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小河溝

南小河溝

南小河溝地理位置是在蒲河下游、董志原西側,與西峰城區中心距離10公里,流域面積有36.5平方公里,為黃河水利委員會西峰水保站1951年建立的全面科學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試驗區域。

南小河溝南小河溝

簡介

南小河溝位於蒲河下游、董志原西側,距西峰城區中心10公里,流域面積36.5平方公里,是黃河水利委員會西峰水保站1951年建立的全面科學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試驗區域。根據原、坡、溝錯綜交織的地貌特點和水土流失規律,科技工作者採用建立原面、溝坡、溝谷三道防線治理模式,經過50年的艱辛治理,有效的控制了水土流失蔓延,保住了董志原,減少了流入黃河的泥沙,保護並改造了廣大農田、交通道路及住宅,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使其成為改善生態環境的示範性區域

概述

如今的南小河溝,草木蔥籠,氣候宜人,風景秀麗,建有146眼水窖、74座池塘、2座大型水庫、70多道谷坊及7個大型果園。50年代以盛產個大、色艷、味鮮、質優的“隴東蘋果”而聞名的第一座山地果園就誕生於此。春季桃花、杏花漫山遍野,冬季松柏翠綠,夏、秋兩季池塘、湖壩清澈見底,可開展划船、釣魚、游泳等諸多旅遊項目。

近年來,國內10多個省(市)、自治區以及俄羅斯、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國家的學者、遊人先後來此地考察旅遊。區內遊人常年不斷。《人民日報》《甘肅日報》對南小河溝小流域綜合治理曾作過報導,還拍攝了南小河溝小流域綜合治理科教片《董志原上的"花果山"》,在全國發行放映。

南小河溝流域位於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後官寨鄉境內,距慶陽市13km,流域面積36.3km2,地貌類型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海拔在1050m—1423m之間,流域內有大小支毛溝183條,溝底至原面相對高差150m—200m,主溝道長13.6km,溝道平均比降為2.8%,溝道密度:2.68km/km2。南小河溝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試驗監測站場地面積為:4.8km2,是黃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監督局在黃土高原丘二副區設立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試驗監測基地。從1951年建站開始,老一輩的水土保持工作者就在南小河溝流域這片荒涼貧瘠的土地上開始布設了一系列監測設施,進行了大量的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研究,同時在流域內開展了塬面、溝坡、溝谷等相結合的立體治理模式:在塬面上大面積修建水平條田溝頭防護工程;在坡面上整地造林、發展果園、種植牧草;溝谷修建淤地壩、小水庫、活柳谷坊等。使南小河溝流域流失水量由治理前的1.5萬m3—2.0萬m3/km2.年,流失泥沙量0.4萬t—0.6萬t,通過水土保持生物、工程等技術措施,減少徑流流失55%,減少泥沙流失97%。創造的流域治理水土保持“三道防線”模式,被大面積推廣套用到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按照試驗、示範與推廣相結合的科研方向,在黃土高原隴東地區先後建立起各種典型示範樣板數十處,五十多年過去了,有些試驗示範點仍發揮著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52年開始興建的“隴東第一壩”---南小河溝十八畝台土壩,改變了隴東地區沒有土壩的歷史,同時為巴家咀大型攔泥實驗水庫的修建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證。1955年從外地引進的十四個優良蘋果品種和十二個梨樹品種計752株,落戶於南小河溝花果山,建起了隴東地區第一座山地果園---“隴東第一園”,開始了果園栽培管理技術及病蟲害防治試驗研究……。

1982年3月21日《人民日報》以通欄標題“黃河中游上的一塊翡翠---南小河溝”為題,報導了南小河溝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成功經驗。

1983年2月北京科教電影製片廠把南小河溝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成果拍攝成科教記錄片《小流域綜合治理》,公開向國內外發行。

無數的第一,創造了無數的成就,辛勤的努力換來了成功的喜悅,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創業、無私奉獻,把無悔的青春寫在了厚重的隴原大地上。

今天,新一代的水土保持工作者沿著先輩們開創的偉大事業,努力為維持黃河健康生命創造著新的輝煌。

高原翡翠南小河溝

南小河溝位於距西峰城區13公里的董志原西畔,溝壑縱橫,谷坡陡峭。如今被譽為鑲嵌在黃土高原上的一塊翡翠的南小河溝,早己馳名中外,其青山秀水,蒼松翠柏,吸引西峰人常去領略她那迷人的風光。南小河溝流域面積36.3平方公里,是黃委會西峰水保站堅持半個世紀研究水土流失規律的基地,也是全國小流域治理的樣板。南小河溝的治理經驗己在董志原周圍乃至整個黃土高原廣泛推廣套用,僅慶陽地區按南小河溝治理模式進行的小流域治理可謂遍地開花,收效顯著。這種治理目前正在以更大的規模進行。西峰人“近水樓台先得月”,一面就近學習西峰水保站進行小流域和小區的治理研究的新鮮經驗,一面接受專家的指導,將水土保持與發展山區經濟、脫貧致富的目標結合起來,闖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農林牧生態結構最佳化模式,大力進行以保土防泥沙流失為中心的經濟作物的開發利用、退耕還林、植樹種草,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改革開放以後,南小河溝流域的綜合試驗方法和顯著治理成效受到國際水土保持界的關注,先後有蘇聯、加拿大、英國、荷蘭、美國、澳大利亞的專家、學者來進行科學考察和學術交流,使其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