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北澗橋,疊梁式木拱廊橋,位於泗溪鎮下橋村 。因橋跨北而上,故名曰“北澗橋”。
北澗橋始建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嘉慶八年(1803)修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橋長51.87米,寬5.39米,淨跨29米,橋屋20間,橋柱84根,橋面地板全由一寸厚木板兩層加固。橋的東首當地人稱“橋頭”,地勢較高,有石階16級;西首稱“橋尾”,地勢較低,石階26步。歷史典故
北澗橋原來建在現橋上游約五十米處,現仍存舊橋遺址,當年為木平廊橋。橋下有三塊岩石,村民們說那是三隻龜,守護著村落的水口。平橋毀掉後,族人在下游改建木拱橋(即現今北澗橋),首事是陳汝昌、林友卿和僧明燈三位。關於原來的木平廊橋為什麼會毀掉,其中有一個故事。四百年前的一日,有兩個雲遊天下的仙翁,路過泗溪北澗橋,看見這裡山清水秀,景致好,兩人就在橋上擺下棋盤,一邊賞景、一邊下棋。一會兒,一個老太婆帶著一個名叫知周的孩子,要過橋,她對兩位仙翁說:“請兩位客人行個方便,讓我和知周過橋吧!”兩個仙翁聽說那七八歲的孩子叫知州(周),覺得好笑,放下棋子站起身來。有個仙翁順口念了一首詩:“八十婆婆不知羞,小小孩童做知州。此孩若有知州做,北澗橋上水漂流。”老太婆聽了仙翁的取笑,羞得抬不起頭來。古話說,“欺負竹腦,莫欺負筍卵(剛出土的筍)。” 十多年過後,那個名叫知周的孩子當真做了知州。就在他當知州的那年冬天,泗溪一帶做了一場連天大水,把北澗橋沖走了。沒了橋,過溪不方便。康熙十三年(1674),下橋村人在北澗橋原址附近的地方,重建了一條木拱橋,這就是現在人們看到的這條北澗橋。這故事大部分當然是虛構的,但林氏家族中確有“知周”其人,《林氏房譜》中“墓誌”篇里講到,說是始祖林建的墓後建有兩座墓葬,“左為大中大夫儀甫公。右為文仲公,俗呼知州墳,蓋文仲公一名知周,非官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