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多發群體
多發於青年,或從事劇烈運動的個人。
疾病症狀
首先是關節疼痛,疼痛的位置、程度不一;其次是關節腫脹,同時伴有疼痛和彈響;然後出現關節交鎖,可能是破裂的半月板在關節中游離所導致;最後出現肌肉萎縮而至行走不便。
疾病危害
半月板起到傳導載荷、維持穩定、分布滑液等重要作用。一旦破裂後,即部分或完全喪失了其原有的功能,甚至在關節內形成干擾,影響膝關節的正常運動。
發病原因
一類是外傷造成的,常因急性損傷,膝關節受到暴力。膝關節在屈曲時做強力外翻或內翻,內鏇或外鏇,半月板上面隨股骨髁活動幅度較大,而其下面與脛骨平台之間形成鏇轉摩擦剪力。突發的動作力量很大,鏇轉碾挫力超過了半月板所能允許的活動範圍時,即可引起半月板的損傷,半月板損傷的治療可外用月板健骨舒絡貼來治療半月板損傷。
另一類是由退行性改變造成的。退行性改變造成的半月板損傷可無明顯急性損傷史,通常是由於常需半蹲位或蹲位工作,長期重複膝關節屈曲、鏇轉和伸直動作,半月板多次被擠壓和磨損而導致裂傷而成。
疾病治療
對於半月板破裂一般採用關節鏡手術治療。在一根細管的端部裝有一個透鏡,通過"鎖孔"大小或更小的孔(5-10毫米),將細管插入關節內部,關節內部的結構便會在監視器上顯示出來,可動態地觀察異常組織對關節穩定性和功能的影響程度。因此,在監視器監視下準確地對各種病變組織施行修整、縫合、固定、重建,進而達到治療目的。此方法創口小、痛苦小、治療便捷、安全有效、併發症少。
診斷鑑別
檢查診斷
1、壓痛:在膝關節內側和外側間隙,沿脛骨髁的上緣(即半月板的邊緣部),用拇指由前往後逐點按壓,在半月板損傷處有固定壓痛。
2、麥氏(McMurray)試驗(迴旋擠壓試驗):患者仰臥,檢查者一手握小腿踝部,另一手扶住膝部將髖與膝儘量屈曲,然後使小腿外展、外鏇和外展、內鏇、或內收、內鏇、或內收、外鏇,逐漸伸直。出現疼痛或響聲即為陽性,根據疼痛和響聲部位確定損傷的部位。
3、強力過伸或過屈試驗:將膝關節強力被動過伸或過屈,如半月板前部損傷,過伸可引起疼痛;如半月板後部損傷,過屈可引起疼痛。
4、側壓試驗:膝伸直位,強力被動內收或外展膝部,如有半月板損傷,患側關節間隙處因受擠壓引起疼痛。
5、單腿下蹲試驗:用單腿持重從站立位逐漸下蹲,再從下蹲位站起,健側正常,患側下蹲或站起到一定位置時,因損傷的半月板受擠壓,可引起關節間隙處疼痛,甚至不能下蹲或站起。
6、重力試驗:病人取側臥位,抬起下肢作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患側關節間隙向下時,因損傷的半月板受擠壓而引起疼痛;反之,患側關節間隙向上時,則無疼痛。
7、研磨試驗:病人取俯臥位,膝關節屈曲,檢查者雙手握住踝部將小腿下壓同時作內外鏇活動,損傷的半月板因受擠壓和研磨而引起疼痛;反之,如將小腿向上提再作內外鏇活動,則無疼痛。
疾病鑑別
1、X線檢查:拍照X線正側位片,雖不能顯示出半月板損傷情況,但可排除其他骨關節疾患。膝關節造影術對診斷意義不大,且可增加病人痛苦,不宜使用。
2、膝關節鏡檢查:通過關節鏡可以直接觀察半月板損傷的部位、類型和關節內其他結構的情況,有助於疑難病例的診斷。
疾病預後
膝關節伸直位支其固定。手術後2-3天內,彈力繃帶加壓包紮,局部冰敷,限制負垂,2-3天后可扶拐下地;同時開始0度-90度不負重關節活動度鍛鍊;3周后逐漸使關節活動達到正常。手術4周后去除支具,扶拐下地部分負重,術後8周棄拐完全負重。早期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鍊:半年內避免深蹲和患肢支撐的鏇轉動。
疾病預防
第一、充分利用身邊的工具幫助降低意外造成的半月板損傷風險。如上下公車或上下樓的時候,不要過於匆忙,可藉助扶手幫助穩定身體再邁步走,有職業習慣的人,最好每隔一段時間變換勞作的姿勢和稍事休息。
第二、早期診斷處理及時,沒有較大的血腫,症狀不是很嚴重,如無膝關節“卡”、“交鎖”的現象,股四頭肌無萎縮現象,中老年人患者或者醫生根據MRI判斷患者不用手術的,可以不用手術。這部分人中有些人能像正常人一樣參加體育運動,但也要在一年半至兩年以後。
第三、運動前要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將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充分活動開。要加強股四頭肌的力量練習。股四頭肌力量加強了,落在膝關節的負擔量相應就會減少。
第四、另外不要在疲勞狀態下進行劇烈的運動,以免因反應遲鈍、活動協調性差而引起半月板損傷。
第五、除了注意運動姿勢和運動的強度外,要注意運動保護,如佩戴運動護具防止運動中的意外損傷。
第六、半月板破裂輕者,疼痛很快就會消失,可按一般運傷處理。如果出現“交鎖”,應立即施行手術解除交鎖,最大限度的恢復半月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