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港地區

北大港地區

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主要位於大港的東南部,總面積44240公頃,占大港國土面積的39.7%,主要包括北大港水庫、錢圈水庫、沙井子水庫、官港湖、李二灣、獨流減河和沿海灘涂七部分組成。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北大港地區北大港地區

位置 38°40′~38°50′N,117°15′~117°30′E

天津市,天津東南45公里,靜海縣境內。

面積(公頃) 44,000

海拔 (米) 2

簡介

北大港地區北大港地區
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主要位於大港的東南部,自然保護區的地理坐標位於北緯38o36’---38o57’ ,東經117o11’---117o37’。總面積44240公頃,占大港國土面積的39.7%,主要包括北大港水庫、錢圈水庫、沙井子水庫、官港湖、李二灣、獨流減河和沿海灘涂七部分組成。其功能劃分為3個區,即核心區,面積為17227公頃;緩衝區,面積24873公頃;試驗區,面積為2140公頃。

大港區地形由海岸和退海岸成陸低平淤泥組成,河流縱橫交錯,坑塘窪淀多,地下潛水豐富,氣候屬暖溫帶濕潤大陸型季風氣候,北大港濕地具有庫泊、灘涂、沼澤、河流、淺海五個類型,有著豐富的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其中有國家I級保護鳥類6種,II級17種,涉禽每年途徑的頻率近800萬隻,水鳥種類達140餘種,占全國鳥類資源的三分之一。保護區內分布著兩棲、爬行、哺乳的野生動物20多種,魚類近40種,昆蟲類有6目80餘種,植物120餘種,浮游植物19種,浮遊動物13種,具有國際性濕地資源優勢。

資源關注

北大港地區北大港地區

北大港濕地資源從歷史上一直受到國際、國內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專家學者的關注。在19世紀末,英國、法國、德國等專家學者前來北大港採集鳥類標本。20世紀30年代以後,有中科院、南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國家林業局、天津農林局、天津環科院等16單位、13次來大港調查研究和科學考察工作。2001年3月國際鶴類基金會---中國項目辦事處、天津農林局合作舉辦“環渤海地區濕地水鳥研討會”。對天津五塊濕地及鳥類進行綜合評價,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評為0.996分,名列榜首,被評為天津市最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近期北京師範大學、全國鳥類環志中心等4單位,完成了天津重點地區遷徙鶴類與其他鳥類等3個項目的科學研究。

氣候狀況

冬季寒冷而乾燥,夏季炎熱而多雨,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1℃,1月平均氣溫-4℃,7月平均氣溫26℃,平降雨量550毫米,年蒸發量1120.5毫米。

主要植被

浮游植物58屬。綠藻最多,硅藻次之,藍藻較少。水生植物可分成12個群落單位,主要有蘆葦沼澤,水蔥、扁桿鹿草、水稗子、香蒲、狐尾藻、茨藻、金魚藻、黑藻、菹草、篦齒眼子菜及鹽地鹼蓬等,有沉水植物8種,浮水植物2種,挺水植物7種,及中生、濕地植物40種,總計60種,沼澤地以水蔥和扁桿鹿草為優勢種。

土地利用

捕魚狩獵,周圍地區集約耕種。

干擾和威脅

附近油井導致的水污染,水位逐漸下降及沼澤乾涸。

經濟和社會價值

天津工農業及人民生活用水的水源之一,也是天津最大的淡水漁業基地之一,在汛期兼有滯洪、防洪作用。

濕地鳥類

北大港地區北大港地區

水、涉禽遷徙及越冬的重要基地。1990年1月,天津自然博物館李百溫在該地區西北角的團泊窪調查到越冬鳥類35種,1萬餘只,其中包括小辟鵜白枕鶴(2隻)、小田雞董雞、白骨頂、鳳頭麥雞、大麻鵠(200隻)、黃斑葦雞、栗葦雞、白鷺、大白鷺、草鷺、蒼鷺、白鸛(13隻)、大天鵝(24隻)、鴛鴦(20隻)、豆雁(300隻)及3,000多隻鴨類。

其它動物

浮遊動物18種,最多838.2個/升水(秋季),最少35.2個/升水(灰秋)。優勢種為矩形龜甲輪蟲,簡弧象鼻蚤。底棲動物13種,主要是寡毛類及搖蚊幼蟲。魚類10目17科38種,鯉形目種類最多有20種。鱸形目8種,主要有鯽、鯉、青魚、黃魚、魷、赤眼鱒、鰱、鱅、花鯛、長灰鯿、鱸、鱖等。平均每公頃產魚54公斤。

中國保護濕地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