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私印
1.姓名印
①“趣”,2.2厘米見方,木質,印上有半圓形橋鈕,通高2.5厘米,鈕頂上刻一“上”字。此印是1960年湖南蹲物館在湖南楊家山南宋王越墓1.1.出土。據同時出土的王超殘墓誌載,印主死於乾道庚寅年(公元70年)。(洋見《孝古》7967年三勸)
②“盧巡”,長2.1厘米,寬1.9厘米,玉質。這是972年浙江新昌縣新溪公社丁村大隊在建造學校時發現的。同時出土還有隨葬品並墓誌,盧巡母季氏墓也被發現。墓誌載盧巡以淳熙元年(公元74年)十一月葬。此印雖不太好,但作為宋時標準印,亦是不可多得之實物。
③兩而印“張同之印”、“野夫”。1.6厘米見方,銅印,鼻鈕。此印是1971年南京博物館在江蘇江浦縣黃葉嶺,整理張同之墓時發現,印四周側各有“十有二月”、“十有四”、“與余同生”、“命之日同”十六字小文款。張同之字野夫,官司農丞滁州,卒於慶元二年公元196。《宋史》三百八十九部有其父孝祥之傳,然失載同之名字。陸游有“送張野夫寺丞牧滁州長”詩,可知張又是陸之詩友。
2.收減印
①內府收藏印有:“內府書印”,這是趙構皇帝的內府收藏印。晚年在德壽富有“德壽富書籍”。趙佶(宋徽宗)有“宣和中秘”、“緝熙殿書籍印”。
②私人收藏1:如賈似道有“秋壑圖書”、“秋壑珍玩”。
3.父、氏印
南宋後期筆記家周密是著名的書畫鑑賞家,有《雲煙過眼錄》傳塵。私印有“齊周氏”、“公堇(謹)父”。此兩印之章法與刀法均較一般常見印有別,疑為本人所刻。另如曾覿有“純父”,虞集有“虞伯生父”,龔埔有“龔子敬父”、“龔氏子敬”等。
4.齋館別號印
文字記載,如著名詩人陳與義有“簡齋”兩字印。《小倉山房》有記:“乾隆甲午,湖州淘井得銅印,鐫“簡齋”兩字,陽文,深一寸許……此印當是陳公故物。”(揚復古《論印絕句》注。另有“畏齋”,趙孟堅有“彝齋”。
5.道人、主人等印吳琚有“雲壑主人“怪怪道人”等。書房印龔墒有“尚陽二污四、遼代私印。馮子振有房”
1.“佛法僧所”,印面5.4厘米見方,銅質。此印於971年在內蒙赤峰縣太平地公社遼高州城內出土。印文排列較常見遼印為奇,“佛”、“所”兩字特短,”“僧”蘆“人”旁特窄。(洋見《文物》798年第8期《內蒙古昭鳥達發7“開龍寺一扯:古印資料記”,長4.9厘米,寬4.6厘米。《遼史·聖宗記》有“統和四年(公元986年)七月辛已,以殺敵多,詔上京開龍寺建佛事一月,僧飯萬人”的記載。今審此印,文字類遼印,疑為當時開龍寺之寺廟印記。,此契丹國書印,類似漢字簡寫夾字。字雖不識,但在布局方面,於平勻中點線結體富有變化。鈕式亦較別致。4.“周”契丹押字印,銅質,長2.5厘米9厘米。等。另有“最”、“限”
5.“聖”,這是址出土的遼代私人銅印五、金代私印在內蒙寧城黑城遺(《考古》1982.2)973年在山西大同城西約公里處,發掘金代玉虛觀道士閻德源墓,出土牛角印五方,盛於漆方盒內
“德源”,小篆白文,寬2.6厘米,長2.8厘米,印柄上端有一“上”字。據同出土的墓誌載,德源為大定己酉廿九年(公元189年)十二月卒。以3年葬計算其印可為金代私印之標準品。洋見《文物》1978年第四期《大同金代閏德源墓發掘簡報》)龍山道人”,長3.2厘米,寬3.1厘米。細朱文,印柄上端刻一“上”字厘米3.“玉虛文室老師”,印面長3記”,印面長3.4厘米,寬3.4厘米,厚1.9厘米,高1.5厘米。
5.“天上方丈老人”,印而長3.8厘米,寬3.1厘米。印柄上端有“◎”刻記。
以上五方,從印文來看,文字有的是小篆,有的類大篆,但又不全準確,乖繆之處尚多,不足為法。但由此可見金代私印之一斑。
6.“頓首再拜”,長3.6厘米,寬3.5厘米,高2厘米,頂端有陰文“上”字。原印是在河北鹽山發現的。
7.“封全”,印面1.6×2厘米,銅質。這是在黑龍江畔綏濱中興古城金代墓群中出土的。據《金史·禮志》:“封全”是使用御寶有關的印記。又《金史·禮志·寶王》載:“……金克遼、宋所得寶玉及本朝所制,今並載焉,獲於遼者,有……“御封”。獲二宋者,有“封”四由此可知,有司排辦禮品時,禮單與實物相合,即加“封全”印記。對方驗收,亦先驗“封全”,然後按單查收。
8.押印。於印在唐宋時已有之,隨著文化交流,邊遠少數民族與國家也仿效之,契丹、遼、金時亦有之。如在黑龍江克東縣蒲峪路敝城曾發掘出金代銅押。《孝古》7987.2。“郎押”,這是973年在黑龍江綏濱巾興金墓巾出土的。此地是較為偏僻的女真人故鄉,“郎”是女真人奚烈氏改的漢姓。當時中原有之,而此印可征在邊遠的女真故鄉也有改漢姓的。在同一處墓群中還有其他一些類似契丹文字押印。根據墓中其他物件推斷,此等押印為遼金時代。
9.在書畫作品上鈐印傳世的,有金章宗完顏琛常用的“收藏寶玩印”、“御府寶繪”、“明昌寶玩”、“內殿珍玩”、“秘府”、“群玉中秘”、“明昌御覽”等,其篆法均不甚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