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余靖

嶺南並非“南蠻”,她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 但政府最大的財政負擔還不是官員俸祿,而是軍費。 如此多的軍隊,成為政府最大的財政負擔。

內容介紹

廣東地處南疆,北負五嶺,南臨大海,史稱嶺南。嶺南並非“南蠻”,她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上,都有嶺南人樹起的豐碑,如惠能開創的中國禪宗、陳獻章開啟的明代心學、康有為和梁啓超引領的近代維新思潮、孫中山開拓的走向民主共和的歷史道路,等等。
本書對廣東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一定的領域或學科,曾經取得卓越的業績,或其思想具有重大影響,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具有相當高知名度的傑出人物做了總結和歸納。編寫了《廣東歷史文化名人叢書》。這套叢書,堅持實事求是、批判繼承的原則,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堅持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原則。既講求科學性和學術性,做到言必有據,並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又努力面向社會,面向大眾,面向市場,用通俗生動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片資料反映傳主的生平與思想。
本冊為《廣東歷史文化名人叢書》之《北宋名臣(余靖)》。
一、危機畢至,君臣思變
余靖守喪期間,朝廷上下正在醞釀著一場政治變革,不久便出現了由范
仲淹等人倡導的,歷史上著名的“慶曆新政”。余靖本與范仲淹等人同為改
革派新銳,慶曆二年(1042)服除返京後便成為“新政”的積極參與者和支持
者。
仁宗時之所以會有“慶曆新政”,是因為當時出現了多重社會危機,主
要表現為財政危機、因循的政風、吏治敗壞、來自契丹和西夏的軍事壓力。
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北宋經過幾十年的勵精圖治,政權不斷鞏固,
各項制度逐漸完善,社會經濟也取得了很大進步,並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但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的背後,也隱伏著社會危機的根苗。從太宗皇帝起
就已出現的種種社會矛盾,逐漸顯露,約略在仁宗親政時集中爆發,至慶曆
時便釀成嚴重的社會危機。
財政危機主要由所謂“冗官”、“冗兵”、“冗費”的“三冗”造成。
北宋建立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除實行以文制武、崇文抑武的政策
外,對中央和地方各行政機構還採取分權制,即設立多重機構,使彼此監督
,互相牽制。其具體任官又實行官、職、差遣分離的制度,而且官員不問有
無才能,均按年資升遷,又加恩蔭人官人數大量增加和特奏名的濫授無度,
使官員隊伍龐大無比,便漸漸形成疊床架屋式的官僚機構。各機構吏職人員
也冗雜不堪。這種狀況下,且不說行政效率如何,單是官員俸祿發放,就成
為政府一項沉重的財政負擔。
但政府最大的財政負擔還不是官員俸祿,而是軍費。北宋實行的是募兵
制,士兵的衣食皆由官方提供。宋初有軍隊22萬,開寶時(968―976)雖增至
37.8萬,但負擔並不算重。可後來北宋統治者為了防止民變,每當災荒年月
便大量招兵,將災區的青壯年男子招為士兵,提供衣食(當兵者還可帶家屬)
,免其因饑寒而造反,而剩下的婦孺老弱則無力生亂。又因遼和西夏不斷在
邊境造成威脅,兩面邊境也需保持大量的駐防部隊,而北宋的募兵制又無嚴
格的復員制度。這樣,政府軍隊人數逐年增加,到了仁宗時,便達到了100
多萬。如此多的軍隊,成為政府最大的財政負擔。每年的軍費開支,要耗去
財政收入的80%多。面對如此狀況,北宋政府不止一次想設法解決,但因遼
和西夏的軍事壓力始終未能減緩,北宋統治者擔心,如果大量裁軍,被裁掉
的士兵失去衣食來源,很容易生亂,到時必然會內外交困。因此,始終未敢
對軍隊作大量裁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