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南京鄉醫院南京鄉,交通便捷,1811線1811X附線貫通全境。1997年開通程控電話,更加快了人們與外界的聯繫。在鄉黨政班子的領導下,全鄉正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車頭村的黃花菜,集景、西江兩村的烤菸,城上鋪村的水果,龍鳳、江里兩村的西瓜種植均達到了較大規模。鄉黨委、鄉政府決心以點帶面,通過紮實有效的工作,力爭求實績、求實效,在農村發展中鍛鍊幹部,培養幹部,再現南京當年來陽市的“黃埔軍校”稱號。 南京鄉礦產資源豐富,金屬錳和金屬鋅的蘊藏量居耒陽市首位。 南京鄉山青水秀,風光旖旎。冬春交換之時,漫山遍嶺的油茶花如白雪鋪地,晶瑩潔白,一派白綠交織的景觀。座落在七景村境內的石山風景更為奇特,其石山形狀怪異有的像牛,有的似美女,有的如天兵天將,形成了“犀牛下海”、“美猴弄姿”、“仙女頓足”、“雷公發怒”等幾令人稱奇的景觀 。
特色資源
南京鄉石灰石南京鄉資源豐富、物阜民豐。尤以煤炭、耐火泥、石灰石等礦產資源貯量較大。耐火產業歷史悠久、有“中國耐火材料之鄉”之美譽。機械製造、儀表螺絲、玻璃製品等行業迅速發展,佳寧農機為中國農業機械龍頭企業,產品遠銷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等地。螺絲產業粗具規模,南京鄉擁有大小螺絲企業50多家,是省內非標螺絲的主要生產基地。農業產業特色明顯,形成了優質稻、瘦肉豬、名貴魚、有機保健茶、獼猴桃、速生楠竹等六大主導產業。“花明美味鱖”註冊經營,省內市場享有盛譽,有機保健茶創建品牌,“湘妃翠”系列產品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遠銷北京、深圳等國內市場。農民生活比較寬裕,2006年南京鄉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200元。
經濟概況
南京鄉道路綠化南京鄉黨委、政府堅持建設“工業強鄉,旅遊大鄉,文明新鄉”的工作目標,不斷提升工作思路,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2000年創建了省級文明鄉,2002年創建了中國文明鄉,2003年南京鄉實現農業總產值18980萬元,工業總產值31500萬元。2000年,南京鄉聘請湘潭裕興設計院對鄉區2000-2005年近期發展規划進行了修編,並編制了至2020年的遠景規劃,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不斷加大鄉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2003年,投資1200萬元的花明大道和幸福大道兩路工程全面竣工通車,投資460萬元對鄉區農網、郵電、電信和自來水廠進行了改擴建。南京鄉鄉區面積達3.8平方公里,常住1.5萬人,建有11萬伏變電站一座,建有140米高的有線電視差轉台和70米高的通訊發射塔,日供水2000噸的自來水廠一個,公廁4個,大型垃圾填埋場1個,鄉區功能不斷完善;鄉區5公里長的主幹道全部實現硬化和亮化,道路綠化率達90%。一個現代化旅遊、休閒、園林、生態型集鄉已初具雛形。南京鄉把項目工程和招商引資“兩個惟一”工作作為發展鄉域經濟的重頭戲來抓。2003年南京鄉組織客商洽談會80餘次,契約引資7000萬元,實際到位資金3200萬元,啟動項目工程17個。南京鄉以優良的經濟發展環境和一整套招商引資的辦法和優惠政策。為客商來鄉投資提供寬鬆環境,在土地政策上,優先客商自行擇地;在稅收政策上,對建成投產的企業,除建安營業稅外,鄉財政分成部分實行全額獎勵,後三年實行減半調勵;在手續辦理上,征地拆遷及有關手續均可由鄉項目辦代理承辦。鄉工業小區2002年已納入市級工業園,工業小區內落戶企業達8家,形成了以機械製造、耐火材料、水煮豬鬃、儀表螺絲為主的四大產業群,2003年工業小區完成總產值2.5億元,創利稅800萬元。2003年投資460萬元完成了南京鄉賓館和旅遊停車場建設的房屋拆遷和土地平整工作;投資2800萬元的南京鄉綜合大市場已進入二期工程建設。以少奇偉人故里景區為主體,芙蓉寨森林公園和古楚城堡大夫堂為兩翼的旅遊格局也基本形成,斥巨資完成了館區展廳和德育園等精品工程建設,一舉爭創了中國首批“4A”級風景區。計畫總投資9800萬元的芙蓉寨森林公園項目已全面啟動,文化厚積的大夫堂楚文化遺址也正在招商洽談中,即將向世人展示她獨特的魅力。南京鄉是一個農業大鄉。鄉黨委、政府圍繞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目標,在農業信息、技術等方面全方位服務農民、服務農業、服務業主。他們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南京鄉農業產業化建設工作穩步發展。一是基地建設全面推進。形成了以優質稻、瘦肉型豬、名鱖魚、苗木花卉、獼猴桃、名茶為主的六大農業產業基地。2003年南京鄉出欄牲豬4.5萬頭,實現牲豬養殖業收入1.06億元,形成了以大壩口、楓樹、朱石、魯塘等養豬專業村。南京鄉名鱖魚精養面積400畝,混養面積3000畝,“花明名鱖魚”在2004年4月首屆中國湖南省畜牧漁業暨飼料工業博覽會上籤約360萬元,雙獅村建設的100畝獼猴桃基地來勢喜人。南京鄉花卉苗木基地面積達3200畝。二是形成了一批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如以白雲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和金萊爾食品有限公司為代表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不斷發展,白雲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湘妃翠”系列茶暢銷省內外10多個城市,年產值達800多萬元。
民風民俗
南京民風淳厚,有悠久的歷史,“華而不佻”、“醇而不俚”是南京民俗的本質。南京向為文化之邦,文化融進民俗;民俗又豐富了文化,南京的民俗娛樂中充溢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民間傳統娛樂舞龍燈,高淳縣的跳“五猖”、花台會、打水滸,溧水的打社火,江寧的方山大鼓,江浦的手獅舞、玩石擔、六合的玩飛鏜等,看似樸拙,卻是深深紮根於民族沃土之中帶露的奇葩,而深受民眾喜愛。
跳五猖
南京鄉跳五猖起源於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五猖”為邪惡之神,在人間常做壞事,偷東西、搶劫、放火、調戲婦女;但他們又喜歡惡作劇,把偷搶張家的東西,又放到李家去,要是看某人順眼,就把所有的東西都給他。老百姓對“五猖”既怕又敬,於是就祭起來以博其高興,會降福給自己。另一說是明太祖朱元璋奪取了江山在南京建立大明政權後,大封有功之臣,卻忘了捐軀的官民,這些戰死者“陰魂”向他訴苦討功。於是朱元璋就想出了以東、南、西、北、中五路之鬼魂概括為“五猖”,讓百姓舉行活動紀念。高淳跳“五猖”有一套程式:由著古裝的村民或挑籃、或扛旗、或敲鑼、或打鼓、造成熱鬧歡騰的場面,然後主要人物一一登場。先是由5個手持五色華蓋、著五色服裝的壯漢進場;接著由4個著彩衣、戴面具扮成道士、土地爺、和尚、判官入場;隨後是五人身穿鎧甲,肩插金翎、手執雙刀威風凜凜的“五猖”入場。這些身穿紅、藍、黃、黑、白五色衣(即代表五方天地,又暗合木、火、金、水、土五行之色),戴五色面具,手持五色行具的表演者,在鑼鼓聲中,或行、或舞、或趴、或躍,做著稀奇古怪的舞蹈動作,給人以古老神奇之感。此項活動,高淳定埠鎮韓橋村仍在舉辦。
舞龍燈
每逢春節、元宵節和其他喜慶日子南京都有舞龍燈的娛樂活動。舞龍燈,也叫耍龍燈,是一種民間舞蹈。其歷史久遠,形式多樣。 舞龍燈的民俗起源於古代人們對龍的崇拜。古人將龍視為能呼風喚雨、將福消災的神物,舞龍燈就是為了祈禱神龍的保佑。 舞龍一般用草、木、竹、布、紙紮成,節數不等,多為單數,以圖吉利。除顏色的區別外,還有用荷花、蝴蝶組成的“百頁龍”;用木板凳製作的“板凳龍”;用稻草紮成的“草龍”;用布糊製成的“布龍”。龍身內燃燭的稱“龍燈”,插香火的為“火龍”或“香龍”。 南京地區的龍燈,在造型和表演風格上最具有獨特的有溧水縣的龍燈和棲霞龍舞。
玩石擔及石鎖
石擔是用青石鑿成兩隻圓形(磨子狀),中心打一圓孔,裝在竹槓兩頭。兩圓石間距一般為1.6米到2米之間。練功者以單手或雙手握槓,抓起石擔放在他的腳心上,時而慢慢轉動,時而沉下挺上。玩石擔的動作名稱很多:有頂花、推舉、穿花、單臂舉、仙人背纖、風擺荷葉等。石擔的重量不等,一般都在80斤到200多斤之間。石鎖也是以青石鑿成長方形石塊,長邊上側鑿一圓形手柄,形如舊時鎖狀。石鎖一般重量為三四十斤。玩時是以單手抓起做各種動作。其動作花樣有:單龍、雙龍、托塔、順鎖、倒鎖、架肘、背纖、外對月等。石擔石鎖還有二人對練、四人對練。 南京地區的石擔、石鎖活動,據傳始於明代,有山東、河南民間武術名流到江浦縣獻藝收徒而傳播開來。作為農村民眾體育活動的內容正在被大力提倡推廣。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