬,並趣平壤,以伐高麗。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親統六軍發洛陽……五月甲申,上親率鐵騎與李勣會圍遼東城,因烈風發火弩,斯須城上屋及樓皆盡,麾戰士令登,乃拔之。……秋七月,李勣進軍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師。冬十月丙辰,入臨渝關,皇太子自定州迎謁。戊午,次漢武台,刻石以紀功德”。故結合史書記載推算,東何公與李勣將軍伐高麗時獻火攻策焚城立功之地,應屬遼東城(今遼陽),南蘇羅城。
在練姓開族始祖練何獻火攻策立功之地——遼東城,中國唐太宗、康熙、乾隆三代帝王面對同一輪遼東滿月,用同首望月詩原韻,給我們留下不朽的詩篇,請大家鑑賞:
【練何立功之地——遼東城中國三代帝王同吟望月篇】
《遼城望月》
唐太宗·李世民
玄菟月初明,澄輝照遼碣。
映雲光漸隱,隔樹花如綴。
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彩缺。
臨城卻影散,帶暈重圍結。
駐蹕俯丸都,佇觀妖氛滅。
註: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東征高麗,五月十七日,在李勣率領不捨晝夜地圍攻十多天后,採納練姓始祖何公所獻的火攻之策,點燃西南城樓,焚城攻克遼東城(今遼陽)後李世民作此詩。全詩借望月表達了作者攻占遼東城後的興奮心情,抒發了作者收復遼東的博大胸懷。詩人登上遼城,明月初輝,月色明淨,光照遼碣。浮雲遮月光暫隱,月光隔樹花如綴。微光漸明滿桂枝,圓月虧時鏡彩缺。影散暈重筆下傳神,烘雲托月細緻入微。詩人駐蹕遼城,借望月抒懷,表達了“佇觀妖氛滅”的愉快心情。
【練何立功之地——遼東城中國三代帝王同吟望月篇】
《遼城望月》
愛新覺羅.玄燁
夜氣澄炎景,清光渡海碣。
流雲漸稀朗,繁星燦如綴。
蟾殿魄初明,冰輪影未缺。
懷古聽行漏,素心良蘊結。
曠然望九宵,妖氛盡殄滅。
註:往事越過千年,時值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滿懷平定“三藩之亂”的喜悅,於東巡途中駐蹕遼陽。頓時,想到了唐太宗的遼東戰績,想到了那一首千古傳唱的望月詩篇,於是,這兩位被歲月間隔了千年的皇帝,面對同一輪遼東滿月,有了一段心靈的交流。玄燁步唐太宗遼城望月詩原韻,輕輕吟成此新的詩句。
【練何立功之地——遼東城中國三代帝王同吟望月篇】
《遼城望月》
愛新覺羅·弘曆
呈象涌泛瀛,見光先渤碣。
桂樹吳剛修,不放杖外綴。
散彩麗宵漢,示沖表盈缺。
於時逾中秋,廣寒徒念結。
夙興偏宜觀,漸向西林滅。
註:相似的人生高度,引發了相似的際遇情懷,後者對於前者的崇敬不言而喻。緊接著清代的又一位頗有作為的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也加入了這一場中國詩壇上曠世的唱和。詩題當然還是《遼城望月》,詩韻當然還是唐太宗的,但是情感卻是弘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