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教程在內容上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在理論選擇上,注意經典理論的闡述與現代理論創新的結合;並努力將“十五”計畫的精神和西部大開發的內容滲透在教程中;在資料和統計數據上,均採用國家統計局最新資料和數據;在文字表述上,儘量通俗易懂,力求語言精練,體現高職高專層次的特點。
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經濟區與經濟區劃
第一節經濟區系統及其劃分
第二節中國經濟區劃的理論與實踐
第三節中國經濟開放地區的形式與發展
第三章區域經濟成長理論及其增長模式
第一節區域經濟發展梯度模式
第二節區域經濟成長模式的比較
第三節區域經濟成長階段
第四章區域經濟條件及區域差異
第一節區域經濟條件的內容
第二節區域經濟條件評價的依據與原則
第三節區域經濟條件的綜合評價
第四節區域經濟差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五節不平衡增長的理論
第五章區域產業結構與區域聯合
第一節區域產業結構的基本特徵及其研究途徑
第二節區域產業結構
第三節產業布局的規模及合理布局的評價
第四節區域聯合與利益協調
第六章區域經濟發展的標誌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區域經濟成長與發展
第二節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標誌
第三節可持續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最高階段
第七章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第一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對象及其特徵
第二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
第三節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第四節“十五”期間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
第八章區域經濟發展定位與城市布局
第一節城市的功能與合理規模
第二節區域發展的定位原則
第三節我國城鎮體系的建設與布局
第四節現代城市發展的基本趨勢
第九章區域經濟管理
第一節區域經濟管理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區域經濟管理的作用、特徵與目標
第三節區域經濟管理的原則與方法
第十章知識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知識經濟對經濟成長的影響
第二節知識經濟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三節知識經濟對國有企業改革的影響
第四節知識經濟對地區就業的影響
第五節知識經濟與區域經濟的未來
……
序言
本書根據財政部“十五”教材建設規劃的要求,由財政部教材編審委員會組織編寫,作為全國高職高專院校財經類專業教材。
區域經濟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經濟學、生產布局學和經濟地理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也是將諸多學科有機結合的一門邊緣學科。它以區域經濟發展環境、生產布局、產業組織與結構最佳化、區際分工與協調發展、區域發展戰略與區域國土開發規劃為主要研究內容,是一門套用經濟學科。
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全球經濟呈現一體化趨勢,各地的區域經濟特徵更加突出和多樣化。區域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踐在我國及世界各國都有了長足進步和發展。尤其是對區域生產布局、區域經濟發展梯度理論與增長極理論、經濟規劃、區域發展戰略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等問題開展了大量研究,對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指導和借鑑作用。
文摘
第二章經濟區與經濟區劃
教學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學習,應了解經濟區的基本概念,明確經濟區的基本特徵及其類型;理解經濟區劃的原則和方法,重點掌握我國經濟區劃的主要方案;初步認識我國的經濟特區、保稅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基本狀況。
第一節經濟區系統及其劃分
一、經濟區及其形成
(一)經濟區的概念
經濟區與經濟區劃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經濟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組織形式之一,對經濟區的研究有利於揭示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組織規律,為從空間再度對區域經濟發展進行調控提供理論依據。同時,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及現狀對經濟區做出特定的劃分,並制定經濟區發展規劃及保證計畫實施的各項政策法規,也是區域經濟學理論指導實踐的重要方面,經濟區是客觀存在的經濟活動區域。區域經濟學首先把經濟區看做客觀存在的地理區域,而一些經濟學界的學者則認為經濟區是模糊的經濟空間,可以根據不同需要而任意劃分,甚至認為經濟區不是一個區域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