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78年,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所成立,下設四個研究室:哲學、經濟、歷史、文藝理論研究室;三個職能部門:辦公室、科研組織處、人事處;一個科研輔助部門:圖書資料室。此期間,成立了北京市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與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所合署辦公。
1980年至1981年,增設社會學、法學、國際問題研究室。
1982年,增設城市問題研究室,《城市問題》雜誌創刊。
1983年,增設科學社會主義研究室。
1986年,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所改名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下設八個研究所:文學、歷史、哲學、經濟、科學社會主義、社會學、城市問題、國際問題研究所;八個行政、科研輔助部門:辦公室、科研組織處、人事處、行政處、機關黨委、編輯部、圖書資料室、智力開發部;《北京社會科學》雜誌創刊。此期間,北京市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單獨成立黨組,逐步與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分離。
1987年,增設情報研究所。
1991年,增設滿學研究所。
1993年,情報研究所更名為管理研究所。
2006年,增設首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研究所。
1987年至2007年,工會、計畫財務處、老幹部處、保衛處、外事辦公室、紀檢監察處相繼成立。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5年10月底,社科院擁有在職人員234人,離退休190人;科研人員184人,占在職人員79%,其中博士120人,碩士研究生46人,博士後13人;研究員25人,副研究員74人,中級職稱64人;正處20人,副處29人。先後有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3人被授予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13人入選市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4人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3人入選北京市“四個一批”理論人才。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孫冬虎、趙弘等
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尹鈞科等
北京市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李建盛、趙志強、楊奎等
北京市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李建盛等
北京市“四個一批”理論人才:郭萬超等
科研機構
據2018年8月北京社科院官網顯示,社科院有14個研究所(中心)、2個民營研究院所及12個研究基地(中心)。
院研究所(中心):文化研究所、歷史研究所、哲學研究所、經濟研究所、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城市研究所、外國研究所、滿學研究所、管理研究所、首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研究所、法學研究所/法治研究中心、市情調查研究中心、傳媒研究所/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
院研究基地(中心):北京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傳播基地、北京市社區研究基地、北京城市管理研究基地、北京市區域經濟研究基地、北京社會管理研究中心、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國學研究中心 (名單不全)
設施資源
截至1991年初,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圖書館共收藏近15萬圖書和近1500種期刊。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據2018年8月北京社科院官網顯示,社科院共完成學術專著一千餘部,論文一萬餘篇,研究報告千餘份,以及大量的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其中,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等獎勵的成果167項,10卷本《北京通史》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北京歷史地圖集》獲全國測繪系統優秀圖書一等獎、北京市科技成果進步一等獎。
獲獎屆次 | 獲獎成果 | 作者 |
第一屆 | 馬克思的社會生產公式Ⅰ(v+m)=Ⅰc的偉大歷史意義(論文) | 牟以石 |
今日北京(專著) | 曹子西等 | |
第二屆 | 巨觀控制論(專著) | 牟以石 |
<資本論>中歷史唯物主義若干問題研究(專著) | 金志廣等 | |
第三屆 | 面對挑戰的當代社會主義(專著) | 劉永平等 |
斯賓諾莎哲學研究(論文) | 洪漢鼎 | |
第四屆 | 真理與方法(譯著) | 洪漢鼎 |
北京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專著) | 景體華等 | |
第五屆 | 北京歷史自然災害研究(專著) | 尹鈞科等 |
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主義(專著) | 馬仲良等 | |
資料來源: |
獲獎屆次 | 成果名稱 | 作者 |
第一屆 | 藝術典型新議(專著) | 田丁等 |
現代詩人及流派瑣談(專著) | 錢光培等 | |
北京歷史紀年(專著) | 曹子西等 | |
北京史地風物書錄(編著) | 王燦熾 | |
努爾哈赤傳(專著) | 閻崇年 | |
中日關係簡史(專著) | 楊正光 | |
西方認識論史綱(專著) | 雷永生等 | |
首都社會結構調查與研究(專著) | 宋書偉等 | |
斯賓諾莎評傳(論文) | 洪漢鼎 | |
懷柔縣鄉鎮企業的調查與分析(調研報告) | 上官一彪等 | |
第二屆 | 北京產業結構合理化研究(專著) | 景體華等 |
現代詩人朱湘研究(專著) | 錢光培 | |
《城市綜合管理》(專著) | 陳光庭等 | |
北京與周圍城市關係史(專著) | 王玲 | |
英國(專著) | 李念培等 | |
詩源、詩美、詩法探幽(專著) | 呂智敏 | |
企業文化概論(專著) | 管益忻等 | |
社會學綱要(專著) | 宋書偉等 | |
推動中國現代化的兩大支點(論文) | 王至元等 | |
第三屆 | 中國國情叢書——百縣市社會經濟調查:海淀卷(專著)第三屆 | 徐關祿等 |
外國城市住宅問題研究(專著) | 陳光庭等 | |
活力源—中國第一個現代化礦物局潞安企業文化初探(專著)第三屆 | 管益忻等 | |
中國科技興市大趨勢(專著) | 宋書偉等 | |
老舍與北京文化(專著) | 甘海嵐 | |
辛亥革命前後宋教仁與日本的關係(論文) | 習五一 | |
國有企業經營責任制與市場經濟體制發育(論文) | 王至元等 | |
第四屆 | 淪陷時期北京文學八年(專著) | 張泉 |
北京歷代建置沿革(專著) | 尹鈞科 | |
法國左翼聯盟的興衰(專著) | 侯玉蘭 | |
企業經營策劃與實用計算方法(專著) | 劉鴻 | |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心內容(論文) | 馬仲良 | |
第五屆 | 京味文學散記(專著) | 甘海嵐等 |
邏輯與知識(譯著) | 苑莉筠 | |
昆蟲記(譯著) | 王光 | |
順義縣“二次創業”發展戰略策劃與研究(專著) | 管益忻等 | |
北京城市生活史(專著) | 吳建雍等 | |
尼采傳(專著) | 杜麗燕 | |
私營企業勞資關係及女工問題研究(論文) | 戴建中 | |
發展文化產業與北京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抉擇(論文) | 錢光培 | |
北京市經濟發展戰略若干問題和量化分析(論文) | 景體華 | |
第六屆 | 社會主義文化市場概論(專著) | 李賀林等 |
傳教士與中國科學(專著) | 曹增友 | |
馮友蘭哲學思想研究(專著) | 陳戰國 | |
現代企業觀念創新(專著) | 馬仲良等 | |
北京市城區文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調研報告) | 戚本超等 | |
北京適度人口規模理論與模型(論文) | 景體華等 | |
北京文化產業現狀與對策研究(論文) | 錢光培 | |
第七屆 | 中國巨觀經濟分析方法與運行(專著) | 江曉薇 |
北京考古集成1-15卷(編著) | 蘇天鈞 | |
話語轉型與價值重構——世紀之交的北京文學(專著) | 呂智敏等 | |
北京郊區村落發展史(專著) | 尹鈞科 | |
康熙<御製清文鑒>研究(專著) | 江橋 | |
心態、氣象、意義——人生境界分析(論文) | 陳占國 | |
現階段中國私營企業主研究(論文) | 戴建中 | |
北京市流動兒童義務教育狀況調查報告(論文) | 韓嘉玲 | |
第八屆 | 《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文學詮釋學》 | 李建盛 |
《2002年中國首都發展報告—經濟、社會、城市發展形式分析與預測》 | 景體華 | |
《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總需求研究》 | 江曉薇 | |
《鄧小平政治發展思想概論》 | 李賀林 | |
《清代秘密教門治理》 | 鄭永華 | |
《舊清語研究》 | 趙志強 | |
調研報告:首都社會發展與居民生活質量研究。 | 雷弢 | |
第九屆 | 《抗戰時期的華北文學》 | 張泉 |
《後現代轉向中的美學》 | 李建盛 | |
《〈文子〉思想及竹簡〈文子〉復原研究》 | 趙雅麗 | |
《歷史上的永定河與北京》 | 尹鈞科、吳文濤 | |
《北京漕運和倉場》 | 於德源 | |
《清代諸子學研究》 | 劉仲華 | |
《人性的曙光:希臘人道主義研究》 | 杜麗燕 | |
《道家與海德格爾相互詮釋--在心物一體中人成其人物成其物》 | 那 薇 | |
《總部經濟》 | 趙弘 | |
北京選民選舉心態與參與行為追蹤調研報告 | 雷弢 | |
(縮小差距)-城市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研究 | 韓嘉玲 | |
資料來源: |
學術期刊
•《北京社會科學》
《北京社會科學》內容涵括文學、哲學、歷史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教育學、心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注重對中國在改革發展中遇到的理論和現實問題的探討;2012年成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2015年進入武漢大學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A刊行列,被新聞出版局列為2015年度國家“百強學術期刊”北京市5本優秀推薦期刊;《北京社會科學》曾經獲得很多榮譽,如入選中國期刊方陣,2006年獲得“北京市優秀出版物獎”,2007年和2008年連續被評為第一屆和第二屆“中國北方優秀期刊”。
•《城市問題》
《城市問題》設有“本刊特稿”、“城市建設與發展”、“經濟與社會”、“城市管理”、“城市瞭望”等欄目;為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AMI”擴展期刊、中國市長協會推薦期刊、北京市優秀出版物(優秀期刊)、北京市優秀學術期刊、中國北方優秀期刊。
人才培養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於2010年8月經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批准設立。
截至2017年4月,總計進站47人,目前在站14人,出站33人,留院29人,4人被作為高端人才推薦到其他單位工作。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院徽外圍為中英文對照的院名,中心圖案是由“社”字開頭字母S抽象、藝術化形成的圖案。
精神文化
辦院方針:決策智囊、學術高地、社會智庫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黨組書記、院長 | 王學勤 |
黨組成員、副院長 | 魯亞、田淑芳、趙弘、楊奎 |
資料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