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1日專電 (記者姚潤豐)最近幾天橫掃我國北方10個省區市的沙塵天氣11日仍在影響北京。伴隨著一場五、六級大風的吹襲,灰霾繼續籠罩著北京城,能見度只有兩三公里,空氣品質下滑至最嚴重的五級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濃度保持在每立方米500微克。這是自2002年遭遇強沙塵天氣以來,影響北京最長的一次沙塵天氣。
中央氣象台高級工程師喬林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已經是今年2月以來北方出現的第8次沙塵天氣過程。3月份,北方地區出現了4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強沙塵暴過程2次,揚沙過程2次。沙塵天氣過程次數,多於2000年、2003年和2005年同期。僅4月上旬這10天,又有3次沙塵天氣過程“光臨”我國北方。“從目前情況看,今春沙塵天氣出現的頻率低於常年,但高於去年和前年。”喬林說。
沙塵暴是我國北方春季較為常見的一種災害性天氣現象。這到底是自然因素影響的結果,還是主要由於人類活動對環境破壞引起的?這個問題在學術界的認識目前基本一致,即沙塵暴產生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氣候的乾燥,而人類活動通過干預陸地表面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
沙塵暴的形成需要有三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沙源;二是沙源的土壤要乾松;三是要有較強的冷空氣入侵,即具備產生強風的環流條件。為什麼今年春天北方會出現如此多、如此瘋狂的沙塵天氣呢?喬林分析說,今年以來,我國北方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偏高,降水量為上世紀50年代以來第二少,溫度高導致蒸發量大,使得地表沙土無法固定,地面狀況較差。同時,冷暖空氣較活躍,大風天氣較多,風吹沙土,沙塵自然頻繁出現。
此外,沙塵暴作為一種高強度風沙災害,並不是在所有起風的地方都能發生,只有那些氣候乾旱、植被稀疏的地區,才有可能發生沙塵暴。在我國西北地區,森林覆蓋率不高,一些過度掠奪性的開採破壞行為加劇了這些地區的沙塵暴災害。專家表示,“收服”沙塵暴絕非易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一方面應當科學地植樹種草,尤其是在沙塵暴的源頭地區進行綠化。以北京為例,影響北京的沙塵大多是外地沙塵,只在北京等城市的周邊種樹還阻止不了沙塵,重要的是鎖住風沙源頭。另一方面,在西北等生態條件脆弱的地區,推行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減少人類對於生態環境的影響。讓脆弱的地表環境逐漸恢復,才有可能減少沙塵暴的發生。
氣象專家提醒,目前西北東部春小麥開始播種,華北平原經濟林木及花卉正處於發芽、現蕾或開花階段,沙塵天氣將對其造成不利影響。沙塵暴和不同程度的揚沙天氣還會造成空氣能見度降低,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濃度嚴重超標,對交通和人們的健康造成一定影響。而這個時期也正是上呼吸道疾病的多發期,因此應儘量減少外出。如果外出,最好戴上口罩等防護用品。另外,居民在這種大風天氣出行時也要儘量避開高大建築物和戶外廣告牌,以免意外受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