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紀略

《北征紀略》一卷,又名《北征錄》、《北徵得失紀略》,明張煌言著。張煌言(公元1620年—1664年),字玄箸,號蒼水,浙江鄞縣人,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抗清民族英雄。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張煌言考中舉人。兩年後明王朝即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推翻,清兵入關,李自成起義軍退守陝西。張煌言看到國家民族處於危亡之中,便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抗清義軍。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組織起來抗清的寧波人民推舉張煌言到台州迎接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張煌言被魯王任命為翰林院編修、兵部給事中。於是,以紹興為中心,張煌言聯絡了浙江各地的義師,樹起了抗清的旗幟。福建方面,鄭芝龍等人擁立了唐王朱聿鍵於福州,建元隆武。

北征紀略

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軍攻陷浙江福建,魯王被迫退守舟山群島,張煌言被任命為兵部左侍郎。桂王朱由榔在華南稱帝,任命張煌言為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福王弘光政權被清軍消滅後,鄭成功與張煌言分別領導的兩支武裝部隊就成為當時沿海一帶最重要的抗清力量。在抗清鬥爭中,張煌言表現出了堅定不移的氣節和頑強的鬥爭精神,在極端困難的形勢下進行著艱苦卓絕的戰鬥。他在一六四七年至一六五九年的十三年時間裡,先後發動出師長江的北伐戰爭八次。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一六五九年與鄭成功聯合進行的北伐。這次北伐連下四府三州二十四縣,一時大江南北,義師蜂起,使清朝的統治受到極大的震動。只是由於鄭成功未能聽從張煌言的意見,輕敵而延誤戰機,北伐很快就以失敗告終。張煌言的部隊被清軍衝散,他只得變服易姓,輾轉回到浙東,以圖再舉。
到一六六二年四月,永曆帝在昆明殉難,南明的最後一個政權也被消滅了。緊接著鄭成功又病死於台灣。九月,魯王死於金門。同時,清朝為了隔斷海中各島的義師和沿海居民的聯繫,實行了遷界的政策。在萬分艱苦的情況下,張煌言孤立無援,只得解散義師,自己隱退到一個小島上。公元1664年7月,因叛徒的出賣,張煌言不幸被捕,九月,慷慨就義於杭州鳳凰山下。張煌言不僅是一個抗清的民族英雄,同時還是一位著述豐富的文學家,其詩文著作有《奇零草》、《冰槎集》、《採薇吟》、《北征紀略》等。但是在有清一代,張煌言的詩文集被清廷嚴厲查禁,僅有手抄稿本傳世,流行不廣,因此他並不以詩文名世。並且他的文名也被其抗清志士的英名所掩蓋。實際上張煌言是一位有高度思想藝術成就的詩人。他的作品貫穿著他的抗戰意志,充滿了愛國主義的思想情感。
《北征紀略》如實、詳盡地記載了作者張煌言在己亥年(公元1659年)與鄭成功聯合北伐的全部過程。由於作者是此次戰爭的參加者和指揮者,此書的內容就有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
《北伐紀略》記敘的主要事件為:己亥年六月,鄭成功為招討大元帥,張煌言為監軍,二軍聯合大舉北伐,先後攻破瓜州、鎮江。此時張煌言建議鄭成功先守瓜、鎮二城,遏止清軍援兵,以對南京形成包圍之勢,但鄭未能聽從,而是率師進攻南京。鎮守南京的清江南總督假意投降,以作緩兵之計。張煌言率領少量兵力到安徽蕪湖,扼制上流,並且收復了徽州、寧國、池州、太平等四府三州二十四縣。當地人民望見他的將士衣冠,無不感動流涕。鄭成功由於對南京城圍而不攻,反被清朝援兵所敗,只得退師回廈門。而張煌言的隊伍則被清軍圍困於安徽,孤軍無援。及至戰敗後,張煌言只得棄舟登岸,退伏山谷,變服夜行,沿途到處都有士民做他的嚮導,甚至連和他僅有一面之交的人,也在暗中幫助他,引導他由安徽、浙江賓士二千餘里,直達海濱。
由於張煌言本人就是一名堅貞不屈的抗清義士,《北征紀略》的內容又是記錄抗清義師與清軍作戰經過的,所以清政府必然要嚴厲查禁此書。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軍機處稱“其詞實多屬悖妄誇誕”,奏請乾隆將此書全部銷毀。一部愛國主義的作品,每逢國難當頭之際,必然會加倍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宣揚。1901年,正當反清革命醞釀之際,章太炎為了激勵人民的民族革命意識,根據甬上張氏的鈔本,排印了張煌言的著作,這是其詩文第一次正式而行。1909年,國學保存會又刊印了由黃節仔細校訂過的本子。這兩種本子在清末的民族革命意識的覺醒上是起過積極作用的。此外還有1934年刊行於四明叢書中的本子。1959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了排印本《張蒼水集》,重印過兩次。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據中華書局版,修改了少量錯字和斷句,予以重印。這些集子中都收有《北征紀略》。

相關信息

鄭州大學護理學院
小城風雲
水戶洋平
麗鍾閣
帕特里莫尼托
鄭州大學環境水利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