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輕工業學院

北京輕工業學院

北京輕工業學院創辦於1958年6月,是我國最早建立的一所輕工業高等學校。1970年受文革影響(“京校外遷”),遷往陝西鹹陽與籌建中的鹹陽輕工業學院合併,更名為西北輕工業學院(現在即陝西科技大學)。1979年經國務院批准,北京輕工業學院在北京原址重建,1999年6月,北京輕工業學院與北京商學院(1950年成立)合併,北京機械管理幹部學院併入組建組建成北京工商大學。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創建

北京輕工業學院創建於1958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一所輕工業高等學校。文革開始後不久,受國內外形勢影響,中央決定將北京十三所重點高校外遷(“京校外遷”)。1969年,根據林彪“第一號通令”,13所“京校外遷”高校被迫遷出北京。1970年遷入陝西省鹹陽市,1979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北京原址重建,鹹陽校區後遷至西安。先後隸屬於輕工業部和中國輕工總會,主要面向輕工行業培養高級專門人才。迄今學校已為國家培養了八萬餘名各級各類專門人才。

北京工商大學

北京工商大學是北京市重點建設的多科性大學,1999年6月由北京輕工業學院與北京商學院合併,北京機械管理幹部學院併入組建而成。北京輕工業學院和北京商學院分屬於原輕工業部和國內貿易部。北京商學院創建於1950年,1959年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為中央商學院,1960年改名為北京商學院,先後隸屬於商業部和國內貿易部。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招生,主要為商業服務業培養經濟、商務、法律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是國務院批准的全國第一批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學校。

合併組建後的北京工商大學步入了新的發展時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由單科性大學發展成為以經、管、工為主,經、管、工、理、文、法、史、哲等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並確立了把學校建設成為一所辦學特色鮮明、競爭優勢明顯的多科性、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奮鬥目標。

2007年6月,學校接受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08年3月,教育部召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專家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經全體委員投票確定:北京工商大學本科教學工作的評估結果為“優秀”。

學校現有9個學院、1個系、1個教學部、2個國家級檢測中心、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市級研究基地;學校現有本科專業4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套用經濟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北京市重點學科2個,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8個,北京市品牌建設專業6個;2003年8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0次會議審核批准,學校成為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單位,2004年起與中央財經大學聯合招收和培養會計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學校現有博士生14名,碩士生1255名,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11975名,成人學歷教育學生5679名。

學校總占地面積84萬平方米(合1266畝),建築面積47.5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12.7億元。圖書館館舍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館藏中外文圖書203萬餘冊,其中電子圖書60多萬種,另有中外文報刊2600餘種。“十五”時期以來,全校思想統一,搶抓機遇,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拓展辦學空間,完成了阜成路校區改造和良鄉校區一期等北京市重點工程建設項目,良鄉校區新建面積達24.59萬平方米,2004年10月,近8000餘名學生順利入駐,良鄉校區的建成,為莘莘學子的健康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學校在新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807人,其中高級職務教師占48%;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教師8名,全國優秀教師2名,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3名,北京市市級優秀教師5名,北京市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53名;有11個科研團隊躋身北京市學術創新團隊行列。

簡介

北京輕工業學院北京輕工業學院

北京輕工業學院創辦於1958年6月,是我國最早建立的一所輕工業高等學校。以工科為主,兼有管理和外語學科。隸屬於國家輕工業部,1958年7月,天津紙漿造紙學院籌備處部分併入。1958年設4個本科和專科專業:

製漿造紙、皮革、矽酸鹽、輕工機械,並招收1年制工人幹部培訓班,有各類學生1300餘人。 1960年4月,輕工部幹部學校併入。1962年設3個系6個專業。1963年增設輕工機械製造專業。1964年8月,河北輕工業學院造紙專業併入,北京輕工業學院發酵專業調整到河北輕院。“文化大革命”期間教學陷於停滯。1970年北京輕工業學院受文革影響(“京校外遷”),遷往陝西鹹陽與籌建中的鹹陽輕工業學院合併,更名為西北輕工業學院。

1979年經國務院批准,北京輕工業學院在北京原址復校,1999年6月,北京輕工業學院(1958年成立)與北京商學院(1950年成立)合併,北京機械管理幹部學院併入組建組建成北京工商大學。

北京輕工業學院面向全國招生。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輕工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經濟管理人才和科學研究人才,主要輸送到輕工業系統的工廠企業、管理部門和科學研究機構。

北京輕工業學院校園坐落在首都西郊釣魚台北側,風景秀麗,環境優美。

人才培養

學校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從本科、碩士研究生到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堅持以先進教育思想為指導,以培養複合性套用型人才為目標,注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優勢學科為主幹,走多學科協調發展之路;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人才培養質量為生命線,積極探索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緊緊圍繞人才培養這一根本任務,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2004年7月,學校召開了第一次本科教學工作會議,啟動“新世紀十大教改工程”,明確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人才的總體要求。2006年9月,學校召開了以加強實踐教學為中心內容的第二次本科教學工作會議,進一步強化了實踐教學在我校教學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彰顯人才培養特色。2008年12月,學校召開了以堅持科學發展,推進質量工程,全面提升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為中心內容的第三次本科教學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新一輪教改的總體思路和5大任務。

近五年,學校獲批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1門,北京市精品課程9門,入選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3部,“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2部,北京市精品教材27部,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11項。

2007年,學校文科實踐中心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學校會計學全英語教學實驗區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科研成果

學校積極推動面向區域和行業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科技工作,在套用研究、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五年,學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57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28項,省部級科研項目近300項。獲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圖書獎1項,國家期刊獎1項,教育部提名科技進步獎2項,中國高校科技發明二等獎1項,中國青年科技獎1項,中國人民解放軍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各1項,國防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7項,獲獎數量位居北京市屬高校前列。學校擁有授權發明專利24項,實用新型專利15項。2008年科研經費超過5000萬元。

近三年,學校共出版學術著作473部,發表論文3400篇。學校主辦的學術刊物《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中國塑膠》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為中文優秀期刊,這些刊物學術特色鮮明,質量優異,多次獲獎。

社會服務

學校充分發揮人才、科技的綜合優勢,積極服務區域和行業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近五年,科研成果轉化率持續上升。孫寶國教授的肉味香料香精成果已轉讓全國41家企業,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孫家躍教授的光電功能材料研究成果,在軍用、民用領域得到廣泛套用。劉載文教授開發的北京西客站鐵路信息自動化系統與北京市樓宇控制系統,取得了較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城市污水處理以及垃圾填埋滲透液處理技術已套用於北京市污水處理系統;全國黃金周假日旅遊預報系統已在北京地區成功運行了十個黃金周,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學校利用在區域和行業領域長期積累的學科優勢,先後為國內幾十家企業集團提供金融、財務等方面的諮詢與服務;學校在流通、消費和物流領域的科研成果已在北京市通州、密雲、懷柔等區縣以及廣東、河北、山西等省的流通市場和物流規劃建設中得以採用;學校流通業基地研究團隊的豐碩成果為首都商務發展規劃提供了決策理論支持。

交流與合作

學校重視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不斷加大國際交流力度,與美國、英國、法國、愛爾蘭、芬蘭、瑞典等國的52所高校建立了長期的學術研究和師生交流的合作關係。2005年,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委託,學校成功舉辦“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北京論壇”系列報告會。同時,學校還開闢了國外實習的新途徑,先後派遣多批次學生赴牛津大學赫特福德學院(Hertford College)進行國外考察實習,拓寬了視野,提高了能力。

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

學校黨委高度重視黨的建設,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積極研究探索新時期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機制和新途徑,努力構建和諧校園。注重加強思想建設、作風建設、組織建設、幹部隊伍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和師德建設,重視教職員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加強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始終把人才培養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通過開展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教育、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和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成效顯著,強有力地保證了教育教學事業的改革與發展。

2007年11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員會研究確定,學校通過北京普通高等學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標準達標檢查驗收,評定結果為“優秀”!

學校的改革發展事業始終得到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黨和國家領導人李鵬、李嵐清、賈慶林、劉淇、陳至立等先後到校視察指導工作,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領導經常來校調研指導工作。

當前,適逢全面實施“十一五”發展規劃和科學謀劃“十二五”美好未來的關鍵時期,北京工商大學全體師生員工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秉承“求真、立德、勤奮、創新”的校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把北京工商大學辦成人民滿意的大學而努力奮鬥!

創立歷史

北京輕工業學院北京輕工業學院

朱康(北京輕工業學院首任院長)

我的委任狀還是周恩來總理簽署的,可惜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撕毀了。

周總理說,孩子們正在長身體,一個月11元一伙食費不夠,讓我們增加到15元。

組建背景

1956年,毛澤東同志在中央召開的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上指出,技術革命,文化革命,革愚蠢無知的命,沒有知識分子是不行的,單靠老粗是不行的,中國應該有大批知識分子。同年2月,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要求各級黨委採取有效措施,大規模地培養新生力量,擴大知識分子隊伍,並提出要在12年內使我國落後的科學技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畫超額完成,1958年初,毛主席又提出要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

在全國向科學進軍的熱潮中,大專院校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建立。當時,我國還沒有部屬輕工業高等院校,輕工業教育同迅速發展的輕工業形勢極不適應。有鑒於此,1958年5月,國務院批准組建北京輕工學院,任命我擔任院長兼黨委書記,我的委任狀還是周恩來總理簽署的,可惜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撕掉了。

談到北京輕工學院的成立,不能不把黨的八大提上一筆。我們黨的八大確實是個很成功的會議,會議確定了黨的工作重點的轉移,提出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應該說沒有八大就沒有北京輕工學院的建立,可惜的是八大路線沒有得到始終如一的貫徹。

籌備擴建

我於1954年7月,從唐山市副市長的崗位上調任輕工業部基建司司長,至1958年,先後擔任輕工業部基建司司長,設計司司長、食品局局長兼食品工業油脂設計院院長。1958年5月份的一天,分管人事的夏之栩副部長讓秘書給我打電話說:“朱局長,你來一下。”

夏之栩是革命母親夏娘娘的女兒,趙世炎烈士的夫人,我們都尊稱她為大姐。我一推門說:“大姐有事啊?”

夏部長說:“咱調動調動。”我當時是輕工業部食品一局的局長,管全國的菸酒糖。我說:“我到部里來這么三四年調了四五次了,你得讓我熟悉熟悉啊!”

夏部長不容分說:“決定了,你去吧,到輕工學院任黨委書記兼院長。”

那時候,工作調動就這么簡單,組織上決定了的事,誰都得無條件服從。我咽了口唾沫說:“既然決定了,那就去唄!”

輕工學院籌備處是在7月份成立的。籌備處集中了輕工部里的一批精兵強將:教育司司長丁立之任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辦公廳副主任黃紀任黨委委員,不久幹部司司長劉亞平也來到學院。後來,基建司、設計院還有天津造紙學院籌備處的同志紛紛加盟,籌備處真是兵強馬壯,實力雄厚。 北京輕工學院的校址設在海淀區阜成路。這裡原為中央手工業幹部學校,後該校撤銷,輕工學院就利用了該校遺留的校舍,進行改擴建。建校的速度看起來簡直就像神話一樣,從國務院正式批准建校到學院開課,僅僅用了4個月時間。1958年9月18日,北京輕工學院舉行開學典禮,9月22日就正式上課了。

招生

我看沒什麼竅門,就是相信人、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就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在我奉命組建北京輕工學院的那一段時間,輕工業部的部長是李燭塵。李部長是天津的一個大企業家、知名的民主人士。50年代,共和國中央政府的部長由民主人士擔任,李燭塵並非第一人,輕工業部的第一任部長、國務院副總理黃炎培也是著名的民主人士。輕工部對學院建設可以說非常重視,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學校的紀念活動,部長們都親自參加。為了把學院搞好,李燭塵部長還給了我一個政策,可以到全國挑人。有了尚方寶劍,我們首先下功夫組建教師隊伍。很快,我們學院集中了一批在國內外享有名望的高級學者、教授和工程技術專家。像輕工業部皮革研究所所長、一級工程師杜春晏,矽酸鹽研究所所長、一級工程師賴其芳,中國微生物學會常務理事金培松,化學工程專家程銘之,造紙專家曹光銳,二級教授肖連波,陶瓷專家游恩溥,輕工機械專家曾廣壽,皮革分析及皮革組織構造專家潘津生……形成了一支業務素質很高的教師隊伍。

當時的學生來源大部分是通過全國統一考試招收的高中生,也有大約20%是在各省市(幹部)速成中學挑選的。後一部份人都具有革命工作實踐,是政治強、學習好的骨幹,他們的入學對學校樹立忘我為公、艱苦創業、團結奮進、尊師好學的良好校風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那個時候,在招生中對學生的出身成份卡的還是比較嚴的,特別是華僑,有海外關係的考生,很多院校都不敢要。我不怕那些,我說:“孩子們從海外跑回來上學,說明人家很愛國嘛!哪有那么多特務啊?沒人要我要!”別人都說我膽子大。可是在這批學生里,確實有不少可造之才,有的還取得了相當的成就。記得有一天下午,一個系的總支書記抱了一摞學生檔案來找我:“朱康同志,這有一個社會關係複雜的考生,你看能不能要啊?”我是院長嘛,招生中的疑難問題得由我最後拍板。我問:“除了社會關係複雜,這個學生還有什麼問題?”他說:“這個學生表現不錯,學習成績也挺好。”我說:“那就要了。”當時我也沒想到,這個學生後來成了我們輕工業部的副部長。

北京輕工設計院兩任院長,大連輕工學院的院長、書記,保定膠片廠的領導,牡丹江造紙廠的廠長……都是北京輕工學院的學生。我前幾年出差,到哪個省市都能遇到過去的學生,有時候晚上一召集就是十幾個。有一年全國政協組織我們到合肥搞調查,正在開會,看到窗戶外頭有個人扒著窗戶往裡看,我也沒在意。吃了晚飯後,七八個學生來了,多是廠長、總工程師。

困難時期

北京輕工學院建院不久,就趕上了三年困難時期。糧食定量,豬肉、食油每月每人只有半斤。為了保證教學工作正常進行,為了學生的健康,院黨委多次開會,千方百計讓學生吃飽吃好。首先規定院領導不許動用學生糧油;其次,我們自己動手,養豬種菜,還養了不少奶牛,保證學生每周可以吃上一碗紅燒肉。別的學校的學生都是自己買飯,咱們不,學生交了糧票,主食隨便吃。主食不限量,讓學生敞開肚子吃。開始糧食消耗得很快,管一伙食的同志怕糧食不夠很是著急。我說,不怕,肚子裡有了油水,再讓他吃也吃不下了。果然,一周后糧食消耗就減下來了。困難時期,我們學院幾千師生沒有一人浮腫,至今,在那幾屆學生中仍傳為佳話。

使我不能忘懷的是,原來我們把學生每月一伙食標準定為11元,周總理知道後,說,孩子們正在長身體,一個月11元不夠,讓我們增加到15元。總理那么忙,還管得這么細。

記得時任北京市領導的彭真、劉仁都很關心學校。當時北京市委設大學科學部,分管高校工作,部長吳子牧和宋碩,對工作抓得很緊,經常把各院校的書記、院長集中到六國飯店學習,傳達中央精神。那時候,北京輕工學院實行雙重領導,輕工業部管人事,管財務;北京市大學科學部管教學和政治思想工作。大學科學部還設有五六個巡視員,三天兩頭到學校去,根本不用我們到上面匯報工作。

《時代潮》(2002年第十一期)

歷任領導

歷任書記

朱康1958年7月至1972年

陶冶1982年6月至1984年10月

張善梅1988年4月至1990年3月

王義端1990年6月至1993年3月

陳仁敏1993年3月至1996年3月

林少岩1996年3月至1999年6月

歷任院長

朱康1958年7月至1972年

李恩元1983年12月至1984年9月

夏德鈐1985年7月至1988年9月

王義端1988年9月至1991年9月

陳仁敏1991年9月至1999年6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