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河後方基地

南北河後方基地,東北抗日聯軍第二次西征,在通北境內的小興安嶺西麓山區南河和北河一帶又新建了後方基地,史稱南北河密營。

南北河

南北河是位於黑龍江北安通北境內的小興安嶺西麓山區的南河和北河的統稱。

南北河密營

東北抗日聯軍第二次西征,在通北境內的小興安嶺西麓山區南河和北河一帶又新建了後方基地,史稱南北河密營。

後方基地

1938年8月出發的第三、六軍西征部隊於10月先後到達通北境內,在南北河一帶山區新建了秘密宿營地,並留下部分戰士在此地建了被服廠和醫院,成為後續部隊的休整地。隨後第九、十一軍陸續到達這裡,密營擴大,人員增多。 1940年3月以後,抗聯第三路軍九支隊,以南北河為後方基地,活動於通北、北安、克山、克東、拜泉、明水一帶。陳紹濱為九支隊隊長,邊鳳祥為付隊長,周雲峰(後高禹民)為政委,使龍南地區的抗日游擊戰爭進入一個新階段。 1940年7月19日,德都境內的朝陽山後方基地被敵偷襲,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兆麟率總指揮部南遷到通北的南北河後方基地,繼續指揮北滿的抗日游擊戰爭。 北安市的八道林子、南北河,是東北抗日聯軍1936年第一次西征和1938年第二次西征建立起來的後方基地和北滿抗日鬥爭後期的指揮中心。這兩處後方基地,在東北抗日聯軍北滿抗日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南北河會議

1940年4月下旬,北滿省委在南北河後方基地召開會議,史稱“南北河會議”,馮仲雲,李兆麟等參加了會議。這是一次重要會議,是與黨中央失掉聯繫後第一次聽到黨中央的聲音(是從蘇聯與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聯繫輾轉而來的)。會議傳達了在蘇境內召開的“伯力”會議決議和北滿省委第十次常委會議決議,認清全國抗日大局的形勢和黨中央的方針政策,為今後的抗日大計指明了方向。會議決定,將抗聯的三、六、九、十一軍整編為三、六、九、十二支隊。 1940年10月,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兆麟在南北河後方基地召開張光迪、於天放領導的第六支隊幹部會議,討論在海倫、綏化、蘭西、青岡、明水、拜泉、呼蘭、通北八縣廣泛開展游擊活動計畫。 1941年5月,李兆麟在南北河後方基地先後聽取了總參謀長許亨植關於龍南地區活動情況和第九支隊長邊鳳祥關於部隊經過整休後的情況匯報,部署了龍南地區部隊鬥爭的新任務和活動安排。第十二支隊,下轄兩個大隊,共90餘人,活動於慶城、鐵力、綏化、望奎、巴彥、木蘭和三肇(肇源、肇州肇東)一帶。第十二支隊在支隊長徐澤民率領部隊突破敵人的前堵後擊,於1941年11月8日攻克肇源縣城。這一勝利鼓舞了廣大人民民眾,給敵人很大打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