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眼橋

千眼橋

千眼橋,中國最長的湖中古木石橋,位於江西省都昌縣多寶鄉蔣公嶺下的鄱陽湖水底,用松木樁和長條花崗石鋪架而成,共有983個泄洪孔,故得名“千眼橋”,也稱“千孔橋”,是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鄱陽湖進入枯水期後,橋體會路出水面。2017年2月,江西省重點保護文物——江西鄱陽湖“千眼橋”完成歷史首次大修,正式對遊客開放。

基本信息

簡介

江西鄱陽湖千眼橋江西鄱陽湖千眼橋
“千眼橋”,位於江西省都昌縣多寶鄉蔣公嶺下的鄱陽湖水底,屬於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橋長2930米,寬1,5米,長條花崗石鋪成橋面,松木大柱產於湖泥中支撐橋面,是中國最長的湖中古木石橋。共983個泄洪孔,故得名為“千眼橋”,也稱“千孔橋”。

主要功能

千眼橋自古以來,是都昌至星子廬山去潯陽,翻蔣公嶺,過鄱陽湖的必經之路,夏季漲水有船可渡,冬季枯水則要蹚水踏泥跨湖,北風凜冽,涉水者往往苦不堪言。明崇禎四年,為官都昌的錢啟忠

歷史

千眼橋千眼橋
“千眼橋”建於明朝崇禎(公元1631年)年間,南康府推官錢啟忠首倡捐俸集資,歷時五年建造此橋,故名又錢公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鄱陽湖上最古老的“跨湖橋”,在20世紀50年代被淤泥埋沒了。

交通要道

都昌至星子、廬山去潯陽,翻蔣公嶺,過鄱陽湖是必經之路,夏季漲水有船可渡,冬季枯水則要淌水踏泥跨湖,北風凜冽,涉水者往往苦不堪言。“千眼橋”建成後成為古代都昌、星子兩地民眾冬季便捷往來的要道。

露出水面

2012年4月由於鄱陽湖進入枯水期,這座古石橋終於露出了其“廬山真面目”。2013年10月,鄱陽湖進入枯水期,位於湖底的一座明代古石橋也隨之露出真容。
2014年12月30日,隨著湖鄱陽湖由於水位持續下降近8米,一座建造於明崇禎四年間(1631年),距今近400年的“千眼”古石橋露出水面,橋身全部由花崗石製成,總長2930米,被譽為“全國最長的湖中石橋”。

修復

2017年2月,江西省重點保護文物——江西鄱陽湖“千眼橋”完成歷史首次大修,正式對遊客開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