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及概況
北岸風雨廊橋位於吳氏宗祠西南面的三洞石拱廊橋,謂之“風雨廊橋”。風雨廊橋橫臥與棉溪河上,古樸典雅,玲瓏剔透。橋身建於明末,全長33米,寬於4.7米,高6米。二墩三孔,拱圈均用黃麻條石輔以糯米粥、獼猴桃汁加灰漿交錯砌成。廊則起於清中葉,高5米,廊內11間,磚木結構,中間設有佛龕。東側牆上辟有八個方窗,磚砌龜貝紋,梅花紋。西側牆上辟八個風洞窗,按花瓶、滿月、桂葉、葫蘆等樣式開出,另開一葉敞窗,外裝“美人靠”。橋南原設有“放生河”楷書石碑,禁止河內捕魚。橋面以茶園石鋪設,白牆,青瓦。風雨廊橋是當年徽商走出大山的必經之路,今天又是黃山最長最美的古廊橋,目前也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位。
歷史
廊門上嵌有“謙庵舊址”四個大字,“謙庵”是萬曆年間進士,監察御史吳宗堯是名號,這就是說北岸村是吳宗堯的故居地。石條上刻有“往府大路過橋”的字樣,這是一條通往徽州府的必經之路。北岸廊橋長為33米,寬4.7米,橋高5米。磚木結構。廊橋內11間,48根柏樹柱,中間社有佛龕,橋東側牆上有8個大方窗,磚砌龜貝紋,梅花紋等花格。西側牆上有8個風洞窗,樣式有滿月、花瓶、桂葉、葫蘆和一本翻開的書。北面有一敞間。雅號“美人靠”。這裡的美人靠跟其他亭台樓閣的美人靠意義不同,亭台樓閣的“美人靠”是才子佳人休閒嬉戲的場所。而廊橋上的美人靠則有它自己的淒婉美麗的故事。古徽州人有一名話“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歲,往外一丟”。從哪裡開始丟呢?就是從廊橋上開始丟的,早年徽州的男子就是從廊橋開始走出大山,走向外部世界的,這個時候在橋上送他的是他的母親,直到十七八歲回到山裡結婚,度好蜜月,重蹈商場,這個時候站在這裡送他的是他的新婚妻子。從此,美人靠上就多了兩個等待中的女人。這美人靠上道道磨痕就是等待丈夫的女人,等待遊子的母親和祈望父親的兒女所留下的。在橋面上還設有一座佛龕,佛龕里供有觀世音菩薩,這尊菩薩在方圓幾十里地都是很有名氣的,老百姓講她很靈,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人們都會從四鄉八村趕到這裡來燒香敬佛。從早到晚,人群絡繹不絕,香火不斷。1944年日本曾派飛機轟炸北岸廊橋,燒毀了很多古民居,而廊橋仍舊巍然屹立。老百姓說這是菩薩顯靈了。觀世音像兩邊有這樣一幅楹聯“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這其中的玄機,遊客能悟到哪層算哪層了。方窗和風窗洞,借鑑了蘇州園林的造景手法,起到了移步換景的作用。徽派建築上的花案大致都是一樣的,葫蘆代表招財進寶,桂葉代表葉落歸根,花瓶代表平平安安,滿月代表團團圓圓。廊橋柱子上原來有過寫字的痕跡,一根柱子上寫有“開水不沸切不可喝”的字樣,據說這裡以前有一個“水力茶會”,在廊橋上設立了一個茶桶,秋冬天向過往的行人供應熱茶;春夏天向在此避暑歇腳的人供應涼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