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當鋪

北門當鋪

高郵當鋪,曾是和珅私產,位於高郵城北門外與北門大街交會處,開設於清代中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保存較好、規模較大的古代典當鋪遺存。占地面積3300多平方米,基本上呈五排五進,原有房屋80多間,其中有櫃房3間、客房3間、首飾房24間、號房30餘間、更房、生活用房20多間。 高郵當鋪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寺院,興盛於明清,消亡於解放初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基本簡介

位於高郵城北門外人民路西側,開設於清代中期,占地面積3300多平方米,基本上呈五排五進,原有房屋80多間,其中有櫃房3間、客房3間、首飾房24間、號房30餘間、更房、生活用房20多間。是我國目前發現的保存較好、規模較大的古代典當鋪遺存。相傳該當鋪為清代大貪官和珅的私產,到民國初年愛國紳士馬士傑(曾任江蘇省民政司司長)是當時當鋪的最大股東,1927年當鋪遭到軍閥孫傳芳部下的搶劫,後歇業。解放後,當鋪主要建築歸新巷搬運社和錨鏈社作為生產和生活用房,幾十年來當鋪房屋總體布局和框架結構未作大的變動,特別是處於當鋪中心位置的存箱樓、東部的客房、號房保存基本完整。

人民路當鋪人稱北當典,因為南門也有一處當典,那是南當典,已毀。《三續高郵州志》載:乾隆時高郵當鋪只有幾家,同治時增至11家,光緒後減至5家,其中本城2家,界首1家,臨澤1家,三垛1家。

值得一提的是位於當鋪中心兩層的存箱樓,保存完好,結構特別,便於防盜、防火,防火牆有80厘米厚。存箱樓是“回”字形,俗稱走馬樓,由前後兩進廳房及東西廂房組成,中央是長方形天井,外設走廊。廳正中是大門,外有石庫,東西各有邊門一扇。存箱樓共有24間,是存放金銀首飾和貴重物品的地方,東西有寬大的巷道以使周邊的房屋同存箱樓隔開。存箱樓的結構是非常獨具匠心的。另外在東西進門樓上有八仙過海的磚雕,客房的樑上有鯉魚、蓮花等吉祥兆瑞的紋飾。當鋪內還有5口石欄的水井分布在四周,供防火用。這是清代中期以後大型當鋪的典型建築。 高郵人一般不稱“當鋪”,而稱“當典”。當與典有區別。譬如去用一件皮袍換取200元來用,不贖回了,這就是“當”。典,則不同。一件皮袍夏季不穿了,捨不得當掉,質地好,冬天還要穿,只是一時困難,暫時抵押在當鋪里,換來100元用用,在抵押期前(6個月或8個月),用100元(外加利息)將皮袍換回;但是,過了抵押期,那抵押物就歸當鋪了。在舊社會“妻”也可以“典”。柔石小說《為奴隸的母親》就是寫浙南一帶的典妻事。當今也發生了典妻的事。《江蘇衛視》就播出過鹽城某鎮典妻的鬧劇。

發展

2002年,高郵當鋪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6月2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公布了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郵當鋪”榜上題名。至此,高郵市繼盂城驛龍虬莊遺址兩“國保”後又添一“國保”,在一個縣級市中擁有3座“國保”實屬稀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