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涅水石刻陳列館

南涅水石刻陳列館

南涅水石刻陳列館又稱“二郎山石刻館”,位於沁縣城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於1989年建成開放,陳列館建築共三個院落,仿古式建築。

基本信息

簡介

南涅水石刻陳列館又稱“二郎山石刻館”,位於沁縣城南的二郎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9年,在沁縣城東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出土各類石刻造像1100餘塊,據石刻題記,為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10年)至北宋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歷代積累的民間石刻藝術作品,比雲崗石窟、龍門石窟的年代還要早,為妥善保存這批文物,國家拔專款於1984年開始籌建“南涅水石刻館”並於1989年建成並對外開放,使這批藝術珍品重放光彩。共三個院落,仿古式建築。南涅水石刻出土於50年代的沁縣南涅水村,一千多件,是佛教題材的塔式雕刻品,時代最早的為北朝,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這批珍貴的石雕藝術品就陳列這這個館內。

(圖)南涅水石刻陳列館南涅水石刻陳列館

詳細介紹

(圖)南涅水石刻陳列館南涅水石刻陳列館

南涅水石刻藝術陳列館在沁縣城南1公里的二郎山巔。山上松柏蒼翠,林木掩映,山下西湖水庫碧波萬頃,漳水粼粼,湖光山色,魚肥稻香,一派江南景象。

石刻館的仿古建築廳、台、樓、閣組群結合,錯落有致,布局靈活,規模宏闊,與館內陳列著的歷代石刻藝術作品有機地溶為一體,顯得更加莊重古樸,巍峨壯觀。陳列館建於1985年,著名佛學家趙朴初先生為該館親筆題寫了館名,鐫刻在二郎山的崖壁之上。陳列館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展廳面積2500平方米。建築為南、北兩向,共分南、中、北三組院落。分別為萬像館、群佛宮、銅靼碑林(亦稱“翰墨林”),共有廳、堂、房、舍250間。北院有銅靼碑林,卷棚式碑廊內,陳列著各類碑碣及在沁縣各地徵集到的歷代寺廟碑、墓志銘等,總計101塊。其中以晉代陶淵明手書《擬古雜詩》12首石刻真跡為上乘之作,屬全國罕見。

院內主體建築重陽閣,重檐歇山頂二層樓閣,紅牆黃瓦,斗拱支檐,古樸秀麗。遊人登樓遠眺,沁州古城及湖光山色盡收眼底。中院為群佛宮,主體建築大佛廳居北,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筒板布瓦裝修屋面,琉璃脊獸,色彩絢麗。台基高峙,隔扇裝修,高大雄偉。另建有精品廳、書畫廳、貴賓廳等附屬設施。各廳內陳列著沁縣歷代精美的石雕佛像、頭像400餘尊件,同時陳列著歷代名人書畫、碑碣拓片百餘件。

(圖)南涅水石刻陳列館南涅水石刻

南院為萬像館,座南向北,高台築殿。館內設定塔林廳、石佛廳、浮廳、造像碑廳等7個陳列廳,重點展出以南涅水石刻為主的各類石刻造像及圖片資料1600餘件,其中不少屬國家一、二級藏品。南涅水石刻陳列館,是國內目前最大的一座民間石刻藝術專題陳列館。其所收藏陳列的歷代石刻藝術珍品,數量之多,品類之廣,表現形式及內容之豐富,延續年代之久遠,且為民間匠師雕刻(鑿)而成的可移動石刻作品,均居全國之首位,是海內外罕見的藝術瑰寶。為系統地研究中國古代社會風俗、中國文化史、中國佛教史、中國雕塑藝術史以及雕刻技術、服飾、設計、建設形制、書法、繪畫等藝術,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觀賞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圖)南涅水石刻陳列館南涅水石刻造像

南涅水石刻,原在沁縣城東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一座古寺院遺址內發現。1959年由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考古隊發掘清理,先後出土各類石刻造像2139件,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春開始籌建“南涅水石刻陳列館”,五年後建成並陳列展出,使這批淹沒無聞千餘年的民族文化瑰寶重放異彩。這批石刻造像,據有確切紀年的題記記載,始鑿於北魏永平元年(508),一直延續到北宋天聖九年(1031),其間跨越北魏、東魏、北齊、隋、唐、五代十國、宋等歷史朝代,歷時近6個世紀,有的還可追溯至北魏神麋三年(430),比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還要早六十多年。其造型在繼承前代傳統的基礎上又有了新意和突破,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攝石雕刻而累聚成錦,雕刻技藝精湛,風格流派多樣,表現了濃郁的民間特色與廣泛的民眾性。這批石刻造像以白砂岩雕鑿而成。內容上集中表現了佛教人物、佛傳故事、佛教經律、佛教文化藝術及崇奉佛法的佛事活動等。形式上可分為塔形造像、個體造像、文字造像碑及刻像石四大類型。特點是數量品類繁多,刻制時代延續長久,可組合,可移動,並出自民間匠師之手,而且大都由香客信士捐資建造,是雲岡、龍門石窟所無法比擬的。石塔造像,在碑記中又稱作“圖塔”、“高舉”、“石級造像”等,形制較為特殊。目前陳列展出的53座造像塔,共由計389塊刻像石組裝而成。每座塔五、七、九級不等,以四方柱體或四方錐形的石塊為料,疊壘成高3米左右的石塔,底層邊長70厘米見方,自下而上逐層收分遞縮,下大上小呈梯形狀,以邊長20厘米左右的方形石塊作頂。塔體最高者近4米。每層石塊四面均雕刻圓柱體、火焰形、古建屋頂形佛龕,每龕內所雕圖像不一,造型各異。有一佛二菩薩、一佛二力士、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一佛二菩薩二力士、一佛四菩薩、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有單佛獨坐蓮台,也有二佛並坐,還有諸多刻劃佛傳故事的畫面。這些雕像,或赤足站立於蓮台之上,或結跏趺坐於蓮台,或正立正坐,或側身站立,或講經說法,或靜目沉思,尊尊雕像體態端莊,神姿安祥,各具個性,栩栩如生,再現了釋迦牟尼創立的佛國世界人物故事交匯、先覺意念傳神的宏大場面和超凡的意境。

(圖)南涅水石刻陳列館南涅水石刻

更為繁縟富麗,有表現建築造型的柱枋欄額、飛檐翹脊、鴟吻脊剎,有寓意吉祥如意的金翅鳥、蓮花、牡丹,有象徵佛法無邊的飛天、流雲,有威武雄壯的獅獸、飛龍等圖案,無不表現得淋漓盡致。構思獨特,設計考究,刻制精細,意境高遠。此外,還有體現民間雜技藝術的浮雕百戲圖和帝王貴族虔誠敬仰的禮佛圖。百戲圖畫面反映頂竿、柔技、氣功、奏樂、舞蹈等百戲雜耍,充滿濃郁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氣息。石塔中的造像變幻無窮,卻並不繁瑣,凡天賜降魔、初轉法輪、四天王托缽、降伏火龍、佛祖涅磐等內容皆有反映,但並非出自同一時期,組成了形象生動的釋迦牟尼生平及善惡因果報應故事。據已發現的石塊計算,可疊壘成200餘座石塔。這批石塔造像,大多為北魏、北齊年間鑿造。個體造像,是南涅水石刻中數量最多的一個類型,計1161尊(件)。多為佛、菩薩、弟子、羅漢、天王、金剛、供養人等造像。最高的254厘米,最低的不足100厘米。其鑿造年代歷時較長,自北魏中晚期開始,到北宋為止,各代皆有,其中以北齊、隋、唐三代造像尤多。

其中多為赤足站於蓮蒂,也有部分結跏趺坐於蓮台,有的面龐清瘦,身材窈窕,清俊秀雅;有的面龐豐潤,比例勻稱,慈善安祥。佛像頭部髮髻有磨光高肉髻,亦有螺鏇式髮髻,身披袈裟,或袒胸露肩,或通肩袒露,衣飾得體,衣紋摺疊下垂,顯得莊重大方。菩薩頭戴花冠,身披裟衣,胸佩瓔珞,袒露雙臂,衣紋飄逸流暢,神姿端莊秀美。羅漢、弟子造像老少皆有,刻劃生動逼真。這批個體造像,寫實而不拘泥,獨創而不怪誕,既有鮮明的時代風格,又有豐富的哲理內涵,將人物內心世界刻劃得惟妙惟肖。文字造像碑共有50餘通。其中,文像並刻碑17通,千佛造像碑3通,余皆為文字碑。造像碑雕刻單層、雙層或多層佛龕,龕內造像雖小,但佛、菩薩、弟子、供養人等人物交錯,姿態及表現形式多樣,刻制技巧頗為精湛。文字碑碣多為楷書,行、草、隸、篆皆有。僅紀年清晰的大代(北魏)、永平、延昌、正光,東魏興和、武定,大齊天保、武平,唐成通、龍朔,宋天聖年間的就有32通。這為系統研究南涅水石刻分期斷代、造像緣由及造像風格,提供了翔實的史料依據。

刻像石,是南涅水石刻中數量較少、風格獨特的一種表現形式。它以一石為材,上刻佛與菩薩像,並刻制有佛座、背光等浮雕,同時銘刻有敬造石像的施主、信士的姓名、意願及刻制日期。這種刻像石,不論選材大小,自成體系。似在將依山鑿窟造像的博大的造像群體之意,微縮刻制在寸尺之間的塊石之上,意味無窮。別具特色的沁縣南涅水石刻,無論題材選擇、主從配置、畫面構思、衣紋裝飾、雕刻技藝等方面,與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如同一範本,一脈相承。它不同之處就在於民間籌辦、就地取材、經濟實在、靈活多樣、集散方便,更以其時代久遠、品量眾多、雕刻精湛、風格獨特、小巧玲瓏而著稱於世。它是中國佛教文化與民族民間文化(鄉土文化)巧妙結合的典型作品。

參觀及交通

(圖)南涅水石刻陳列館南涅水石刻陳列館

景區地址:山西長治市沁縣城東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

門票價格: 免費

開放時間: 8:00~18:0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