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翠袖凝寒薄

《南歌子·翠袖凝寒薄》這首詞的作者是納蘭性德 ,作品體裁屬於詞 ,創作於清代。

慨況

【作品名稱】南歌子·翠袖凝寒薄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姓名】納蘭性德

【作品體裁】詞

原文

南歌子·翠袖凝寒薄翠袖凝寒薄①,簾衣入夜空。病容扶起月明中。惹得一絲殘篆②,舊薰籠。暗覺歡期過,遙知別恨同。疏花已是不禁風,那更夜深清露,濕愁紅③。

注釋

①翠袖二句:凝寒,嚴寒。唐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簾衣,即簾幕。唐陸龜蒙《寄遠》:“畫扇紅弦相掩映,獨看斜月下簾衣。”二句謂入夜,簾幕里空空寂寂,他不在身旁,不免單寒淒冷。

②惹得句:惹得,惹為招引、牽扯等義,此處系繚繞之義。殘篆,指點燃的篆字形的香將要燃盡。

③愁紅:即慘綠愁紅,指殘花敗葉。宋柳永《定風波》:“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

賞析

此篇寫離恨。情景渾融交織,悽惋哀怨。從“暗覺歡期過,遙知別恨同”二句來看,這詞大約是為曾與之相戀的女子而作。但全從對方落筆,寫她苦苦相思的情態。

說明

《南歌子》,又名《春宵曲》、《水晶簾》、《碧窗夢》、《十愛詞》、《南柯子》、《望秦川》、《風蝶令》等。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此調有單、雙調之分。本篇係為雙調,上、下片各五句,共五十二字。上、下片第二、三、五句押平聲韻。

評論

盛冬鈴《納蘭性德詞選》:“這首詞寫病中女子的相思之情,別離之苦,情調尤為淒婉,此即所謂‘哀感頑艷,得南唐二主之遺’[陳維崧評納蘭詞語]。”

作者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即清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滿洲正黃旗(今內蒙古吐默特)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為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為人謹慎,避涉世事。工於詩詞,擅長書法,精於書畫鑑賞。詞作自然流麗,淒婉蘊藉,鄭振鐸稱“纏綿清婉,為當代冠”。形式上以小令見長,語言清淡素樸不尚雕飾。抒情狀物不落俗套,以白描手法寫眼前景物,自然流露出真摯之情。王國維評價說:“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內容上題材範圍狹小,多寫離別相思和個人閒愁,很少接觸社會問題。著有詞集《飲水詞》、《側帽集》,輯有《全唐詩選》、《詞韻正略》。納蘭性德生於臘月,小時稱冬郎。母愛新覺羅氏,為阿濟格之女,父親納蘭明珠歷任內務府總管、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納蘭性德十七歲進太學,十八歲中舉,十九歲會試中試,因患寒疾,沒有參加殿試。二十二歲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中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康熙愛其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上代又與皇室沾親,所以被康熙留在身邊,授予三等侍衛的官職,後晉升為一等侍衛,多次隨康熙出巡,並奉旨出使梭龍(其方位學界尚存分歧),考察沙俄侵邊情況。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患急病去世,年僅三十一歲,死後葬於京西皂甲屯納蘭祖墳。《清史稿》有傳。納蘭性德善騎射,好讀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夏承燾《詞人納蘭容若手簡前言》稱:“他是滿族中一位最早篤好漢文學而卓有成績的文人。”納蘭能詩善賦,尤工詞,雖長於鐘鳴鼎食之家,且“密邇天子左右,人以為貴近臣無如容若者”(《通志堂集》卷19附錄),然其詞境淒清哀婉,多幽怨之情。他自己在《與梁藥亭書》中曾寫道:“僕少知操觚,即愛《花間》致語”。從他的某些作品中,可以看到《花間集》的風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