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南柯子
山冥雲陰重 ,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 。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 。人間辛苦是三農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南柯子: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又名《春宵曲》《十愛詞》《南歌子》《水晶簾》《風蝶令》《宴齊山》《梧南柯》《望秦川》《碧窗夢》等,後用為詞牌。雙調五十二字,前後片相同。兩片末句均九字,句法上二下七,與《相見歡》末句相同。
②山冥:山色昏暗。
③幽艷:在暗處的花。啼紅:花朵上逐漸聚成水珠,像噙著眼淚。
④溝塍(chéng):農田的水溝和田埂。塍:田間的土埂子。
⑤三農:指一年中的三次農忙,即春耕、夏耘、秋收。
白話譯文
山色昏暗,陰雲重重,天氣寒冷,雨意濃濃。幾枝幽靜紅艷的花朵上沾著晶瑩的水珠,猶如少女眼中含著淚珠。不要為了惜花而惆悵地對著東風。
農人們披著蓑衣戴著斗笠天天清早就出門,田裡的溝渠和田埂八達四通。人世間最辛苦的是春耕、春種、秋收,要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個豐收的收成。
創作背景
這首詞的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王炎生於南宋前期,這個時代詞的寫作主要用途已經不是拿去歌唱了,還是字字寫男女閨房語軟意弱的詞作,這是他無法容忍的。但他又不認為同期的辛棄疾豪言壯語之可貴,卻提倡曲近人情、婉轉嫵媚之作,可能是出於保持詞的本性的目的。王炎是實現他詞學主張的詞人,其詞誦讀起來婉轉動聽,又並非寫男女之情的語軟意弱。這首《南柯子》,則是描寫農民生產勞動的詞作,很好地表現了他的詞風。這首詞大概也是王炎晚年退居家鄉時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描寫農村秀麗的風光。前三句:“山冥雲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彤雲密布,山色陰暗,天下著瀠漾的細雨。花朵上,水氣聚成了晶瑩的水珠,像是少女眼睛裡含著淚珠,奪眶欲出,令人十分愛憐。描繪出了令人欣喜的雨前徵象;山色昏暗,濃雲密布,氣溫驟降,使吹面不寒的楊柳風也帶有了寒意。這裡的布景設色,全為降雨作鋪墊。春日是百花盛開的季節,在“雲陰重”、“雨意濃”的特殊自然環境下,那艷麗奪目的花兒也呈斑出色沉光暗的特異風采。“數枝幽艷濕啼紅”,詞人攝取了這樣一個特寫鏡頭,十分形象地描繪出一幅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田園風景圖。寫花極具特色,突出了氣候特徵對花之色彩的影響,顯得非常妥貼、形象。而且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勾勒出濃重的水氣中花之情態。霧氣凝聚的水珠,在花瓣間滾動,閃爍著微弱的光亮,與那含顰嬌啼、珠淚瑩瑩,顧盼生輝的香閨少女相似。賦予靜態的花以生命的活力,很自然地引出下句“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但是,詞人並沒有完全被這迷人的田園風光所陶醉。他把筆鋒一轉,奉勸人們“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不要因為風風雨雨摧殘著美麗的花朵,而愁悵滿懷,作無病呻吟。繪景生動形象,抒情真切幽邃。短短二十六個字,三平韻,卻跌宕起伏,清新自然,從而為下片作了很好的鋪墊。
下片,用同一格式,重填一片,描繪出農民在田間生產勞動的情景。過片“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戴著蓑笠的農民。天天清晨早出。他們的足跡踏遍了田間泥濘的溝渠和田埂。然而,“人間辛苦是三農”。春耕、春種、秋收,是農民們一年中最辛苦的三個季節。結句點題:“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農民們終年辛勞,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個豐收的年成。他們是沒有閒情逸緻去賞花、憐花、惜花的。寫出了降雨前農民的普遍心理,與臨風惆悵的士大夫恰形成鮮明對照。這一現象說明,哪怕是對自然氣候的正常變化,生活在不同階層的人們所產生的心理情感也會各不相同。前後片上下呼應,表現了作者與勞動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整首詞,語言通俗,明白如話,表達了清淡馨新的意境,質樸健康的情感。
起首兩句對仗,“冥”、“重”、“寒”、“濃”,寫出了春雨季節的郊野景象。“數枝”句添以特寫,生動地描繪出雨中花朵珠淚盈盈的風姿。然而作者意不在賞花,“莫為”二字一跌,為下片的主旨拓出地步。過片一組對仗,筆觸直接伸向農田。儘管風雨不止,農民們仍然蓑衣笠帽,下田耕作,將田埂溝渠整理得井井有條。這一景象使作者感慨萬分,“人間”兩句即是將心比心的肺腑之言。“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水足”與上片的雨季描寫遙相呼應,而全句的思想境界,卻高出“惜花惆悵對東風”的無病呻吟何止萬萬。全篇意境清新自然,感情質樸健康。作為一名封建文人,能擺脫春景詞風花雪月的俗套,正面表現農村生產與農民生活,是頗為難能可貴的。
名家點評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所長劉尊明:作者曾幾任地方官,對農民的生活與情感比較熟悉和了解,時而形諸篇詠。這首詞即描寫農村風物和春耕景象。開篇即抓住山鄉自然特徵,描繪出一幅雲陰雨濃、野花啼紅的山村春雨圖。繼而又寫出自然景物在不同人物身上所產生的不同反應,對不關心民生疾苦,只知惜花惆悵的文人墨客致以微詞,而以讚羨的筆調描繪出一幅山鄉農夫不辭勞苦、冒雨春耕的生動場景,同時也以深切關懷之情反映了農民的希求與願望。全詞寫景如畫,並善於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來抒情寄意。在唐宋詞中,描寫農村生活題材的作品並不多,此篇在同類題材的作品中堪稱佳制。(《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文學編輯室編輯劉文忠《宋詞精品選釋》:此詞描寫了農家的勞動生活,反映了他們不避風雨終年勞作的辛苦,以及對豐年的期望。詞人一掃惜花傷春情懷,而把視線轉向蒼生,在宋詞中實不可多得。風格與感情都是質樸的。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高建中:此詞不取艷辭,不貴用事,下字用語亦頗經意,如“幽艷濕啼紅”寫花在雨意濃陰中的顏色神態就相當生動。不過,總的說來,全篇語多直尋,含蘊稍欠。(《宋詞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王炎(1138-1218年)字晦叔,號雙溪,婺源(今屬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進士,調崇陽主簿。張栻帥江陵,邀入幕府。後授潭州教授,改知臨湘縣,受學於南軒先生。慶元四年(1198年)為實錄檢討官,尋轉著作佐郎,以薦知湖州。官至軍器監,中奉大夫,賜金紫,封婺源縣男。與朱熹頗有交誼。所居在武水之陽,雙溪合流,因以為號。嘉定十一年(1218年)卒。王炎博聞強志,著述甚豐,其詩文議論醇正,引據精審,頗富文采。所著《讀易筆記》、《尚書小傳》等,總題曰《雙溪類稿》,今已亡佚。明代程敏政輯《新安文獻志》多有採錄。亦工詞,反對寫詞“字字言閨閫”,認為這樣便“語懦而意卑”;亦不提倡一味叫囂的“豪壯語”(《雙溪詩餘自敘》)。其作品多寫農事生活,少吟風弄月之作,這在宋代是非常難得的。著有《雙溪集》。詞集名《雙溪詩餘》,存詞凡五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