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北大屋村位於義和鎮以北2公里處,。南鄰東北村,西靠義太路,東據義英路3公里。全村區域面積79畝,其中耕地面積612畝。2006年全村總戶數69戶,總人口203人,其中男性96人,女性107人。
村莊建設
1985 年 7月全村實現了電燈照明。2000 年村里安裝了電話,90%以上的農戶安裝了電話。1999 年實施了小康型自來水工程。2003 年,投資40萬元修建柏油路2000米,成為全鎮第一個戶戶通公路的村。同年有線電視光纜入村。2004年安裝了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設備,有了現代教育陣地。
文化教育
1963年創辦1-2年級國小,學校占地面積 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平方米,校舍3間,設國小班2個。1992年將該村適齡學生轉至義和鎮就讀,入學率達到100%。
衛生醫療
2000年實行合作醫療,建衛生所,備有常有藥品,2001年村里建造標準醫療衛生室,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5%。2006年村建3人組成的保潔隊伍,集中收集和處理村民的生活垃圾。
計畫生育
60年代,國家開始提倡計畫生育。70年代起,計畫生育堅持“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實行結紮節育措施。自80年代起,在村民中進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宣傳教育,並嚴格貫徹落實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積極採取措施,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長。1984年在村規民約中,特別列入計畫生育內容。1984年村成立計畫生育協會(補充協會工作情況、對獨生子女戶的獎勵補助措施)。經過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效果。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以下。2006年,全村育齡婦女18人,全年出生數1人,出生率占全村人口的0.5%,獨生子女領證率100%。年死亡數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呈正數。
經濟產業
該村民眾收入主要來源為種植業、勞務。1986年全村種植葡萄園80畝。同時種植梨樹、棗樹、蘋果樹等其他經濟作物。到2006年底,北大屋村人均收入4100元。
村史簡介
北大屋村原址與現址不變,沿沾利河5公里處,1923年,原霑化縣沙窪(村)李寶峰在義和莊北蓋了一間大屋開設油坊,故立村取名北大屋子。1991年5月河口區人民政府行文村民委員會標準名稱北大屋。1959年10月由東北村分出。1953年成立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5年成立高級社,1962年成立生產大隊,下設2個生產隊。1966年7月成立革委會。1970年恢復生產大隊。1968年10月改名革委會。1984年建立北大屋村委會。
1983年8月,恢復鄉村建制,撤銷原生產大隊管委會,建立村民委員會。1984年1月全區第一屆村民委員會完成選舉工作。北大屋村選舉產生村民委員會,設主任1人,委員2名,分管經濟、民政、調解、治安保衛、衛生、計畫生育等工作。1992年11月起,依據村民自治組織法,採取村民直選(由村民無記名投票直接選舉)的方式,選舉產生村委會成員,同時民主選舉產生新一屆村民代表。村委認真貫徹村委會組織法,努力推進村民自治,定期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和決定村內重大事情。村級組織由原來的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村級行政決策權被村民自治的民主決策權所代替。
1992年在上級領導下,全面展開村民自治示範活動,建立村規民約,完善制度建設,推行民主選舉制度、民主議事制度、民主評議幹部制度和財務公開制度等四項制度建設。2001年達到村民自治示範標準。2002年6月,建立民主理財小組,實行村級財務鄉鎮管理監督制度,建立起村務公開欄,定期進行村務公開,擴大了基層民主,村務工作逐步實現民主化、制度化。2003年2月開始實行村幹部集中辦公制度,每月的5日、15日、25日,村幹部集中辦公,圍繞想農村大事、議農村大事、謀發展路子開展工作。
大事記
1953年成立互助組。
1954年成立初級社。
1955年成立高級社。
1962年成立生產大隊,下設2個生產隊。
1966年7月成立革委會。
1970年恢復生產大隊。
1968年10月改名革委會。
1984年建立北大屋村委會。
1985年9月,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張鳳花當選村民委員會主任。
1988年10月,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張克興當選村民委員會主任。
2002年3月,村民委員會選舉,張克興當選村民委員會主任。
2002年對村內路面道路改造。
2004年12月,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張克興當選村民委員會主任。
1959年10月由東北村分出;1963年創辦1-2年級國小;
1992年併入義和鎮中心國小。
婦女組織
1946年5月, 北大屋村成立以婦救會(婦女抗日救國聯合會)。1960年8月改稱婦女大隊,1976年5月改稱婦代會,1993年起,婦代會主任由村民委員會委員兼任,主要負責婦女、衛生、計畫生育等工作。婦代會在黨支部領導下,帶領婦女民眾在維護婦女兒童權益、推進計畫生育、振興農村經濟方面發揮了半邊天作用。
團組織
1922年5月,在黨的直接領導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抗日抗爭時期,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成為抗日救國的青年團體。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需要,黨中央在1946年10月提議建立民主青年團。1949年4月,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正式成立。1957年5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把團的名稱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北大屋村團組織自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團結帶領廣大青年始終站在革命和建設的前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現代化建設的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充分發揮了生力軍和突擊隊的作用,為黨培養和輸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幹。
1962年3月成立了北大屋村團支部各組織負責人一般由村黨支部負責人或行政領導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