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溝自然保護區

特點:(1):物種稀有性在保護區內有國家I、II級保護獸類25種,占分布獸類的21.55%。 (4):典型性保護區是以保護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自然生態環境為主的自然保護區,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類型。 第三,實施保護區界碑、界樁、標牌的樹立工作,確認保護區的管護範圍和各個功能區,以方便保護區的管護。

基本情況

名稱:四川小河溝自然保護區;
行政區劃四川平武縣;
管理範圍:木皮藏族鄉小河溝,黃羊關藏族鄉黃羊壩、塘泥溝,水晶鎮桂花橋溝、塔溝,闊達鄉大院溝;
面積: 28227.00公頃;
地理位置:東經104°08′00″~104°30′10″、北緯32°29′20″~32°43′25″;保護區西臨松潘黃龍自然保護區和松潘龍滴水縣級自然保護區,北接平武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南面為平武雪寶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些保護區和小河溝保護區均以保護大熊貓及其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共同構成岷山山系保護大熊貓的完整系統。
建立時間、級別: 199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

自然狀況

保護區地質

保護區跨崑崙秦嶺區西秦嶺分區(二級)摩天嶺小區(三級)和崑崙秦嶺區馬爾康分區(二級)金川小區(三級),出露的岩層有第四系、三疊系、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震旦系和前震旦系,岩組為泥盆紀千枚岩結晶灰岩層。區內地質構造主要的構造體系為摩天嶺東西向構造帶,總體走向為東西或近東西向,褶皺主要為東西向復背斜—木皮復背斜。斷層呈近東西走向,背側為正南或南南兩向陡傾。

保護區地貌

保護區地形為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為保護區北部的洞沄壩西北角(海拔4166m), 最低海拔為保護區內小河溝溝口邊界處的五層嶺(海拔1310m),相對高差達2856m。地貌屬印支運動褶皺帶和斷塊抬升的產物,是在喜馬拉雅運動以後強烈上升地區之一。境內山地上升幅度大,形成高山、中山、低中山。高山(4000m以上)地帶河谷深切高差在1000~1500m之間。河谷橫剖面多呈“V”形谷,縱剖面呈階梯狀。由於谷坡陡峭,一般坡度在35°以上,沿谷坡至山嶺常有崩塌、滑坡、崩裂等物理地質現象。中山(2500~4000m)地形切割極為強烈,山坡陡,溝谷深,懸崖峭壁。平均坡度40~60°,陡坡面積占中山面積的78.8%,河谷多呈“V”形谷。低中山(1000~2500m)地貌形態主要有豬背脊、鋸齒狀山脊、平坦山脊、單面山、圓寶頂等。區內河谷階地主要分布於江河兩岸,屬堆積侵蝕地貌。谷坡多為結晶灰岩、白雲岩、變質石英砂岩、頁岩構成。坡地地貌是坡地風化物形成的大量碎屑物,在重力與流水作用下,發生侵蝕、搬運和堆積形成的。區內坡地地貌主要為崩塌地貌和滑坡地貌。崩塌地貌是岩石屑沿斜坡崩塌至坡度較平緩的地帶堆積成錐形的倒石堆。崩塌地貌的形成是由於地形陡峭、岩石中節理、斷層發育,而暴雨和地震往往成為崩塌的誘因。滑坡地貌是以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為滑動劑,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動形成的地貌。

保護區水系和河流

區內溪流為涪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奪補河支流小河溝及涪江上游北岸黃羊河及下游北岸的一些小支溝,水流湍急。區內主要的地下水類型為基岩裂隙水,由於變質岩與岩漿岩隙區內面積最大,故這類裂隙水占90%以上。地下水補給主要來源於降水,其次是春末夏初的冰雪融化,地下水資源的利用潛力很大。

保護區氣象和氣候

保護區所在地氣候屬於北亞熱帶濕潤季風型,但垂直差異較大,河谷溫暖,山地寒冷。區內年均溫8~10°C,年均溫變化不大,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熱月為夏季7月平均氣溫24.2°C,最冷月冬季1月平均氣溫3.9°C。每年從2月到7月氣溫逐漸回升,8月到次年1月氣溫逐漸下降,0°C以上的積溫為3072°C,無霜期約150天左右。區內年平均日照時間為1376.7h,日照百分率為31%,但日照的分布不均勻,一年中各月的日照時間與氣溫基本同步變化,7月日照時間最長,1月日照時間最短。區內降水東南部多、西北部少;山地多,河谷少,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降水量在月、季上分布極不均勻,夏季多,冬季少,與氣溫變化大體同步,從1月到7月降水量逐漸增加,從7月到12月降水量逐漸減少。降水量主要為降雨,其次還有降雪,隨著海拔的升高積雪時間逐漸加長。

保護區植被垂直帶譜

小河溝自然保護區的自然植被共劃分為4個植被型組,即闊葉林、針葉林、灌叢和草甸;8個植被型;22個群系。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植被類型呈現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海拔1350-2000m)~次生落葉闊葉林(海拔1350-2500m)~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海拔2000-2500m)~針葉林(海拔2500-3300m)~亞高山灌叢(海拔3300-3600m)~亞高山草甸(海拔3300-3600m)~高山灌叢(海拔3600-4166m)~高山草甸(海拔3600-4166m)的分布特點,且部分植被類型在分布海拔範圍上有重疊現象。

保護區特種野生動植物

保護區內有10種魚類屬盆緣山區河流的小型魚類,均為我國特有物種,具有東洋界華中區淡水魚類向西南區橫斷山脈過渡的特徵。在陸棲脊椎動物中,特有種兩棲類有20種、爬行類16種、鳥類30種、獸類45種,總計111種,占四川特有物種的50.92%,占保護區陸棲脊椎動物總數的21.89%。
1. 保護區內國家重點保護珍稀野生動植物的種類及其目錄:
保護區內國家一級保護獸類:大熊貓、川金絲猴、扭角羚、豹、雲豹、林麝、馬麝。
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金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胡兀鷲、斑尾榛雞、雉鶉、綠尾虹雉、黑頸鶴。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光葉珙桐、紅豆杉、南方紅豆杉、銀杏。
國家二級保護獸類:獼猴、藏酋猴、豺、黑熊、馬熊、小熊貓、黃喉貂、斑林狸、水獺、大靈貓、小靈貓、金貓、兔猻、猞猁、藏原羚、鬣羚、斑羚、岩羊。
國家二級保護鳥類:鴛鴦、黑鳶、蒼鷹、雀鷹、大鵟、普通鵟、毛腳鵟、禿鷲、高山兀鷲、草原鷂、短趾雕、燕隼、灰背隼、阿穆爾隼、黃爪隼、紅隼、獵隼、游隼、藏雪雞、血雉、紅腹角雉、藍馬雞、勺雞、紅腹錦雞、灰鶴、紅角鴞、領角鴞、雕鴞、斑頭鵂鶹、縱紋腹小鴞、灰林鴞、長耳鴞、短耳鴞。
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四川紅杉、巴山粗榧、杜仲、西康玉蘭、油樟、水青樹、連香樹、川黃檗香果樹。
2.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及估計數量:
小河溝自然保護區動物和植物稀有種十分豐富。眾所周知,大熊貓是全世界十大珍稀瀕危動物之首,是保護區的主要保護物種。根據2003年對保護區的本底調查,境內大熊貓約30隻。
3. 保護區野生動物的地理分布:
陸棲脊椎動物中古北界有150種,占總數的29.59%,其中最多的是北方型,其次為高地型、中亞型和古北型(含全北型);東洋界最多有308種,占總數的60.75%,其中以熱帶亞熱帶型最多,其次是喜馬拉雅橫斷山脈型和南方型;季風型和不易歸類的有49種,占總數的9.6 %。
4. 保護區所屬的植被區:
Ⅰ.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
Ⅱ. 川東盆地及西南山地常綠闊葉林地帶
Ⅲ. 盆邊西部中山植被地區
Ⅳ. 龍門山植被小區
15、保護區自然資源特色:
小河溝自然保護區風景秀麗、山清水秀、奇峰異石。在自然景觀上小河溝的山水可與九寨溝妣美,是回歸大自然的理想之處;在人文景觀上風情獨特的白馬藏族民風民俗引人入勝。這裡是生態旅遊的最好去處。
16、保護區自然生態系統的類型和特點:
類型:森林生態系統。
特點:
(1):物種稀有性
在保護區內有國家I、II級保護獸類25種,占分布獸類的21.55%。其中國家I級保護的獸類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豹、雲豹、林麝、馬麝共7種,占四川省有分布的國家I級獸類的70%;II級保護的獸類有豺、小熊貓、大靈貓、猞猁、岩羊、斑羚、鬣羚等18種,占四川省有分布的國家II級獸類的72%。國家I、II級保護有鳥類有41種,占分布鳥類的12.39%。其中國家I級保護的鳥類有8種,占四川省有分布的國家I級鳥類的88.89%;國家II級保護的鳥類有33種,如鴛鴦、黑鳶、蒼鷹、紅腹角雉、血雉、紅腹錦雞等等,占四川省有分布的國家II級鳥類的44.59%。
保護區野生植物屬國家I級保護的有銀杏、紅豆杉、南方紅豆杉、光葉珙桐、珙桐;國家II級保護的有:四川紅杉、巴山粗榧、杜仲、連香樹、油樟、西康玉蘭、水青樹、香果樹、冬蟲夏草。
(2):生境多樣性
保護區植被地理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川東盆地及西南山地常綠闊葉林地帶、盆邊西部中山植被地區的龍門山植被小區。植物區系以溫帶成份為主,熱帶成份也較豐富。保護區植被可分為四個垂直帶譜、8種植被類型和22個群系。每個群系、群叢又都是一大類生境。這些生境內部,對不同動物來說都具有不同的小生境。再加上溪流、小沼澤、洞穴等生境,構成了小河溝自然保護區的生境多樣性。豐富的生境多樣性孕育了豐富的植物群落多樣性,反過來,植物群落的多樣性又為動物群落提供了食物基地和棲息環境。
(3):自然性
保護區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深切割山地,山高、谷深、坡陡。因特殊地勢和交通條件的影響,區內人為活動對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影響不大,重點保護區域內包括了落葉闊葉林到高山草甸等多種森林植被類型,地形複雜,物種豐富,人為干擾小。森林保持著原始封閉狀態,而且大面積的高山草甸沒有受到利用,整個保護區保持了原始自然狀態,自然生境完好,屬於受人類活動影響小、保持自然狀態好的自然型保護區。
(4):典型性
保護區是以保護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自然生態環境為主的自然保護區,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類型。保護區所處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是岷山大熊貓A種群棲息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屬全球生物多樣性核心地區之一的喜馬拉雅~橫斷山區。該保護區保持了典型的自然生態系統,是全球同緯度生態系統保存最完整的地區,在全球範圍內都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17、保護區景觀的類型和特點:
保護區有山地景觀、水域景觀、草甸景觀和生物景觀,非常適合開展以強身健體、休憩和療養等高品位的生態旅遊活動。同時保護區的豐富的植被在四季表現出的不同季相,以及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態系統、面積廣闊的森林群落,潺潺的溪水,都極具美學觀賞價值,為旅遊者帶來美的感受,有強烈的吸引力。同時保護區內自然景觀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使保護區開展生態旅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也為開展特色生態旅遊項目提供的豐富的資源條件。

保護區景觀和生態旅遊

1、保護區旅遊資源和景觀(含季相景觀)的特色
保護區主要開展沿溝旅遊、高山草地旅遊、冬季賞雪旅遊。
2、保護區生態旅遊主題定位
以欣賞山野風光、尋古探幽、進行科學研究考察以及開展體育健身活動等為主要內容的高層次生態旅遊。
3、保護區生態旅遊區:
在保護區的實驗區開展觀光度假、科普教育、強身健體、動物足跡識別等專項旅遊項目。
4、保護區生態旅遊遊客容量以及遊客注意事項和管理規定:
保護區生態旅遊遊客容量限制在每天100人以內。
5、保護區住宿(含露營地)、膳食等接待條件和能力(數量、標準、掛牌價格)以及管理規定:
保護區住宿(含露營地)、膳食等接待數量控制在每天100人以內,住宿標準:單人間每天120元人民幣、標準間每天100元人民幣、四人間每天100元人民幣,膳食標準30元人民幣/天.人。

管理目標

目標(2006~2010年)

根據自然保護區保護和管理的要求,建立和健全保護區的管理體系和進行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使保護區的野外巡護、科研監測、宣教功能、人員能力建設、社區發展等各方面走上正軌,使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地保護,2006~2010年目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完善保護區保護管理體系,根據保護區保護和管理的需要合理配置和補充崗位人員,解決事業經費,編制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規則和管理細則,實現保護區管理法制化。
其次,進行基礎設施的完善建設。其中包括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科研所、各個保護站以及配套工程的建設,購置相應的設備以滿足保護區保護和管理的需要,並逐步開展相關的科學研究、課題組織和對內對外宣傳等項目。
第三,實施保護區界碑、界樁、標牌的樹立工作,確認保護區的管護範圍和各個功能區,以方便保護區的管護。在不影響良好的森林生態系統和干擾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的情況下,對保護區內的消防通道、巡護道路及生態監測線進行全面建設。
第四,根據保護區周邊社區的基本情況,逐步開展社區發展建設項目,使保護區社區社會經濟得到有效地改善,改變社區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幫助社區改進資源的利用方式,降低社區對保護區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促進公眾參與保護和區社關係更加和諧。

目標(2011~2015年)

在實現建設目標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完善保護區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完整的保護和管理體系。開展一些生態環境方面的常規性和專項性課題研究,並針對保護管理人員、社區居民、相關利益群體以及旅遊者進行進一步的宣傳教育。針對保護區不斷發展的保護管理方面的需要,對保護區管理人員和保護人員進行相關業務培訓和管理水平的培訓,提高保護和管理人員能力。建設保護區的通訊網路系統,實現保護區的對外宣傳、信息化交流和網路化管理。
合理開發和利用保護區的自然資源,在保護區的實驗區內劃定一部分旅遊資源富集的區域作為生態旅遊區,組織一些適合保護區發展的生態旅遊項目,在不對保護區的健康發展構成威脅的情況下,通過生態旅遊活動的開展獲取部分資金,用於保護區的保護管理需要以及提高社區居民生活水平,為保護區以及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物質支持,進一步提高保護區的自養能力,創造更和諧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保護環境。

保護對象

保護區境內植被覆蓋率高,種類多樣,為動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隱蔽條件和豐富的食物基地和棲息地場所。主要保護對象是以大熊貓、川金絲猴、扭角羚為主的珍稀野生動物和良好的森林生態系統。

歷史沿革

小河溝建立保護區的前身是平武縣林業發展總公司伐木廠伐木二場,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川辦法[1993]67號《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林業廳關於實施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工程有關問題請示的通知》”批准建立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為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更好地保護大熊貓、川金絲猴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存大熊貓棲息地的完整性和延續性,保護區於2001年在原批准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擴建,擴大的部分包括大熊貓、川金絲猴等野生動物分布密度比較大的原平武縣龍門山林場所屬的黃羊工區和水晶鎮境內的桂花橋溝國有林區和闊達鄉境內的大院溝國有林區,面積達到28227公頃,全為國有林,平武縣人民政府以國林平武府證[2001]第02號頒發林權證對保護區國有林權進行確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