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位歷史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墳園位於廣州先烈路沙河頂。民國21年1月28日,侵華日軍進攻上海,駐守上海的第十九路軍官兵,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的指揮下,在第五軍軍長張治中部的配合下,與日軍浴血奮戰33天,以3萬多人抗擊10萬裝備精良的日軍,迫使日軍三易主帥,四度增兵,傷亡逾萬,大振民族救亡圖存的正氣!此役,第十九路軍官兵陣亡近2000人,其中大部分官兵祖籍廣東。為償烈士生前“馬革裹屍還”的宿願,褒揚忠烈,教育後人,戰後將部分陣亡將士的忠骨或遺物移至黃花崗(現沙河頂),把當時正在修建的第十一軍烈士公墓改為第十九路軍抗日將士墳園。
園區結構
墳園占地約4萬平方米。墳園入口處建有高16米花崗岩結構的羅馬式紀功凱旋門,門上端鐫刻“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墳園”,背面門額上書“碧血丹心”4個大字。墳園主體建築為羅馬式半圓柱弧形柱廊,廊前中央豎立一座高20米石砌方塔形紀功碑,基座鐫刻李濟深手書的“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先烈紀念”,下端款署“中華民國二十一年三月十日京滬衛戍長官陳銘樞、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淞滬警備區司令戴戟會同立石”。紀功碑底座前豎一銅鑄全身戰士塑像,肩托步槍,背系銅鼓帽。弧形柱廊兩端為門亭,左亭正面牆上刻有林森撰文手書的“十九路軍陣亡將士紀念”碑文,右亭正面牆上刻有胡漢民撰文手書的“十九路軍公墓紀念碑”碑文。紀功碑正南50米處是一座方柱形石砌“抗日陣亡將士題名碑”,刻著1951位烈士英名和職務、籍貫。紀功碑東側與西南側各有一片陣亡將士墓地,排列著象徵性的水泥棺和墳墓。南面建有抗日先烈亭及先烈紀念館。
墳園在抗日戰爭時期遭到破壞。抗戰勝利後,由蔣光鼐、蔡廷鍇等進行重修。1981年,廣州市政府重新修葺。1983年8月,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墳園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廣州市政府又全面按原貌進行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