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涅水石刻館

南涅水石刻館

南涅水石刻館位於沁縣城南1千米處的二郎山上,又各二郎山石刻館。1985年建館,1989年10月1日開放。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題否的館名,鐫刻在二郎山的崖壁上。館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陳列面積3000平方米,為明清建築。坐北朝南,分三座落,為“群佛宮”、“銅革是碑林”、“萬象館”,共有殿堂250間,館內有碑林殿、佛塔殿、石刻殿等。

基本信息

館藏介紹

南涅水石刻館 南涅水石刻館

館藏文物以南涅水石刻造像為主,

南涅水石刻館 南涅水石刻館

除陳列沁縣歷代精美的石雕佛像、頭像400餘件和歷代名人字畫100餘件、碑銘101塊外,主要收藏有1959年沁縣城北30千米處的南涅水村出土的石刻造像2139件。

石刻造像來源

南涅水石刻館 南涅水石刻館

據碑文記載,這批石刻造像出自北魏永平元年(508)到北宋天聖九年(1031)間,積累了北魏、東魏、北齊、隋、唐、宋的民間石刻藝術作品,國內頗為罕見。石刻題材以豐富多彩的佛教活動為主,融中國民間習俗與西域佛教為一體,分為文字造像礦物質、個體造像、雕刻石像和塔形造像四大類,雕像近萬尊。部分塔形造像由389城(節)刻像石疊驛成塔形, 共53幢。

南涅水石刻館 南涅水石刻館

石塔所用石塊均為四面開龕造像的方形石塊。石塔用石多者9塊,少者5塊。每塊石的四周均雕佛龕、佛像和花卉圖案。據已發現的塔型造像石塊計算,可疊驛成200餘座石塔。館內有個體造館1161尊(件),大的高2.45米,小的高尺許,千姿百態,是中國石雕藝術的珍品。還有文字造像碑50餘通。除20通造像碑外,余皆為文字碑。其中館藏《陶的珍刻》,為東晉陶淵明的手跡。清乾隆六年(1741),沁州人張孝捏任監察御史巡視江南,欣得陶淵明於東晉義熙十二年(416)給“雲龍上人”之手書,其於武周聖歷二年(699)為武則天所得,

南涅水石刻館 南涅水石刻館

武親自題跋於後。其他名人如沈約、狄仁傑等閱後也予題字。再後又有常熟人加蓋“虞山老樵”印章,其受知者重視由此可見一斑。這9塊石刻,各高35厘米,寬110厘米,大小均等。前7塊,全為陶書,存詩12首,計810字。武則天題詞共82字,還加蓋她“鳳閣之寶”、“鳳閣審定真跡”印章。石刻原藏沁縣城南梅溝村,歷來為張氏傳家之寶。七七事變後,張氏子孫將其隱埋地下。民國28年(1939)日軍占據沁縣後,先後3次派兵到梅溝殘酷追索,未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張氏子孫將其全部獻給國家,至今保存完好。

南涅水石刻館 南涅水石刻館

館藏康熙皇帝書法石刻也是沁縣一寶。康熙四十二年(1703)前後,康熙皇帝把自己臨摹宋米芾的《千字文》、詩、連同他本人的墨寶, 賜予當時保和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吳琠,吳親自選購漢白玉,訪名工將其鐫刻珍藏。吳琠去世後,其子吳時謙開縣城吳氏祠堂後建“宸翰樓”一座,將石刻全嵌於樓內牆壁上。石刻共48塊,每塊高35厘米,寬100厘米,大小均等。石刻共保存康熙皇帝字跡1246個,還蓋有“康熙宸翰”、“敕幾清宴”、“龍天主人”、“稽古右文之章”等五方印章。

南涅水石刻館 南涅水石刻館

此外,館內還藏有少量刻像石、歷代文人騷客謳歌“筆峰山”的詩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