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名稱來源
因明置大埔縣時,設治於大埔村。鄉人為紀念大布先生的仁舉美德,聯合呈請上級,命名為“大布縣”。後因朝中有爭議,為討好兩方,改名為諧音的大埔縣。
大埔縣名的來歷,在舊志記載中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以大埔村得名。清乾隆四年(1739)張廷玉撰的《明史·地理》記載:“大埔,嘉靖五年以饒平縣大埔村置析灤洲、清遠二都益之。”民國二十年(1931),呂世斌撰、柯昌泗檢署的全國《今縣釋名》載:“明嘉靖五年,以饒平之大埔村置縣因以得名。”第二種說法是乾隆九年(1744)《大埔縣誌》載楊纘烈《邑名音義考》云:“邑曷為以大埔名?蓋俗稱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曠高原僅宜瓜果疏麻者曰埔……埔者俗音俗字,字書尚為補收者也……。茶山之麓,彌望平原,無慮數十百頃地,總呼曰埔。埔固坱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稱也。當時建斯邑者即以斯名名邑雲。
設治前
大埔歷史悠久,已先後發現多處屬於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址 和商墓群,證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群聚居。遠自夏商周3代,大埔為揚州南裔地,秦漢時屬揭陽。
東晉義熙九年(413年)立義招縣,隸屬義安郡。
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義招縣為萬川縣,隸屬潮州,義招、萬川縣治均設在湖寮(古城)。
唐武德四年(621年),廢萬川縣,縣境併入潮州海陽縣(今潮安)。
此後,歷宋元及明前期,均為潮州海陽縣光德鄉。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立饒平縣,大埔為潮州府饒平縣地。
設治後
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饒平縣之清遠、灤州二都重置縣,改名大埔縣,縣治在茶陽鎮,屬潮州府。
清乾隆三年(1738年)分出白芒畲、箭竹洋、下畲子、塘子腹、風吹[石示]、青麻園等6處新設豐順縣。
民國3年(1914年)隸潮循道,民國25年(1936年)屬廣東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先後屬興梅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
1958年撤豐順縣,劃潭江、黃金、留隍、大龍華等4個公社歸大埔縣。
1960年復設豐順縣,上述四個公社歸還豐順。
1961年春,縣治由茶陽遷至湖寮鎮五虎山麓。
1965年隸屬梅縣專區,1983年屬梅縣地區。
1988年歸屬梅州市。
1996年,大埔縣面積2467平方千米,人口約49.5萬人。轄20個鎮:湖寮鎮、茶陽鎮、高陂鎮、青溪鎮、長治鎮、三河鎮、英雅鎮、大麻鎮、銀江鎮、洲瑞鎮、古野鎮、平原鎮、光德鎮、桃源鎮、楓朗鎮、百侯鎮、雙溪鎮、大東鎮、西河鎮、岩上鎮。縣政府駐湖寮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大埔縣常住總人口352013人,其中:湖寮鎮66842人,茶陽鎮29544人,高陂鎮27125人,青溪鎮12085人,長治鎮7184人,三河鎮13543人,英雅鎮6029人,大麻鎮18502人,銀江鎮17211人,洲瑞鎮11275人,古野鎮11658人,平原鎮11084人,光德鎮23591人,桃源鎮12440人,楓朗鎮19606人,雙溪鎮10591人,百侯鎮19029人,大東鎮12597人,西河鎮14746人,岩上鎮7331人。
2002年,大埔縣面積2475平方千米,人口51.31萬人。轄湖寮、茶陽、西河、百侯、楓朗、光德、桃源、高陂、大麻、三河、岩上、大東、雙溪、平源、古野、洲瑞、銀江、英雅、長治、青溪20個鎮,共有248個村委會、23個居委會。
行政區劃
截至2002年,大埔縣轄20個鎮,248個村委會、23個居委會。
截至2003年,大埔縣轄20個鎮,共有10個居委會、248個村委會,4044個村民小組。
2004年10月,大埔縣撤銷3個鎮:長治鎮併入茶陽鎮,岩上鎮併入西河鎮,平原鎮併入高陂鎮。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大埔縣轄14個鎮:湖寮鎮、茶陽鎮、西河鎮、百侯鎮、楓朗鎮、光德鎮、桃源鎮 、高陂鎮、大麻鎮、三河鎮、大東鎮、洲瑞鎮、銀江鎮、青溪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埔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中上游,地處北緯24°01′~24°41′、東經116°18′~116°56′之間,東北緊靠福建省平和縣、永定縣,東南連線潮州市饒平縣,西依梅州市梅縣區、梅江區,南鄰豐順縣。全縣總面積246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大埔縣縣境山脈為北南走向,四周高,中間低,層巒起伏,千岩萬壑,縱橫交錯,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7處,均散布於四周邊陲,最高峰為西南部的明山嶂銀窿頂,海拔1357米,最低處是高陂黃竹居的韓江岸,海拔26米。中部丘陵廣布,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約占10%,海拔100~500米之間的高中丘約占80%,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小盆地約占10%。
氣候
大埔地處亞熱帶,在季風交替影響下,具有亞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即四季溫和、雨熱共季、夏長冬短。同時,季風和地形、地勢作用,使縣境具有山間盆地的氣候特徵:風力微弱(年平均風速小於1米/秒);秋、冬、春多霧(全年各月相對濕度變化小,僅±5%);年雨量偏少(80%保證率為1131.6毫米),年際變化大,雨、旱季明顯,季節分布不均;還有春寒(多陰霾)、夏熱(多酷暑)、秋涼(溫差大)、冬冷(有霜凍)等現象。
水文
大埔縣境內梅江,汀江匯合成韓江。梅江發源於陸河和紫金交界的烏突山,叮江發源於福建境內的武夷山,兩江在大埔縣三河壩匯合後稱韓江,為廣東省四大河流之一。
流經大埔境內的梅潭河,全長83公里多。該河發源於福建省平和縣的葛竹山麓,流經大埔縣的大東、楓朗、百侯等鎮,流域集雨面積1603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大埔縣礦產資源主要有鐵、鎳、鉛、鋅、鎢、鉬、錫、銅、金砂等金屬礦;有磷、水晶石、長石、石英石、瓷土、紫砂陶土等非金屬礦。瓷土儲量4.2億噸,紫砂陶土儲量超1億噸。
電力資源
大埔縣大大小小的縣網水電站有213座,省、市網3間,根據測算,水資源蘊藏量達到70多萬千瓦,可開發的達到53萬千瓦。在建水電企業10家,擁有200多座大小電站,總裝機達29萬千瓦,豐水期每天最大出電量達8萬千瓦。
人口民族
截至2000年,大埔縣總人口352013人;其中湖寮鎮66842人,茶陽鎮29544人,高陂鎮27125人,青溪鎮12085人,長治鎮7184人,三河鎮13543人,英雅鎮6029人,大麻鎮18502人,銀江鎮17211人,洲瑞鎮11275人,古野鎮11658人,平原鎮11084人,光德鎮23591人,桃源鎮12440人,楓朗鎮19606人,雙溪鎮10591人,百侯鎮19029人,大東鎮12597人,西河鎮14746人,岩上鎮7331人。
截至2002年,大埔縣總人口51.31萬。
截至2013年,大埔縣總人口553945人,縣內居民主要為漢族的客家人,此外,有少量蒙古、回、壯、滿、瑤、土家、黎等少數民族居民。
經濟發展
綜述
2013年,大埔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 41億元,比2012年增26%,增速梅州市排名第一;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44億元,比2012年增13.2%,增速梅州市排名第二;全縣生產總值58.52億元、外貿出口總額1.82億美元,分別比2012年增12.8%、31.8%,增速均排在梅州市第三;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1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5.2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25%、30.5%;三次產業比重為29.6:34.7:35.7。
2015年,大埔縣地方生產總值71.81億元,是2010年的1.61倍,年均增長11.93%;人均生產總值18849元,是2010年的1.59倍,年均增長11.6%。地方財政公共預算收入8.19億元,是2010年的2.69倍,年均增長21.89%。固定資產投資69.0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37億元、外貿出口總額2.54億美元,分別是2010年的3.33倍、1.62倍和2.97倍,年均分別增長27.2%、10.11%和24.35%。
第一產業
截至2014年,大埔縣新增梅州金柚面積2.23萬畝、茶葉1萬畝、南藥1.27萬畝、油茶0.1萬畝,新建蜜柚加工廠8間、新上生產線10條,該縣被評為“2014全國重點產茶縣”。新增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3家、林業龍頭企業1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6家。新增3個廣東省名牌農產品、2個無公害農產品、1個綠色食品。全縣農村土地流轉面積2.16萬畝。全縣農業總產值、農業增加值分別達28.1億元、18.04億元,分別比2013年增4.2%和4.4%。
截至2015年,梅州金柚、茶葉面積達20.73萬畝和10.02萬畝,分別是2010年的2倍和1.53倍,年均分別增長14.8%和8.9%。先後榮獲“中國蜜柚之鄉”、“中國名茶之鄉”稱號,被評為“中國綠色生態蜜柚示範縣”和“2011、2014年度全國重點產茶縣” 、“中國茶業十大轉型升級示範縣”,西岩烏龍茶和大埔蜜柚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投入1.58億元,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11.4萬畝。農業總產值29.13億元,是2010年的1.53倍,年均增長8.91%。
第二產業
截至2014年,大埔縣全縣工業總產值5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12億元,分別比2013年增16.9%和23%。電力稅收1.05億元,比2013年增24.2%;陶瓷工業總產值25.26億元、稅收1.17億元,分別比2013年增26.3%和27.2%。“
截至2015年,大埔縣工業總產值67.9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22億元,分別是2010年的2.18倍和1.74倍,年均分別增長16.9%和27.66%。五年共完成技改投資53.31億元,年均增長81.82%。電力、陶瓷、礦業、藥業、食品工業等“五業”經濟效益提升,全縣電力裝機容量達到168.2萬千瓦;陶瓷生產總值31.2億元、稅收1.35億元,分別是2010年的2.5倍和2.74倍,年均分別增長20.1%和22.3%。
第三產業
截至2013年,大埔縣大東坪山梯田、張弼士故居、富大陶瓷工業旅遊區、百侯古鎮等旅遊區獲評國家3A級景區,全年全縣接待遊客192萬人次,旅遊經濟收入10.5億元,分別比2012年 增41.8%和44.8%。
截至2014年,大埔縣泰安樓客家文化旅遊產業園和百侯名鎮旅遊區成功申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新增三河壩戰役紀念園和青溪江畔人家休閒度假區2個國家3A級景區。完成客家風情休閒街、大埔旅遊服務中心、大埔小吃文化城等項目建設,梅潭畫廊建成開放。
截至2015年,大埔縣成功創建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和廣東省旅遊強縣,百侯、茶陽、三河被評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泰安樓客家文化旅遊產業園和百侯名鎮旅遊區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3A級旅遊景區達到7個,新增國家四星級旅遊飯店1家、三星級4家,全縣接待遊客439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3.9億元,分別是2010年的6.84倍和7.03倍,年均分別增長46.9%和47.7%。
2016年,全縣接待遊客538.1萬人次,旅遊收入30.16億元,分別比增22.6%和26.2% 。
社會事業
基礎建設
截至2014年,大埔縣縣城城區新安裝25個高清視頻 監控攝像頭,全縣建成視頻監控點253個;投入2100多萬元完成60公里新農村公路硬底化改造;動工建設大埔縣人民醫院改擴建工程;實驗中學綜合樓建成投入使用;投入900萬元完成縣生活垃圾無害化滲濾液處理系統工程建設。
截至2015年,大埔縣交通基礎設施累計投入56.63億元,公路通車裡程2735公里,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110公里,比“十一五”末增長12.4%。梅大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高標準完成S333線三河至縣城一級公路改建工程和瀝青路面鋪築。完成66.3公里縣道沙土路改造、175.2公里路面大修工程、437.1公里鄉村公路硬底化改造,新建大橋22座、改造危橋30座。
社會保障
截至2014年,大埔縣80.2%財政支出用於民生領域。2014年提高村幹部待遇及村級辦公經費增支343萬元、邊遠山區教師津補貼增支671萬元、公職人員撫恤金增支700萬元、邊遠山區醫務人員津補貼230萬元,發放赤腳醫生和接生員補助1051萬元,解決鄉鎮七所八站鎮幹部工資增支635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010元,比2013年增9%。投入幫扶資金4億多元,完成村幫扶項目1709個、幫扶到戶項目4.97萬個,全縣76個貧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030元,比增15.7%。完成1650戶農村低收入家庭住房改造建設任務,有效解決113戶城鎮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培訓各類勞動力10369人次,轉移就業12968人,新增城鎮就業2784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238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41%。
教育事業
大埔縣有51所中國小、前學教育機構,其中有:
國家級重點職中:田家炳高級職業學校;
國家級重點高中 :虎山中學;
省一級學校:大埔國小、田家炳實驗幼稚園、田家炳實驗中學;
市一級學校:進光中學、大埔中學、大麻中學、高陂中學、百侯中學、家炳八中、西河中學、洲瑞中學、大埔第三國小、百侯中心國小、大麻中心國小、高陂中心國小、百侯中心幼稚園、高陂中心幼稚園、百侯侯北幼稚園;
市二級學校:家炳幼稚園;
縣一級學校:家炳一中、石雲中學、華僑二中、家炳二中、湖山中學、平原中學、桃源中學、廣德中學、家炳五中、古埜中學、大東中學、雙溪中學、埔北中學、三河中學、華僑中學、家炳國小、大埔二小、茶陽中小、西河中小、楓朗中小、桃源中小、銀江中小、楓朗新政國小、楓朗廣德國小、楓朗雙溪國小、高陂古田國小、高陂平原國小、高陂逆流國小、龍崗而芝幼稚園、茶陽中心幼稚園。
截至2014年,大埔縣第二實驗幼稚園建成投入使用,實驗國小護坡除險工程全面完工,全縣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5.3%。
醫療衛生
大埔縣有大埔縣人民醫院、大埔縣婦幼保健院、大埔縣中醫醫院、大埔縣慢性病防治院、大埔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大埔縣精神病醫院等醫療機構。
截至2014年,大埔縣完成縣婦幼保健院二期工程建設,縣120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正式聯網運行,為每個鄉鎮衛生院配置“五個一”醫療設備。
文體事業
截至2014年,大埔縣“建成縣級多廳數字影院,完成光德、桃源、大麻3個鎮和24個行政村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任務。
截至2014年,大埔縣完成縣體育中心足球場標準化改造升級工程和西河、三河2個省級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成茶陽鎮和縣城梅河社區體育公園。
截至2014年,大埔縣的茶陽、三河被評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高陂銀灘村、西河北塘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新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3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個。
交通
概況
大埔的交通事業,向來以水運為主,三河為水路交通要衝。民國17年(1928),縣公署設公路局,曾動工興建多條公路,均未完成。開通的只有埔城至小靖7公里公路,行駛過汽車,抗日戰爭期間停業,公路荒廢。
建國後,成立交通機構,多方籌集資金髮展交通運輸事業。1956年開築第一條公路,至1988年,建成公路28條,總長435.5公里。總投資1386.64萬元(其中省市1036.64萬元、部門110萬元、華僑捐資156萬元、地方自籌84萬元)。全縣20個鄉(鎮)、1個林場和58.7%的行政村已通公路。有各種客、貨汽車621輛(其中大客車70輛、貨車317輛),每天有客班車通往縣內各鄉鎮及廣州、深圳、梅州、興寧、汕頭、潮州、饒平,福建省的龍巖、漳州、南靖、永定等地也有客班車往返;水上交通有梅江、汀江、韓江等航道104公里,有各類船舶353艘(其中機動船占76.9%)。每天有客貨輪通往縣內各港口及潮州、汕頭、鬆口。運輸事業已由國營、集體、個體、聯辦多層次經營。
航道
大埔縣能通航的有 梅江、 韓江幹流64公里,汀江、梅潭江、漳溪江、銀溪支流125公里。三河壩向來為水路交通咽喉。溯梅江而上可通梅州市梅縣區、興寧、五華;溯汀江而上可達青溪的石下壩;順韓江而下可抵潮州、汕頭。70年代後,因沿河興建水利、水電攔河壩,梅潭河、漳溪河、銀溪已先後斷航。
汀江屬韓江一級支流,石下壩至三河通航里程40.1公里。茶陽至石下壩可通航小電輪。茶陽獅子口河面狹窄,其以下至三河的河面寬80米,枯水期水深保持0.7米,可通航20—30噸船舶。
梅江舊稱程江,屬韓江一級支流,一般河面寬70米。為興梅通往潮州的主航道。據《潮州志》載,三河至梅州水程82公里,中間有灘險20餘處,以曬禾灘及西陽灘為最險,航行視為畏途。有關方面,曾組織人力炸礁疏浚。建國後經多次整治,可通行30噸以下船舶。梅縣區丙村至三河52公里,埔境22公里,枯水期水深0.9米,50噸船舶可通行。
韓江由汀江、梅江、梅潭河在三河壩匯合後稱韓江。是通往潮州的主航道。三河至潮州98公里,埔境長42公里。河面寬150—180米,枯水期水深保持0.9嗎,可通航50噸船舶。
梅潭江舊稱清遠河,埔境長83公里,河道彎曲,水流深淺不一。湖寮硿頭河段多孤石且流激,船舶不能通行。大東至百侯,可通行2噸小船,百侯至梅潭可通行3噸小船,梅潭至三河可通行1.5噸小船。70年代後,沿河興建大小陂壩9座,航道被截斷,溪口至上村57公里航道斷航。
漳溪河又稱大靖溪,屬汀江支流。埔境長32公里。漳溪至茶陽20公里航道,常年可通行7噸船舶。1970年後,先後建起8座攔河壩,車上建成水電站,上黃沙至茶陽29公里全線斷航。
銀江河又稱銀溪,屬韓江支流。勝坑至河口通航里程30公里。河道彎曲,亂石遍布,無固定航道,過去採用分段堵蓄塭水、放水流舟辦法,1956年為解決土特產運輸,曾組織八九十人的疏河隊,疏開一條小航道,一噸的銀溪梭船可以暢通。1969年後,因建起多座水輪泵攔河壩截斷了航道,至1981年全線斷航。
方言
縣境語言屬客家次方言。全縣大致可分5個方言區:其一是百侯、湖寮;其二是岩上、西河、茶陽、青溪、長治;其三是三河、大麻、英雅、銀江;其四是高陂、古野、洲瑞;其五是桃源、光德、平原、楓朗、雙溪、大東。除光德鎮九社、古野鄉蒲田分別在內部兼講漳州、潮州話外,全縣通行客家話。但由於受鄰縣方言的影響,縣內各地之間的方言聲調又不盡相同,各有特點。如“包車”一詞,湖寮人念“bāochā”。高陂人念“bàochā”,楓朗人念“báochà”,又如“看望(或拜訪)你”,湖寮人說作“撈吾(lāo )”,百侯人說作“撈衡(lāo hén)”,茶陽、西河、大麻等處人說作“喇吾(lá )”。
代表該縣方言的是湖寮方言。大埔方言與國語差別較大,在2500個常用漢字中,真正與國語讀音完全相同的不到20%,如:同、持、斯、資、燒、志等。
風景名勝
概況
大埔縣以西河張弼士故居為中心的客家民俗文化村融合了客家民俗文化和張裕酒文化,是省級重點開發景區。三河壩戰役紀念園是市級重點建設旅遊區,它地處水陸交通樞紐;東岸,國家級革命遺址保護單位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雄踞筆枝山頭;西岸,有明代兵部尚書翁萬達墓、全國最早的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明代古城、韓江源、西岩茶鄉度假村、大東坪山梯田旅遊區、富大陶瓷工業旅遊區、百侯名鎮旅遊區等景點;三河電站庫區的水上樂園為人們假日休閒增添了好去處。“千年古剎”萬福寺依山而建,是韓江水系四大名寺之一。豐溪林場是著名的省級自然資源保護區,區內古木參天,珍稀動植物眾多,構成了天然生態公園。雙髻山峰是省級森林度假區。還有具有客家民居特色的土圍樓和方石樓。另外,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祖居、田家炳故居拱辰樓。張裕葡萄酒創始人張弼士故居以及“父子進士”石碑坊等都是著名的人文景觀。
泰安樓
泰安樓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它建立於清乾隆28年(1764年),其座東北向西南,磚石木結構。樓呈正方形,長49米,寬52.6米,占地面積2577平方米,建築面積5136平方米。樓高三層,共有房200間,因樓的外牆為石牆,故俗稱石樓。樓內中軸線主體建築為平房,其四周有天井。三層樓房把平房環抱在中間,形成樓中有屋的格局,樓兩側各有一座書齋,為讀書求學的場所。 該樓於2002年8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翰第—李光耀祖居
李光耀故居中翰第位於高陂鎮塘溪村中翰第建於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是
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公建造,屬“下山虎”式客家民居建築,磚木結構,占地面積23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平方米。在李光耀祖居中翰第內,我們可以看到題為《塘溪驕子,世界巨人》的圖片展覽。中廳是李光耀家族世系圖。據《李氏族譜》記載,唐溪村李氏的上祖是福建上杭稔田鄉李火德的後裔李淳篤移居廣東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傳至13代李衍白公,後定居唐溪村,傳7子、49孫、120個曾孫,李光耀系李衍白公傳下第9代孫。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於1864年到新加坡謀生,後發跡成為巨商,回鄉建造了“中翰第”。
西湖公園
西湖公園位於縣城西北部,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客家民俗風情博覽館泰安樓融為一體,與田家炳實驗中學相鄰。興建西湖公園占地總面積580畝,分三期實施。首期為公園主體部分,占地334畝,總投資4800多萬元,於2004年6月開始興建,2004年12月底建成,2005年元旦向市民正式開放。公園分陸地、水域兩部分。建成中心、文化、湖岸、溪流、古樓、牌坊等6個功能區。
城市榮譽
2009年,大埔縣被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為中央蘇區縣,成為廣東省首箇中央蘇區縣。平安建設成績顯著,榮獲“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稱號,成為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
2009年,大埔縣被評為“中國小吃名縣”,榮膺十佳“中國最美的小城”稱號,併入選全國“最具文化品位的十個小城”之一。
2010年,大埔縣被評為“廣東省林業生態縣”、“廣東省文明縣城”、“廣東省文化先進縣”、“廣東省衛生城鎮”。
大埔民間藝術豐富,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花環龍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廣東漢樂之鄉”。大埔是革命老區,是廣東省首箇中央蘇區縣。大埔縣是“全國文明縣城”“全國文化先進縣”,百侯鎮、茶陽鎮、三河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百侯鎮侯北村是“全國文明村”。
著名人物
大埔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父子進士”(饒相、饒輿齡)、“一腹三翰林”(楊纘緒、楊黼時、楊演時)、“兄弟三將軍”(范漢傑、范劍江、范作人)、一縣同期“四位省主席”(羅卓英、吳奇偉、范漢傑、趙公武)、“父子兩總理”(李光耀、李顯龍)被傳為佳話,更有中國民族工業之父張弼士、中國首任駐日公使何如璋、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家羅明、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香港嘉禾電影創辦人鄒文懷、首屆感動香港十大人物田家炳以及現代著名作家杜埃、碧野以及兩院院士鄭度、饒芳權、楊文采、邱冠周、蒲慕明等傑出人物,素有“文化之鄉”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