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重唯識

十重唯識又名十門唯識,指華嚴宗在疏釋‘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時,所立的十種唯識理論。華嚴宗以一切存在皆一心所作,而說萬法唯識,且分之為十種。

【十重唯識】
(1)相見俱存唯識︰在認識作用上,雖然有見者(見分)與被見者(相分)之別,然皆為心之變現,主觀、客觀皆在心內。
(2)攝相歸見唯識︰客觀是相應主觀作用而顯現之影像,被收納於主觀的心、心所(精神作用)之中。
(3)攝數歸王唯識︰就心、心所而言,心所依心王而起,無獨立之自體,可謂為心王所變,因而一切皆歸於心王。
(4)以末歸本唯識︰就心王而言,七轉識並非離本識(第八識)而別有本體,因而皆歸於本識。
(5)攝相歸性唯識︰前述四項,乃立足於承認所謂‘識’之相而說,但此識之相系真如隨緣而現,因此,從其本性而言,除本覺如來藏外,別無其他。
(6)轉真成事唯識︰前項說只有真如本性,此外別無其他,此處則謂其真如之理,隨染淨之緣而顯現為種種有為法。
(7)理事俱融唯識︰本體真如之理與現象諸法之事相互融攝。
(8)融事相入唯識︰現象(事)互融,相互調合,無有妨礙。
(9)全事相即唯識︰由於‘事’之作用相互融入,因而諸事之體亦融為一體,一即一切。
(10)帝網無礙唯識︰猶如因陀羅網相互映照,一中有一切,一切之中的一又有一切,重重無盡。
以上系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三所說,由於五教之中,小乘教不說唯識,然而皆說唯識的大乘教說亦有深淺之別,因此,前文所列十項中,(1)、(2)、(3)項是始教,(4)、(5)、(6)、(7)是終教與頓教,(8)、(9)、(10)是圓教中別教所談,而十項皆具的是,圓教中的同教。
澄觀認為小乘教說心外有法,然此系依心之作用而生果,因此,以之為假說唯識,置之於首項,除去法藏第六項轉真成事唯識,亦說十重唯識。
◎附︰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三(摘錄)
三界虛妄但一心作者,此之一文諸論同引,證成唯識。今此所說是何等心,云何名作。今釋,此義依諸聖教,說有多門︰
(一)相見俱存故說唯識,謂通八識及諸心所、並所變相分,本影具足,由有支等薰習力故,變現三界依正等報,如《攝大乘》及《唯識》等諸論廣說。
(二)攝相歸見故說唯識,謂亦通八識王數差別所變相分無別種生,能見識生帶彼影起,如《解深密經》、《二十唯識》、《觀所緣論》具說斯義。
(三)攝數歸王故說唯識,謂亦通具八識心王,以彼心所依於王無自體故,許彼亦是心所變故,如《莊嚴論》說。
(四)以末歸本故說唯識,謂七轉識皆是本識差別功能,無別體故。楞伽雲︰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中略)解雲︰既離水無別有浪,明離本識無別六七,廣如彼說。
(五)攝相歸性故說唯識,謂此八識皆無自體,唯是如來藏平等顯現,余相皆盡。經雲︰一切眾生即涅盤相,不復更滅等。《楞伽》雲︰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如是等文誠證非一。
(六)轉真成事故說唯識,謂如來藏不守自性,隨緣顯現八識王數相見種現,故《楞伽》雲︰如來藏為無始惡習所薰習,故名為識藏。《密嚴經》雲︰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中略)又《勝鬘經》、《寶性論》、《起信論》皆說此義,誠證非一。
(七)理事俱融故說唯識,謂如來藏舉體隨緣成辨諸事,而其自性本不生滅,即此理事混融無礙,是故一心二諦皆無障礙。(中略)《勝鬘經》雲︰自性清淨心,不染而染,難可了知,染而不染,亦難可了知。解雲︰不染而染,明性淨隨染舉體成俗,即生滅門也。染而不染,明即染常淨本來真諦,即真如門也。此明即淨之染不礙真而恆俗,即染之淨不破俗而恆真,是故不礙一心雙存二諦,此中有味,深思當見。(中略)
(八)融事相入故說唯識,謂由理性圓融無礙,以理成事,事亦鎔融,互不相礙。或一入一切,一切入一,無所障礙。(中略)
(九)全事相即故說唯識︰謂依理之事,事無別事,理既無此彼之異,令事亦一即一切。(中略)
(十)帝網無礙故說唯識︰謂一中有一切,彼一切中復有一切,既一門中如是重重不可窮盡,餘一一門皆各如是,思準可知,如因陀羅網重重影現,皆是心識如來藏法性圓融故,令彼事相如是無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