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詞語】:北雍 ()
【釋義】:①明代稱設在南京的國子監(太學)為“南雍”,設在北京的國子監為“北雍”。雍,辟雍,古之大學。②1898年清政府設立京師大學堂(現北京大學)後,又將北京大學稱為“北雍”。
【出處】:①明嘉靖戊午《鮑志定序》:“先君子棠野公追念世好,收摭先生遺文,總匯成集,攜游北雍。”②吳梅先生作《正宮錦纏道·寄北雍諸生》:“景山門啟鱣幃成,均又新,弦誦一堂春。破朝昏,雞鳴風雨相親。數分科,有東西秘文。論同堂,盡南北儒珍。珍重讀書身,莫白了青青雙鬢。男兒自有真,誰不是良時豪俊。待培養出,文章氣節少年人。”
鮑志定序》:“先君子棠野公追念世好,收摭先生遺文,總匯成集,攜游北雍。”
《四庫總目提要·雍略·二卷》:“官南雍者二十年,嚴重有師法,與北雍祭酒李時勉齊名,世稱‘南陳北李’。”
《警世通言》:“自幼讀書在庠,未得登科,援例入於北雍。”
北京國子監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代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北京國子監坐落在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15號,與孔廟和雍和宮相鄰。國子監街兩側槐蔭夾道,大街東西兩端和國子監大門兩側牌樓彩繪,是北京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分布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東西兩側有四廳六堂,構成傳統的對稱格局,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築。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我國中央政府設立的第一所大學,為中國近代正式設大學之始,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並開創了中國的現代學制。
北京大學成立之初即為中國最高學府,也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國家教育部的職能,統管全國教育事宜。北京大學素以太學正統自居,傳承著自西漢太學起的歷朝歷代國家最高學府——“太學”的學統,直至清朝國子監,轉而到京師大學堂。北大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在現代的延續,自建校以來一直享著有崇高的聲譽。有人用“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來評價北大的歷史地位。
由於“北雍”、“南雍”之謂表意隱晦而又具有文學色彩,故而被反覆使用。比如南高師和東南大學時期,老教授喜歡稱呼校長劉伯明為“南雍祭酒”;2003年物理學家袁家騮去世,南京大學的官方輓聯自稱“南雍後學”;相應的,1917年,北大20周年紀念時時任文科教授吳梅先生也曾創作過一首“準校歌”,即《正宮錦纏道·寄北雍諸生》。
正宮錦纏道·寄北雍諸生
景山門啟鱣幃成,均又新,弦誦一堂春。
破朝昏,雞鳴風雨相親。
數分科,有東西秘文。
論同堂,盡南北儒珍。
珍重讀書身,莫白了青青雙鬢。
男兒自有真,誰不是良時豪俊。
待培養出,文章氣節少年人。
傳承學統
(節選)承太學正統,立大學祖庭——北大歷史地位綜述(作者:一乙)
《禮記·學記》中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其意思是說,古時候教學的地方,一家中設有“私塾”,一黨(五百家為黨)中設有“庠”,一遂(一萬兩千五百家為遂)中設有“序”,一國之中設有“太學”(“國學”)。這裡的“太學”,即指國家的最高學府。“太學”之謂西周時已有,而太學之建制,則始自西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設五經博士,弟子五十人”於長安;東漢時期,洛陽太學人數曾多達三萬,為歷史之最;三國時魏承漢制,亦設太學;西晉設國子學;之後,東晉、南朝亦從之;隋時又改設國子監;唐延隋制;宋稱國子監或國子學;元設國子監;明清亦設國子監。
綜合的來看,自西漢設太學以來,西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卻都是國家的最高學府。這中國的最高學府之統脈(我稱之為“太學學統”),自漢以來直至清末,雖屢遭戰亂停辦,但天下安定之時又屢次重建,綿延近兩千年而香火不滅。這樣延續不斷的中國太學學統,在全世界不但是獨一無二的,而且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應該說,這是中國的驕傲。
清末,西學東漸。洋務運動時,清政府開始模仿西方,設立了一系列西式學校。而“戊戌變法”之時,國家開始正式設立西式大學。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於天安門宣《明定國是詔》,正式提出要興辦“京師大學堂”。同年7月3日,京師大學堂正式成立,孫家鼐為首任管學大臣。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京師大學堂雖模仿西制,卻又“中學為體”,其體制上與國子監(太學)有諸多相似。與國子監一樣,京師大學堂既是中國的最高學府,又同時兼任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職能。只不過,國子監是“舊學”的最高學府和最高行政機關,而京師大學堂是“新學”的最高學府和最高行政機關。。 1902年,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張百熙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即“壬寅學制”,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近代學制。該章程規定分級設立蒙養學堂、國小堂、中學堂、高等學堂和大學堂,其中位於“塔尖”的“大學堂”即指京師大學堂,是全國唯一的“大學堂”,京師大學堂畢業生等同進士及第。1904年,清政府決定合併國子監與京師大學堂的教育行政職能為“學部”(類似今日的教育部)。1905年,清政府進一步廢除了國子監與持續千年的科舉制度。於是,京師大學堂貨真價實的成為了晚清唯一的最高學府,延續兩千年的“太學學統”也終於無可爭議的落在了京師大學堂的頭上。在國子監與科舉制度被裁廢之後,人們都把京師大學堂當作科舉的替代品與進入仕途的捷徑,這使得京師大學堂早期沾染了不少國子監的不良風氣。但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早期京師大學堂對太學(國子監)的繼承。
京師大學堂即今日的北京大學。關於北大的太學淵源,許多學者都表示過贊同。1948年,胡適在《北京大學五十周年》一文中說,“我曾說過,北京大學是歷代的‘太學’的正式繼承者,如北大真想用年歲來壓倒人,他可以追溯‘太學’起於漢武帝元朔五年(西曆紀元前124年)公孫弘奏請為博士設弟子員五十人。那是歷史上可信的‘太學’的起源,到今年是兩千零七十二年了。這就比世界上任何大學都年高了!”胡適乃一代文史鴻儒,自然不會信口開河。而除胡適之外,馮友蘭、任繼愈、周培源、季羨林、蕭超然等學者教授也都在其文章中表示贊成北大“太學溯源”之說,甚至有人提出北大的校史應當提前一兩千年。太學作為北大的“淵源前身”卻是確鑿無疑的——從中國國立最高學府的“學統”來算,北大確有兩千多年歷史。
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這裡的“大學”,特指模仿西方建立的大學,以此區別於中國古代的太學(下同)。在京師大學堂成立之前,中國並無大學。關於這點,不少人肯定會有疑問:眾所周知,北大成立於1898年,而中國自稱建校早於1898年的大學,起碼有武漢大學(1893)、天津大學(1895)、交通大學(1896)、浙江大學(1897)等。但這些學校正式成為大學的時間卻都晚於北大。
而中國教育體制的誕生,則始自京師大學堂的建立。京師大學堂不但是國家最高學府,而且兼任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類似教育部)。也就是說,京師大學堂的建立,同時也是“教育部”的建立,京師大學堂其實是今日教育部的前身。有了這樣的教育管理機構,教育“體制”也誕生了。不僅如此,京師大學堂的建立,同時也是中國近代學制的建立。1902年,京師大學堂在動亂後重建,當時的管學大臣(相當於北大校長兼教育部長)張百熙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近代學制。可見,京師大學堂的建立與學制的建立是同步的,或者說根本就是一體的。所以,京師大學堂最初是學校、教育管理機構、學制三位一體的。1898年京師大學堂的建立也正式的標誌著中國近代第一所正式大學、第一個最高教育管理機構的誕生與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 從“直屬於國家最高教育機關”這樣的“國立大學”定義來看,京師大學堂也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另外,京師大學堂也是中國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京師大學堂自建立之日起就致力於多學科的綜合性教育,從基礎性文理科,到套用類法農工醫科,全部涵蓋。同時,京師大學堂也建立了中國最早的正規本科教育。1910年,京師大學堂在經過多年準備之後設立了“分科大學”,分為文科、格致科、經科、法政科、商科、工科、農科等,中國最早的正規本科教育也最終誕生。
京師大學堂作為中國近代第一所正式的大學,且其誕生從本質和基礎層面上自頂向下的深刻的影響了整箇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百年歷史。正因為此,所以才“立大學祖庭”。京師大學堂雖從“學統”上傳承了延續兩千年的太學,但其“真身”的誕生,卻又是一個徹底的創新,且這樣的“創新”奠定並開創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百年歷史。“承太學正統,立大學祖庭”正是對北大之於中國高等教育這種承上啟下、傳承創新的地位的評價。
本文所有的討論,都是基於形而上的歷史地位與象徵意義而言的,並未涉及現實層面。從象徵層面而言,北大獨一無二、近乎完美的歷史地位不但空前,而且絕後;但就現實層面而言,北大只是一所普通的大學,北大的發展需要的不是對歷史地位的沾沾自喜,而是現實的腳踏實地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