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簡介
北塘村位於大埔縣西河鎮西北部。村轄28個村民小組,全村總面積10.8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98畝。2014年9月被列入第一批廣東省傳統村落名單,同年11月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
大埔縣北塘村從宋末元初建村至現在,已有1300多年歷史。2014年,北塘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千年歲月的痕跡,在北塘村隨處可尋:700多年的受祜堂、400多年的紹知堂、360多年的志事堂、200多年的謙受堂、建於清光緒末年的輔德堂,還有700“高齡”的古樹、數百年的古井、古廟宇等。據統計,目前,北塘村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民國時期古民居總計20多座,建築總面積三萬多平方米 。
2016年12月,大埔縣西河北塘鄉村旅遊區順利通過各項考評,被批准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鄉村特色
活化古村落,不僅僅是維修和保護。在大埔縣西河鎮北塘村,華僑文化、農耕文化等新元素的注入,讓千年北塘煥發出別樣魅力,成為傳承客家文化的新載體。
古村老宅故事多
據相關資料考證,北塘從宋末元初建村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2014年,北塘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千年歲月的痕跡,在北塘村隨處可尋:700多年的受祜堂、400多年的紹知堂、360多年的志事堂、200多年的謙受堂、建於清光緒末年的輔德堂,還有700“高齡”的古樹、數百年的古井、古廟宇等。據統計,目前,北塘村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民國時期古民居總計20多座,建築總面積三萬多平方米。
“北塘的古民居風格各異,除了圍龍式的輔德堂,還有四點金、殿堂式、走馬樓,乃至近代的中西合璧式、石砌樓等,一應俱全。” 西河鎮相關負責人說,村裡的每座古民居的棟樑、屋檐、屋脊窗戶上都有精美的木雕、石雕、壁畫等,建築工藝相當精美,客家民居風格保存完好,堪稱古建築的博物館和客家古民居建築的“大觀園”。同時,這些古民居講究風水,命名也富有內涵,如“受祜堂”、“紹知堂”、“青雲世第”、“清白流徽”、“清白傳家”、“鱣環世美”、“鱣環衍慶”、“承志堂”等,或蘊含典故,或對後代寄予厚望,體現了客家人崇文重教、正道尚德的儒家傳統。
注入新元素煥發新氣象
在北塘村尋訪古宅,是件愜意的事:簡單的棧道在滿眼蒼翠的田間蜿蜒,兩旁是生長旺盛的各種果蔬,不經意間便把人們引入一座老宅子前。與張弼士故居“光祿第”外形完全一致的輔德堂,堪稱北塘古民居的代表。1910年,時任馬來西亞萬裕興公司總經理張韶光,在主持建造完光祿第兩年後,便在幾公里之外的北塘村建起了“輔德堂”。輔德堂共有18個廳、13個天井、102個房間,建築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經過百年風雨的洗禮,這座宅子顯得古樸厚重。1998年,張韶光的孫輩、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院士張明經攜其女兒張燕玲、孫女張衍琳回到祖屋,家鄉古樸的氣息深深打動了他們。張衍琳從2000年開始便每年都邀請英國多所大學的學生,一同回到家鄉義務開辦英語培訓班,活動被命名為“北塘計畫”。10多年來,“北塘計畫”已經惠及4000多學生。如今,輔德堂不僅僅是“北塘計畫”的主陣地,還建設成為華僑文化展館,展示大埔作為“華僑之鄉”的風采。
大約5公里長的棧道把全村的特色民居串聯起來,人們不僅可以逐一領略客家古民居建築“大觀園”的神韻,還可以領略生機勃發的鄉村農景圖。北塘土地肥沃,一直以來都是以種植花生、玉米、枇杷、烤菸、西瓜、蜜柚等經濟作物為主。今年,西河鎮政府在保護好古村古民居的同時,投入500多萬元“活化”古村,給北塘村注入華僑文化、農耕文化。如今的北塘村,正在建設成為遊客的農耕體驗地,不僅開闢了長壽蔬菜基地和QQ農場,還充分利用古民居資源,把主要的古民居建設成為一個個主題展館,不斷豐富民居內涵。比如在新加坡首席大法官楊邦孝的祖屋志事堂,已經布置了法制文化主題展,今後還將在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早期秘密活動點——深造學校、中共大埔縣委黨校舊址蘭軒小築懷德堂等特色名居內進行不同的主題設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