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信息
名稱:北京市白塔寺文物保管所公司法人:何沛
註冊資金:6
員工人數:11
年營業額:
聯繫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內大街171號
郵政編碼:100034
所在地區:北京
服務項目:文物保護
所屬行業:其他行業
關鍵字:服務業
簡介
1979年成立白塔寺文物保管所,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隸屬首都博物館。所址介紹
白塔寺白塔是元代大都城保留下來的重要建築之一,是我國現存最早而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塔址原是遼代舊塔的塔基,元朝皇帝忽必烈採用“以儒治國”、“以佛治心”的國策,把藏傳佛教定為國教,他親自選定塔址並選派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設計並主持建造工程。自至元八年(1271年)開始,歷經八年竣工,並增建寺院。忽必烈賜名為“大聖壽萬安寺”。有元一代香火鼎盛,在元大都的宗教、政治、文化史上均有很高地位。展覽作品
白塔寺現有兩項固定陳列,一為白塔寺文物展覽,展出的是1978年維修白塔寺時發現的佛教文物,如乾隆手書的般若波羅密經、梵文的尊勝台及大藏經,小赤金舍利壽佛、五佛冠、五色哈達等另一為元大都歷史陳列,展出的是元大都城出土的部分文物,元大都在北京歷史上的作用、成就等。曾出版《白塔寺資料彙編》等。
白塔寺 簡介:
白塔寺正名叫妙應寺,在北京阜成門內大街路北,為北京名剎。農曆每月逢五、六兩日有廟會。
在一千多年前的遼代,這裡是遼南京城的北郊。遼道宗壽昌二年(公元一○九六年)這裡就修建了一座舍利塔,塔內供奉著釋迦牟尼佛舍利戒珠、香泥小塔和陀羅尼經等。以後塔毀於戰火。元世祖忽必烈修建大都城,這裡被圈在城裡。元至元八年(公元一二七一年)忽必烈敕令在遼塔遺址修建了規模很大“一如內廷”的大聖壽萬安寺和這座喇嘛塔。塔於元至元十六年(公元一二七九年)建成,八年以後寺才完工。這座“以鎮都邑”的藏式佛塔,通體皆白,故俗稱白塔。它巋然聳立在大都城中,凌峙霄漢,為當時京都最高大的建築物。此塔是依據古印度的窣堵坡式佛塔式樣,由元初入仕中國,在西藏修建貢金塔的著名尼泊爾工藝師阿尼哥參加設計並主持修建的。白塔凝聚著中尼兩國人民的友誼。
白塔是磚石結構,建在高出地面二米的塔院中心,由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通高五十一米。塔基占地八百一十平方米、平面呈多角亞字形,塔基須彌座上用二十四個蓮花瓣,形成蓮花座。蓮座上是五層迭收的環帶,上面托著一個覆缽形的塔身,其上又一個較小的亞字形須彌座。再上是節節拔高的錐體十三相輪。它的頂端承托著直徑九點九米的華蓋,華蓋上的面積,可供一輛小汽車圍著塔頂轉。華蓋四周懸掛著三十六幅銅質透雕著佛像、梵文的華鬘,俗稱“流蘇”。華鬘下懸一風鈴,風一吹,叮咚作響,為寺廟增添了神秘氣氛。華蓋上面正中是塔的最上部塔剎,俗稱塔頂。塔剎也是喇嘛塔形,銅質鎏金,高四點二米,重四噸,在太陽照射下,金光閃閃,十分壯觀。塔頂用八根鐵鏈與華蓋的邊緣連線在一起,使塔頂看著更穩重。明成化元年(公元一四六五年)在塔基須彌座周圍設定了一百○八盞鐵鑄燈龕。明萬曆二十年(公元一五九二年)修白塔時,又在覆缽塔身南面放置了一塊銅碑,上書“重修靈通萬壽寶塔天盤壽帶,大明萬曆歲次壬辰季春”。白塔受到北京人的稱頌。明蔣一葵在《長安客話》中贊曰:“檐掛華鬘,身絡珠網。珍鐸迎風而韻響,金頂向日而光輝。亭亭岌岌,遙映紫宮。”
關於白塔,歷來有許多生動的神話傳說。流傳的最廣的,莫過於“鋦大傢伙”了。傳說有一年,白塔身上忽然裂了幾道縫,而且縫越來越寬,有倒塌的危險,附近居民都很害怕。報告了官府,官府找了幾個修建過大工程的木廠子,都說修不了。這時來了一個白鬍子老頭,背了一個空捎碼子,老在這一帶轉,邊走邊喊“鋦大傢伙,鋦大傢伙!”有人拿出鍋來叫他修,他嫌小,還喊“鋦大傢伙!”又有人拿出一個大水缸叫他修,他還嫌小,繼續喊“鋦大傢伙!”這個人急了,指著白塔對他說“這傢伙大,你去鋦吧!”話音一落,老頭便不見了。這一天晚上雷鳴電閃,風雨交加,好象還有聽到叮叮噹噹的鐵錘聲,第二天一早,人們出來一看,白塔上的裂縫沒有了,攔腰鋦上了七道光亮的大鐵箍。人們都說這個老頭是魯班爺爺顯靈,把塔給修好了。神話當然不是事實,但這七道鐵箍卻使塔身堅固異常,經歷了幾百年也不崩不裂,充分顯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大聖壽萬安寺建成以後,成為當時皇家進行宗教活動和百官習禮的地方。元成祖時,在殿東西設二影堂,月遣官致祭。元末寺被毀。明代天順元年(公元一四五七年)重建寺院,易名為“妙應寺”,沿襲至今。由於寺中白塔聞名中外,寺也被稱為白塔寺,其妙應寺的正名,反鮮為人知了。
白塔寺規模很大,庭院寬闊,殿堂嵯峨,中軸線上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三世佛殿、七世佛殿、配殿,最後是塔院,院正中是白塔,四角各有一亭,塔前有“具六神通”殿。該殿是白塔寺唯一沒有受到破壞的殿,佛像佛龕法器俱全。此外,寺東的白塔寺夾道和寺西宮門口胡同內還有廟產多處。山門和鐘鼓樓在十年浩劫中被拆除,修建了一個副食品商場,兩側配殿和其他廟產都成為民居。粉碎“四人幫”後,成立了“白塔寺文物保管所”,對前三殿和白塔進行全面修繕。在修繕白塔時,還發現了清乾隆十八年(公元一七五三年)修繕時封存在塔頂內的一批珍貴宗教文物。白塔寺已向中外人士開放,只是要由白塔寺夾道這個小胡同里進去。
白塔寺廟會
是北京主要廟會之一。清末人夏仁虎著《舊京瑣記》雲:“京師之市肆有常集者,東大市、西小市是也。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廟,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護國寺,九、十之隆福寺,謂之四大廟市,皆以期集。”白塔寺與護國寺是近鄰,相距不過二、三里之遙,而又是白塔寺廟會之後,即去護國寺,所以白塔寺廟會上擺攤的商販、出售的商品以及各種文藝演出,均與護國寺廟會基本相同。白塔寺廟會的規模也是很可觀的。
廟會期間,白塔寺廟裡廟外,到處都是棚帳攤位。由於中軸線上,殿前後有月台和甬道,其上不宜擺攤,故廟內攤販基本上分東西兩路和塔院三部分。廟外包括山門前大街一部分,廟東的白塔寺夾道和廟西的宮門口東岔等地。
山門裡外,天王殿前,以食品攤為主,傳統食品,年糕、盆糕、棗卷果、蜜排叉、豆汁、油茶等,稀乾涼熱甜鹹應有盡有。東路從天王殿東側往北依次是山貨攤、針頭線腦小百貨、布匹成衣、兒童玩具等等。其中山貨攤最大,貨也最全,鍋碗瓢盆、小缸大瓮、案板菜墩、擦笆掃帚、藤椅竹床,種類繁多。這個攤上的木碗,在當時頗受人們歡迎。白塔寺廟會上賣木碗的也不止這一家。三十年代出版的《舊都文物略》中也說:“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廟的木器竹器,皆屬特有。”①人們常用的瓷碗怕摔易碎,有小孩的人家,都買幾個木碗供小孩使用,過去銷售量也很大。以後隨著搪瓷碗的出現,木碗才逐漸被淘汰。
西路南半段還是以食品攤為多。北半段和塔院前,地方寬敞,是文藝演出場地,有拉洋片的、表演雙簧的、說相聲的、唱什不閒的等等。靠近塔院是一個拉大弓的場子,邊賣藝邊賣藥,場子四周經常圍滿觀眾。塔院東南角還有鑽圈的、打彈的等雜技表演。東配殿內有一家照相館,西配殿內有兩家茶館,都是座商,天天營業。
塔院內地方不大,也有幾個賣兒童玩具、小百貨和食品的小攤,再就是幾個算卦相面的攤子。塔院是比較清靜的,除一些善男信女到“具六神通”殿燒香拜佛外,卦攤前一般是人不多的。
山門前兩側是郊區農民來出售家畜家禽和農副產品的,農民來的早,走的也早,差不多十一點左右都回去了。宮門口胡同內有茶館和小飯鋪,廟會期間生意特別興隆。以前這裡也有兩家花廠子,出售鮮花,三十年代後期都歇業了。往北是鳥市、鴿子市。拐過彎在塔院北牆外,是賣蛐蛐罐、蟈蟈葫蘆、鳥籠子的市場。
蛐蛐罐、蟈蟈葫蘆、鳥籠子,平常使用的都很簡單,講究起來也很有名堂。蛐蛐罐是陶製一般不上釉,圓形,直徑約十五厘米,分底和蓋,底高八、九厘米,蓋厚二厘米左右。上品以澄泥製成,蓋上有花紋。一個明宣德年制的帶款的蛐蛐罐在清末就值幾十兩銀子。蟈蟈葫蘆的式樣很多,普通的蟈蟈葫蘆只是扁圓形的葫蘆,在一端開個口即可。好的蟈蟈葫蘆是長形,由身和蓋組成,身是葫蘆,上面可以題詩作畫,也有的在葫蘆未長成以前,用一個模型套住,等葫蘆長成後,就成了模型的樣子。蟈蟈葫蘆的蓋和口,是用硬木、牛角、象牙等製成,蓋上雕刻極為精美的透雕花紋,以透空氣。有的在蓋和口上還鑲金嵌玉,這樣的蟈蟈葫蘆平民百姓是買不起的。鳥籠子的品種很多,養畫眉、百靈、白玉鳥的籠子規格、式樣都不一樣,籠子裡的鳥食罐也極講究,有青花、粉彩、五彩、鬥彩等多種,除瓷的以外,還有用銅、琺瑯等製成的。鳥籠是用竹製成,底座、鳥出入門的四周等部分都可雕刻各種花紋。蛐蛐罐、蟈蟈葫蘆、鳥籠子既是養鳥養蟈蟈的工具,好的也是精美的藝術品,過去有專門收藏這幾樣東西的收藏家。
白塔寺東北有一個角門通白塔寺夾道,角門內外是乞丐們的天下,擂磚的、排刀的,坐了一大片。除了有意來施捨的人以外,一般都不到這裡來。
白塔寺廟會在解放初期又興旺了幾年,公私合營以後就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