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嶺大營

南嶺大營

南嶺大營 南大營又稱“南嶺大營”,位於吉林省長春市南嶺國小至亞泰大街與繁榮路交會處,原長春柴油機廠分廠院內。長春市民曾感慨的叫他“長春的圓明園”。

簡介

歷史上長春南大營在100多年裡始終與“兵”有關。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調北洋陸軍第三鎮出關,曹錕曾任統制,1908年春到達長春,該鎮軍隊在長春的南嶺修築了兵營,統稱為南嶺大營,於是這裡就有了清代以來的首批駐軍。這座大營的占地規模約為1.1平方公里,達到當時市區面積的七分之一,駐軍人數為居民的五分之一,就其軍事意義與駐紮的兵力來說,在當時的東北是數一數二的,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長春的南大營堪稱東北防務的軍事要地。張作霖曾多次派人來此視察,1923年,張學良也曾在此檢閱過南嶺駐軍。1928年到1931年,長春的中國駐軍以南嶺大營為最多,當時駐防的部隊有:東北軍陸軍獨立軍第10團、陸軍獨立步兵第50團,另有一個輜重營,其中炮兵團擁有各種火炮數十門,實力雄厚,1931年發生的“九·一八”事變,使它和瀋陽的“北大營”一樣聞名中外。

歷史

長春的“南嶺”,在清末年間,還是是一片荒蕪的空地,位於城外。只是在半個世紀以前,才陸續有了人煙。

關於長春的“南嶺”,歷史上還有著一個生了根發了芽的名字——“南嶺大營”,民間簡稱“南大營”,今空軍航空大學駐地附近一帶。“南大營”的廣泛之意,與“兵”有關,這裡曾幾十年如一日地駐紮著不同時期的軍隊,尤其是在七十多年前。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調北洋陸軍第三鎮出關,1908年春到達長春,這裡於是有了清代以來的首批陸軍。駐軍在長春的南嶺修築了兵營,統稱為南嶺大營。

這座大營的占地和營造規模,在當時的東北是數一數二的。在東北淪陷前夕,就其軍事意義與駐紮的兵力來說,僅次於瀋陽的北大營。在“九·一八”事變時的多次戰鬥中,和瀋陽的北大營一樣聞名於中外。東北地方史專家於涇老先生曾說:“南嶺大營的營地位於長春府城南門外6華里,因地處城南,當地通稱為南嶺。南嶺兵營周圍築有堅固的磚牆,高3米、厚40厘米,內側築有立腳點,戰時可站在牆上向外射擊;牆四角的廁所築有許多炮眼,可供射擊和進攻。”

上世紀20年代,長春南嶺大營始終是駐有重兵的地方,因此原東北軍的將領們對此極為重視,張作霖曾多次派人來此視察,1923年,張學良也曾在此檢閱過南嶺駐軍……1928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夕,長春的中國駐軍中以南嶺大營為最多,當時駐防的部隊:國民革命軍陸軍獨立炮兵第19團(團長穆純昌)、陸軍獨立步兵第671團(團長任玉山)。其中炮兵團擁有各種火炮數十門,實力雄厚,頗為日軍所忌。

在日軍的突然襲擊面前,蔣介石下令不予抵抗,吉林軍署參謀長熙洽叛國投敵,長春和南嶺大營在1931年9月19日(“九·一八”事變第二天)同時淪於日軍之手。

南嶺大營之役,是“九·一八”事變之初,長春抗戰最激烈、作戰時間最長、傷亡最大的一次戰鬥。

1931年9月19日凌晨5時許,在長春南嶺大營,上演了中國軍隊反擊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又一幕(同時,鐵北“寬城子”之戰正在進行)。南嶺是長春的南大門,日軍要想侵占長春,這裡中國駐軍的炮兵團成其攻擊的第一個目標。在駐軍毫無戒備的情況下,日軍發動了突然襲擊,被驚醒的中國官兵起而應戰。戰士們以圍牆作掩體還擊日軍。炮兵發射的10餘發炮彈,斃傷日軍多人,日軍狼狽撤至附近的袁家窩堡農田,隱蔽待援。

上午9時,日軍糾集多股部隊再度攻打南嶺大營。中國守軍頑強抵抗,步槍、輕重機槍以及迫擊炮一齊開火,向日軍猛烈射擊。雙方經過5個小時激烈的近戰、肉搏戰,於當日下午3時左右,迫於國民政府和熙洽的“不準抵抗”嚴令,中國軍隊退出陣地,炮兵團36門大炮及庫存械彈等全被敵掠去,炮團官兵僅攜帶步槍退往市郊外40餘里的新立城一帶,步兵團撤到長春東稗子溝。自此,日軍攻占了南嶺大營,長春的南大門失守。據載,南嶺之戰歷時達9個半小時,日軍死66人,傷76人。中華兒女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譜寫了又一曲愛國主義的正氣之歌。

長春淪陷後,南嶺大營駐進了日軍。1945年8月,日本投降,蘇軍進駐長春,南大營的一部分營房被用做戰俘營。蘇軍撤走後,直至國民黨盤踞時期,剩下來的營房大部崩塌殘破。建國後的1950年左右,在南大營舊址上分別建有不同單位。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如今大營的舊跡基本消失了。

解放後,作為駐兵重地,南嶺小街上還曾掛著一塊牌子,位置在現在的消防指揮中心(五十六中原址),面向東北,上寫著:外國人不經允許不得進入(下面還有七八條細則)。當年人們把“南嶺小街”都讀成“南嶺小街(gai)”,只要一聽到這種發音便倍感親切。

而現在隨著大面積的拆遷,南大營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