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北京市“十一五”時期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規劃》是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後園區編制的第一個中長期發展規劃,是北京市從2006年到2010年的“十一五”時期發展的重點專項規劃,也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做強中關村科技園區的重大決策的行動綱要。
規劃編制的主要依據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國務院關於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強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若干措施;《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意見》;《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做強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若干意見》。
全文
一、規劃背景(一)“十五”時期的發展回顧
中關村科技園區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我國第一家高科技園區。1999年,國務院做出了加快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的批覆。“十五”期間,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並組織實施了《中關村科技園區五年上台階行動綱要》。五年來,中關村科技園區勇於探索,不斷創新,大力推進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圓滿完成了“三年大變樣”、“五年上台階”及“十五”時期的主要任務。中關村科技園區“十五”時期取得的新成就,為“十一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2005年,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實現銷售收入超過4800億元,比2000年翻一番多,年均增長達到20%以上,占全國高新區總量達七分之一左右;實現增加值960億元,相當於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的14.1%。以軟體、積體電路、計算機、網路、通信等為代表的重點產業集群初步形成,高技術服務業發展迅速,帶動了首都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產品和企業。園區承接的國家“863項目”占全國的25%,“973項目”占全國的36%。五年來,高新技術企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累計已達到9項,在軟體、積體電路、數字音視頻、疫苗、新材料、環保和新能源等國家重點領域的技術和產品處於領先地位,一些企業開始憑藉核心專利參與創製國家和國際標準。以聯想集團實施跨國併購和一批企業到海外上市為標誌,中關村高科技企業的國際化初見端倪。
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完善。新建了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工程研發中心、技術孵化器、公共技術支撐平台。入駐園區的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已達65家。高新技術企業共建技術聯盟和產業聯盟、與跨國公司共建研發機構、與大學和科研院所聯合開展研發,成為技術創新的新形式。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4.7%,高出全國企業平均水平約4個百分點。
技術輻射能力大大增強。每年輸出到北京以外地區的技術契約占契約總數的一半左右。特別是園區企業研發的信息技術在全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信息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企業的技術轉移、技術服務、打造產業鏈和股權投資等方式,擴大了中關村技術輻射力和影響力。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建成了一批重要的水、電、氣、熱、道路、通訊、網路等基礎設施,大力推進了專業園和產業基地的開發建設,基礎設施和產業空間不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狀況得到有效改善。
機制體制創新取得新突破。實施了以“法無明文禁止不為過”為基本原則的《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並在法制環境、投融資體制、人才開發、信用制度、智慧財產權、市場化服務體系、政府服務體系建設、政府職能轉變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發揮了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的作用。
成功改造了電子城老工業基地。電子城進入中關村園區後,利用中關村的政策、技術、機制和品牌,成功實現了環境改善、國企改制和產業改造,從我國傳統的電子工業基地轉變為現代化、國際化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為我國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創出一條新路。
創新創業氛圍日趨濃郁。大量科技型中小創新企業和高素質人才在中關村集聚。每年新增創業企業2000家以上,新增高素質就業人員數萬人。留學歸國人員到中關村創業形成高潮,已成為自主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新生力量。“科學民主,與時俱進”的理念、“鼓勵創業,寬容失敗”和“依靠科技創造財富”的價值觀豐富了中關村創新文化。
總的來看,園區發展和建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著深層次矛盾:中小高科技企業融資困難,資本市場不完備,風險投資退出機制沒有建立;智力要素參與收入分配、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產權激勵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通過政府和國防採購支持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和產品的發展是已開發國家的成功經驗,但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明確、可操作的制度和規則;智慧財產權創造、使用和保護的有效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信用體系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效的產學研結合模式仍需要進一步探索;在當前世界產業結構調整、國外大量製造業向我國轉移的過程中,如何在資金、政策和體制改革上大力支持自主創新和產業化,成為迫切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二)“十一五”時期的發展形勢
發展的機遇。2005年7月,國務院做出了做強中關村科技園區的重大決策。面對未來,具有科教、人才、技術、信息、文化等優勢的中關村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當前,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產業分工和轉移的速度加快,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重大戰略機遇期,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成為經濟成長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成為時代的迫切要求。2006年1月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確定了科技發展的“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十六字發展方針,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目標。首都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成功舉辦有特色、高水平奧運會,積極發展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的產業,努力建設創新型城市,成為“十一五”時期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這些都為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
面臨的挑戰。在看到國際國內和首都發展環境有利於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的同時也必須看到,當前國際科技、人才競爭十分激烈,而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中關村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高科技產業的總體實力不強,科技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強,特別是長期存在的投融資、產權激勵、智慧財產權、信用制度、政府職能等方面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成為制約園區未來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須突破發展的瓶頸制約和體制障礙,緊緊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開創做強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新局面。
二、總體發展戰略(一)戰略定位
中關村科技園區是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綜合改革試驗區,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首都創新型城市的核心,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創新和知識經濟示範基地,是科技輻射、技術孵化和產業化基地,是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二)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政府構建最佳化發展環境為原則,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園區科教、智力和文化等資源密集的優勢,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和文化創新,推進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進程,加快發展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做強中關村,為創建世界一流科技園區奠定基礎。
(三)發展方針
努力做到“四個結合、四個突破”,實現“四位一體”:
––把園區發展與國家重大技術戰略實施結合起來,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若干重點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上,以及搶占技術與產業制高點上取得突破。
––把園區發展與國家重大制度創新的試點工作結合起來,在先行開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重大制度創新試點上,以及建設新型產學研創新體系上取得突破。
––把園區發展與首都經濟發展和奧運帶動戰略結合起來,在首都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產業升級和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提供高技術產品和高技術服務上取得突破。
––把園區發展與首都創新型城市建設和京津冀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發揮中關村龍頭地位作用,在形成高端、高效、高輻射力上取得突破。
––實現“四位一體”。使中關村科技園區成為國家促進技術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成為首都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強大引擎;成為高新技術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服務平台;成為搶占世界高技術產業制高點的前沿陣地。
(四)空間布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告(2006年第3號)和《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中關村科技園區實行“一區多園多基地”空間布局,總面積23252.29公頃,包括海淀園(面積13306公頃)、豐臺園(面積818公頃)、昌平園(面積1148.29公頃)、電子城(面積1680公頃)、亦莊園(面積2678公頃)、德勝園(面積864公頃)、石景山園(面積345公頃)、雍和園(面積300公頃)、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面積963公頃)、通州園(面積1450公頃),以及若干特色產業集聚的專業園、產業基地和大學科技園。其中,海淀園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的主體和核心。
(五)發展目標
按照將中關村建設成為自主智慧財產權不斷湧現、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創新創業人才輩出、創業投資活躍、信用秩序良好、基礎設施完善、資源集約利用、環境清新優美、文化氛圍濃郁、社會和諧進步的世界一流科技園區奠定基礎的總體構想,“十一五”時期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高新技術產業實力顯著增強。力爭在軟體、積體電路、移動通信、計算機與網路、光電顯示、生物醫藥、環保新能源等七大領域形成特色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對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預計2010年,企業銷售收入達到10000億元,比2005年翻一番;園區增加值相當於北京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0%左右。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開發出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端技術和產品。企業參與國際和國內標準創製踴躍,技術轉讓和技術交易的數量和金額穩步增長。到2010年,爭取園區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在現有基礎上增加2-3個百分點;專利申請數和軟體登記數雙跨“萬”。
企業競爭力顯著提高。湧現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到2010年,預計年銷售額過百億元的大型企業達到10家左右;出現一大批成長快、效益高的“瞪羚”企業和“小巨人”企業。
高素質人才顯著增加。湧現出一批優秀企業家和創業投資家;一批市場意識強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一批一線操作經驗豐富的高技能產業技術工人;一批能與國際接軌的專業中介服務人才。
創新創業環境顯著改善。初步形成有利於科技企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創業孵化體系、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中介服務體系、企業信用體系,形成特色鮮明的中關村文化,初步實現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中關村區域功能顯著增強。建成一批新的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設施,集約利用土地、高效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取得明顯效果,經濟成長與環境改善、社會發展相輔相成,中關村科技園區作為首都特色功能區初具規模。
(六)實施“245工程”
建設和完善兩大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創業服務體系。
推進和深化四項機制創新。投融資機制、信用機制、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保護機制、人才培養吸引使用機制。
聚焦和支持“五個一批”。一批重點產業發展、一批核心技術突破、一批重大創新項目落戶、一批名牌企業產生、一批產業基地建設。
三、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一)構建以企業為主體、新型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發揮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加強企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鼓勵套用技術研發機構進入企業,扶持大企業與跨國公司共建技術研發聯合體,形成一批持續創新能力強的企業集團。發揮各類企業特別是中小科技企業的創新能力,鼓勵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吸納跨國公司和外地大企業在京設立研發中心。
促進企業與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鼓勵和支持具有優勢地位的企業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特色資源優勢,聯合相關機構,建立並完善專業性的公共技術支撐平台以及國家級工程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為企業提供設計、測試、檢驗等專業化服務。實施“中關村開放式實驗室工程”,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共建開放式實驗室,鼓勵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發揮科技條件資源優勢,形成一批面向市場套用的公共開放實驗室,為園區企業提供分析與檢測的技術服務,幫助園區企業解決研發和技術難題。
推動以產業鏈為基礎的創新網路組織形成。實施“中關村協同創新計畫”,以產業鏈為基礎,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企業標準聯盟、技術聯盟和產業聯盟,引導和支持各類主體的協同創新活動,引導和支持產業鏈骨幹企業開展競爭前的戰略性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的研究開發。
發揮大學科技園的科技成果轉化的平台作用。推進與高等院校共建大學科技園的工作,鼓勵大學科技園建立專業孵化體系,轉化科技成果。進一步推進和完善園區內各大學科技(文化)園、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等的建設和發展。
(二)實施智慧財產權、標準、品牌、技術轉移四大戰略
智慧財產權戰略。緊緊圍繞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的制定和實施,繼續推動“中關村國家智慧財產權制度示範園區”建設,建立和完善促進智慧財產權信息服務、市場交易和法律服務平台,繼續實施“專利引擎”計畫,支持企業申請國內外專利及進行軟體著作權登記,支持重點大企業形成專利群。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推廣套用現代化反盜版技術措施,綜合運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高技術手段,打擊侵權盜版,為知識產品特別是電子出版物、網路著作的傳播、使用、交易和保護提供有力保障,大力整頓和規範流通市場秩序,樹立中關村科技園區良好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國際形象。會同智慧財產權管理部門建立智慧財產權信息服務平台,支持開展智慧財產權信息加工和戰略分析,為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造和市場開拓提供智慧財產權信息服務。
技術標準戰略。引導各類創新主體創製國家和國際標準,加大重大標準專項的資金支持力度,使園區企業在第三代移動通信、網路管理、計算機與數字音視頻、下一代網際網路、閃聯數字家庭產品標準等領域擁有國際話語權。支持園區企業在標準制定、開發、套用方面形成合作聯盟,共同推進基於相關標準的技術和產品的套用、推廣。
品牌戰略。以塑造自主創新的企業及其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國際品牌為目標,鼓勵中關村企業開展“自主創新、民族品牌、產業報國”系列活動;鼓勵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自創品牌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強國際競爭力。
技術轉移戰略。通過財政手段加大支持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確立大學院所技術轉移責任與義務,建立科技成果轉化評價考核機制。加強對技術市場的培育、引導、規範、提高。制定並實施中關村產學研推進計畫。
(三)重點領域技術突破
積極承接國家和北京市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在信息、生物、空天、新材料、能源、環境保護及農業等領域,爭取一批國家重大專項落戶中關村。到2010年,園區範圍內企業、科研機構、大學承擔的國家“863”、“973”等項目的數量力爭占國內總數的40%左右。緊密結合首都發展的戰略需求和“十一五”啟動實施的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加大配套工作力度,使園區成為北京市關鍵技術開發、基礎重點學科研究、科技成果套用和集成等重大創新攻關項目的主要承載地。
重點領域技術的突破。開展重點產業的核心和共性技術攻關,推動在核心技術領域的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力爭在若干重點領域實現突破。主要有:
軟體。基於開放標準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基礎軟體及其在電子政務中的套用;新一代企業管理軟體平台;信息家電及網路通訊嵌入式軟體;多功能集成化信息安全軟體產品和系統。
積體電路。面向深亞微米的SOC/CPU核心晶片和可重用IP核的設計、製造及封裝測試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12英寸矽單晶拋光片生產線;110nm以下的積體電路大生產線工藝技術開發;積體電路刻蝕機等晶片生產裝備。
新一代移動通信。第三代移動通信(TD-SCDMA)與無線寬頻接入(SCDMA)的系統設備、核心晶片的研發及產業化;多媒體移動終端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
計算機與網路。下一代網際網路的關鍵技術研發及在智慧型交通、視頻監控、遠程視頻會議等領域的套用;“閃聯”和移動存儲技術標準相關技術研發與套用。
光電顯示。TFT-LCD生產線關鍵技術研發及配套裝備國產化;超高亮度LED材料和晶片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
生物醫藥。重大傳染病的新型疫苗和檢測試劑、輸血安全的系列診斷試劑、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的研發與產業化。
能源、環境保護、新材料及資源循環利用。奧運場館室內空氣淨化工程;太陽能光熱、光電技術在奧運工程的綜合利用;新型建築材料在奧運工程建設中的套用;太陽能與LED照明示範工程;熱泵技術套用示範工程;冷熱電三聯供技術套用示範工程;城市污泥處理示範工程;大功率高容量鋅空氣電池和鋰離子電池在電動車上的示範套用。
(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爭取國家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資源在園區落戶。支持設立中關村國家信息安全產業基地,支持建設積體電路公共技術支撐平台和國家級積體電路研發中心、下一代網際網路(IPv6)工程中心、同步碼分多址的無線接入技術(SCDMA)工程研發中心、移動多媒體終端研發中心、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TFT–LCD)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數位電視工程中心、數字影像多媒體晶片工程中心、半導體照明(LED)工程中心、鋰離子電池及材料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蛋白多肽類藥物公共技術支撐平台、數字醫療影像設備工程中心、國家行業技術創新及產業化基地等。對於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和國家重點科技工程項目,要在用地、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提供良好條件,並積極推進建立園區現有科技創新基地與條件平台開放共享的機制和制度。
(五)國際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與再創新
支持技術引進、消化基礎上的二次創新。以國際化為出發點,在競爭激烈、自身優勢不足的領域,以獲得自主智慧財產權為目標,大力支持在引進先進技術基礎上的消化、吸收與再創新,儘快縮短同已開發國家的差距。
匯聚跨國研發資源。繼續積極吸引跨國公司在園區設立研發中心或研發總部,促進跨國公司的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對北京的擴散,鼓勵跨國公司開展本土化的創新活動。加強跨國公司研發中心與本土企業的合作,支持本土企業與跨國公司共建技術研發聯合體。
(六)科技服務和高端輻射
技術輻射。完善中關村技術交易的競爭與開放機制,推進技術輻射,力爭到2010年實現技術交易額500億元。
服務輸出。通過軟體產品、信息服務和解決方案的輸出,加大對全國各地企業信息化、政府信息化、企業交易電子化和城市管理信息化的促進和帶動;促進園區創新資源向周邊地區流動和輻射,形成區域創新服務體系一體化;集成園區教育資源和網路技術方面的優勢,開拓遠程教育新模式。
四、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一)形成特色產業結構和產業生態
繼續做強做大信息產業,著力培育生物醫藥和能源、環境保護產業。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產業,大力推進軟體、積體電路、網路通信、計算機與數字音視頻、光電顯示產業發展,保持中關村作為我國信息產業的龍頭地位。著力培育生物醫藥,環境保護、能源、新材料、資源循環利用及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為中關村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加快發展高技術服務業,探索和推動新型業態發展和商業模式創新。重點支持軟體開發外包、IT管理服務、數字內容、積體電路設計與測試、多媒體終端設計、生物醫藥委託研發、契約能源管理、科技諮詢等高技術服務業發展,探索和推動新型業態發展和商業模式創新。
推進高端製造業發展。圍繞重點發展產業領域,在積體電路製造、移動通信、光電顯示、自動控制、新材料、生物醫藥、環保新能源等領域,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和先進裝備產品,為提升傳統產業技術水平作貢獻。
促進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引導有優勢資源的企業形成集聚,促進優勢企業更快發展。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重點支持成長性好的企業快速發展,培育一大批創新活躍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創業孵化體系,建立園區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引導建立國際工業分包中心和軟體外包平台,形成以大帶小,以小促大的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格局。
(二)大力支持軟體、積體電路和網路通信等國家戰略型產業發展
軟體。採取技術創新和外包服務並重的雙軌模式,支持軟體外包服務企業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建立軟體外包獲取服務平台;鼓勵有實力的大型軟體企業通過兼併、聯盟等方式,整合中小軟體企業所擁有的優秀技術,形成產業鏈。到2010年,中關村軟體產業將擁有若干國內領先的大型企業和一批創新活躍的中小企業,繼續保持在國內的領先地位,成為亞太地區軟體研發和服務中心之一。軟體產業重點發展自主智慧財產權作業系統、資料庫、中間件、信息安全、行業套用軟體(行業信息化套用)、數字內容、網際網路套用、系統管理服務等領域。
積體電路。以產品套用為導向,以設計環節為核心,以製造環節為基礎,實現上游材料和設備、下游封裝和測試有機互動聯繫;促進積體電路研發(設計)資源集聚,支持海外優秀積體電路人才回國創業;進一步完善工藝模組、IP核和工藝標準單元庫等公共技術平台。“十一五”末期,出現若干具較強競爭力的積體電路企業,成為亞太地區積體電路研發和技術服務中心。積體電路產業重點發展CPU及DSP、基帶和射頻晶片、核心路由和交換晶片、多媒體處理晶片、智慧卡及電子標籤、安全晶片等領域。
網路通信。以技術創新和發展模式創新為基本動力,支持新型標準制定和新型系統研發;鼓勵行業企業進行開放式創新,促進TD-SCDMA聯盟、SCDMA聯盟、下一代網際網路聯盟等發揮聯合技術攻關、聯合實現產業化、聯合開拓市場等方面的作用;鼓勵新型網路增值及無線增值服務業發展;以體驗中心、網路套用示範等形式推動新技術套用。到2010年,中關村網路通信實現跨越式發展,躋身世界網路通信產業領先行列。網路通信產業重點發展基於TD-SCDMA標準的3G系統、基於SCDMA標準的無線接入系統、移動多媒體終端設計、下一代網際網路等領域。
(三)加快發展計算機與數字音視頻、光電顯示等北京支柱型產業
計算機與數字音視頻。繼續強化中關村已經形成的品牌、市場、技術優勢,以品牌和設計占領產業高端;開拓、建立我國規模最大的計算機和數字音視頻產品市場和展示中心,建立國際數字產品採購中心;以技術研發和標準掌握產業核心,支持基於“閃聯”標準的各類數字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預計到2010年中關村部分計算機與數字音視頻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將達到50%以上,並擁有2-3個全球著名品牌,成為引領全球數字產品時尚的重要區域之一。計算機與數字音視頻領域重點發展計算機、個人數字產品、數位電視等領域。
光電顯示。支持龍頭企業進行開放式技術創新,推動先進光電顯示技術儘快實現大規模產業化,促進圍繞龍頭企業的光電顯示產業鏈的形成;以顯示屏製造為突破口,進行國際的配套環節引進和技術採購,在技術引進的基礎上加快進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創新,逐步實現顯示產業配套材料和裝備的國產化。到2010年,中關村光電顯示產業將達到1000億元的規模,成為我國光電顯示產業基地。光電顯示重點發展液晶顯示(LCD)、有機電致發光顯示(OLED)、發光二極體(LED)顯示及照明等領域。
(四)重點培育生物醫藥、能源、環境保護及創意產業
生物醫藥。通過研發中心、工程中心、聯合實驗室等公共平台的建立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促進醫療器械向數位化升級;促進醫療器械和診斷試劑企業聯合;引進和培養具有複合學科背景的人才;發展契約研發外包(CRO)形式,培養細分領域內的專業服務商。預計到2010年,中關村生物醫藥產業將在新型疫苗和創新藥物、醫療器械等關鍵領域形成重大突破,成為國際相關市場中的有力競爭者。生物醫藥重點發展新型疫苗、診斷試劑、創新藥物、數字影像診斷設備及生物材料等。
能源、環境保護。利用動態聯盟和聯合體的模式整合中關村環保產業相關技術資源;支持新能源技術研發、套用示範和推廣,以套用為最終目的帶動新技術的產業化。中關村能源、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目標是為我國和北京市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做出貢獻。能源、環境保護重點發展大氣(空氣)環境治理、污水污泥治理、電子廢棄物治理、節能與能源多樣化利用、太陽能技術套用、鋅空氣動力電池等新型能源、新型環保材料、資源循環利用等。
科技與文化相結合的創意產業。充分發揮中關村數位技術、信息技術及網路技術優勢,以數字內容等數位化創意產品為核心,重點發展數字遊戲、數字動漫、網路增值服務、移動增值服務、數字出版以及工業設計等。建立和完善創意產業相關技術、孵化、市場等支撐平台,促進內容提供商、技術和終端產品供應商以及運營商的結合,鼓勵創意產業聯盟的形成。
(五)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市場
完善和提升市場流通體系。以中關村商務中心區為依託,促進形成若干中關村自主創新品牌產品的集中展示和體驗中心。積極推進現有IT賣場的經營理念、流通技術、商業模式、誠信水平、經營環境、經營結構等全面升級。合理規劃布局,引導行業健康發展。在保持現有IT終端產品零售市場優勢的前提下,將中關村建設成為國內、國際知名的IT產品聚集中心、地區銷售中心,新品發布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國內集散中心、國際採購中心。
(六)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化
大力推進“走出去”戰略。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到海外設立分支機構和研發機構,拓展海外市場。鼓勵企業收購、兼併國外企業,形成世界一流的跨國公司。支持園區企業和機構參與重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充分利用國外資金和科技資源。積極推動“科技興貿”計畫,重點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的出口企業。推進以國家軟體出口基地為重點的出口基地建設。
積極實施“引進來”戰略。鼓勵和吸引國內外優質產業要素落戶園區,重點引進關鍵技術、重大項目、重點企業及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等產業要素。加大吸引對園區產業發展具有顯著整合和集聚效應的項目、完善園區產業鏈的項目,特別是重點產業鏈關鍵環節的項目。
五、最佳化產業發展空間(一)形成合理的產業空間布局
制定並實施《中關村科技園區總體規劃》。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北京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主要編制依據,明確各園和產業基地的功能定位,以形成重點突出、產業互補和協同發展的新格局;根據總體規劃和功能定位,進一步完善各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按照產業集聚、特點鮮明、資源循環利用、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要求進行建設。
(二)建設特色專業園和產業基地
進一步引導各細分產業在不同專業園和產業基地形成集聚,繼續建設好以海淀園為主的各專業積聚、用地集約的特色專業園,重點建設好以下專業園和產業基地:
中關村國家軟體產業(出口)基地(位於海淀園)。以自主智慧財產權軟體研發、積體電路設計、網際網路服務、信息服務、線上娛樂、軟體外包服務為主要功能。
永豐產業基地(位於海淀園)。是國家新材料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重點進行ICT材料技術創新、研發和服務。
中關村科技商務中心區(位於海淀園)。以科技研發、金融、貿易和中介服務為主要功能。
中國科學院科學城(位於海淀園)。以中國科學院科技研發、創新和成果轉化為主要功能。
中關村創新基地(位於海淀園)。以重點科研領域檢測實驗、情報信息、技術交易、企業孵化、人才培訓基地和科技孵化器、國際學術交流、科技成果交易為主要功能。
中關村環保園(位於海淀園)。堅持生態型園區的建設理念,以網路通信為主導產業,推進電子信息產業與環保產業互動發展。
中關村科技總部基地(位於豐臺園)。以科技企業總部決策、管理、結算、研發、技術服務為主要功能。
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位於昌平園)。以生物技術研發、生命科學研究及製藥、現代醫療保健和專業服務為主要功能。
國家行業工程技術創新基地(位於昌平園)。以國家重要行業工程技術創新、在京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產業化轉化為主要功能。
國家網路遊戲動漫產業發展基地(位於海淀園、雍和園和石景山園)。發展網路遊戲動漫產業、數字娛樂產業。
電子城。在酒仙橋地區、望京地區以發展網路與電子信息設備、光電顯示與數字視聽、軟體與網路信息服務、新型元器件、自動化電力設備等五大產業為主要功能,是國際電信企業在中國的總部、研發集聚地。在健翔橋地區以創業孵化為主要功能,為原創技術孵化、轉化和為國際科技交流與高技術商務活動提供服務,是國際科技交流與高技術商務服務基地。
亦莊園。以高新技術產業的大規模生產製造環節為主,並發展與製造密切相關的高附加值服務業,重點發展積體電路、網路通信、光電顯示、生物醫藥等四大細分產業,是國家(北京)通信產業園所在地。
德勝園。以數字內容產業為主要功能,發展創新型服務業、DRC工業設計產業、信息資源產業、企業研發中心、軟體研發與外包、創意產業、創新成果孵化等,建成中關村創意產業基地,目標是成為繼海淀園之後中關村另一個知識型服務業聚集地。
雍和園。以創意產業為發展重點,發展總部、研發、孵育科技與文化相結合的創意產品、項目、著作權、技術以及創意企業產權的交易平台,輻射並帶動周邊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
石景山園。以信息安全、數字內容產業為發展重點,抓住首鋼等大型製造企業的外遷的時機,大力發展高技術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以生物工程和醫藥產業為發展重點,突出生產製造環節的功能,吸引國內外的大型醫藥類企業在此建立生產基地,也作為城內的大型醫藥企業主要搬遷地,建立中國國際生物醫藥技術交易平台、生物工程與醫藥品種檢測中心、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等。
通州光機電一體化產業基地。以先進制造裝備、半導體材料、儀器儀表等光機電一體化產業為發展重點,突出生產製造環節的功能,建成光機電一體化產業共性技術服務平台。
通州金橋科技產業基地。以發展環保產業、汽車電子業、現代生產製造為主要功能。
大學科技園和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和北京工業大學等國家大學科技園,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中國科學院和清華大學的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等,以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孵化與人才培養為主要功能。
(三)加強土地管理和集約利用
編制並實施《中關村科技園區土地利用規劃》。《中關村科技園區土地利用規劃》要與《中關村科技園區總體規劃》相協調,並根據各園區發展實際,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計畫。各項建設用地必須符合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土地年度使用計畫,切實保證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建設需要,並嚴格按照法定程式進行征地、拆遷和建設。
建立園區土地利用效益評價體系。按照產業積聚、用地集約、布局集中、利用高效的原則,建立專業園及產業基地土地利用評價體系,對各園及產業基地土地利用效益進行評價和考核。嚴格按照各園區產業定位要求引進項目,集中新建區域不得進行非高新技術產業的經營性房地產開發。
規範並完善園區土地一級開發模式。按照“統一規劃、政府組織、市場化運作”的原則,積極推行土地一級開發招投標,嚴格實行非高科技項目經營性用地招拍掛制度,探索土地二級開發新模式;結合園區土地利用評價體系,建立專業園、產業基地入駐企業用地退出機制,保證有限土地資源的合理使用。
建立園區土地利用和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市、區政府主管部門相互配合,建立科技園區土地資源、規劃管理和建設情況動態資料庫,實現土地開發利用和規劃建設的數位化管理,為科學決策提供服務。
推動城鄉統籌發展。通過高新技術促進園區周邊地區傳統工業和農業改造,積極探索解決農民和傳統工業企業拆遷、就業等問題的有效途徑,通過科技園區建設帶動周邊地區發展和小城鎮建設。
(四)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
大型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建設。完成捷運四號線和十號線、一畝園交通樞紐等公交場站和換乘樞紐、永豐污水處理廠等市政設施建設;完成中關村核心區交通改造和整治;啟動國際商城、國際生命醫療園項目建設;加快各園及產業基地的綠化和景觀工程建設。
集中建設區的開發建設。完成中關村科技商務中心區、軟體園一期、生命科學園、永豐產業基地、豐臺園三期、昌平園北區、電子城東區、通州光機電一體化產業基地等的建設,積極推進軟體園二期、電子城西區、昌平園南區、豐臺園西區、石景山園、雍和園、大興生物醫藥基地、通州金橋科技產業基地建設和中關村科學城改造。
建設生態化科技園區。採取政策性鼓勵措施推進節能節水、城市污泥處理、垃圾資源化、熱泵技術、太陽能利用、新型環保建材、新型電池等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技術在園區建設中的廣泛運用,將中關村建設成為環境友好型的生態科技園區。
加強專業園、產業基地建成後的管理。積極探索專業園和產業基地內市政設施、物業和社區社會管理等有效途徑,積極推進採用國際通用的園區設施管理模式。按照專業分工和屬地管理的原則,提供優質的、專業的社會化服務,建設高效優質的園區服務體系。
(五)建設“數字中關村”
建設完善的園區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建立覆蓋全區的寬頻主幹網路和無線通信網路,建立園區數據中心、網路運行中心,營造e化數碼園區,實現“政府辦公網路化,園區服務信息化”。
助力中小企業信息化。以電子商務帶動和促進企業信息化發展:建立電子商務示範工程,解決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問題,推動CA認證、數字銀行、網上支付、網上結算在電子商務中的套用,全面最佳化高科技產品的貿易流通環節。
進一步提高電子政務發展水平。在鞏固“十五”電子政務建設成果的基礎上向協同辦公、信息資源共享和有效管理方向發展,實現政府與社會、政府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協同整合利用,使園區在電子政務的實踐領域繼續全面保持全國領先地位。
示範和推廣先進的信息技術。配合“數字北京”、“數字奧運”的建設和重點產業的發展,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在園區率先示範和推廣。率先在園區推進下一代網際網路、寬頻無線技術等示範套用,加大“信息化社區”示範,促進信息技術普及。
六、促進投融資改革與創新(一)引導促進創業投資發展
設立“中關村創業投資引導資金”。發揮政府創業投資引導資金的放大作用,通過集成“創投加孵化”、“跟進投資”和創投母基金等方式和手段,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加大對創業投資的引導和扶持力度,彌補創業投資的市場空白,促進創業投資在園區的聚集。
扶持創業投資機構發展。配合國家《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的發布實施,啟動扶持創業投資企業發展的試點工作。對向初創企業投資的創業投資機構,按其實際投資額給予一定比例的風險補貼。吸引創業投資機構入駐中關村科技園區,對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內購買或租賃自用辦公用房的創業投資機構給予補貼。鼓勵多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大力吸引境內外的投資機構和民間投資者在園區開展創業投資。支持“天使投資”發展,培育形成一批具有高新技術企業管理經驗和投資能力的天使投資者隊伍。支持創業投資機構引進專業技術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
(二)促進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進行融資
支持企業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實施“精品企業上市工程”,促進在深圳中小企業板建立“綠色通道”,聯合科技部、國家開發銀行、深圳證券交易所實施“中關村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畫”,在境內外資本市場形成“中關村板塊”,保持在全國高新區的領先地位。
大力實施海外融資行動計畫。推動園區企業吸引境外創業投資、股權私募、跨國併購以及境外上市,以資本國際化帶動產業國際化,不斷擴大園區企業境外融資規模以及在國際資本市場中的品牌效應。
完善產權和股權交易平台。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產權和股權交易。促進開展面向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的產權交易業務和股權託管業務,為園區企業技術產權交易、併購及創業投資退出拓寬渠道。
促進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權轉讓。加快推進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公司進入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報價轉讓的試點工作,條件成熟時,使該系統成為科技型上市公司的孵化器。
積極推動園區企業發行債券和融資信託計畫。
(三)創新中小企業間接融資模式
拓寬中小企業間接融資渠道。爭取在條件成熟時,設立面向園區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中關村發展銀行和再擔保機構,吸引更多的貸款擔保機構為園區服務。聯合信用中介機構、擔保機構和商業銀行,進一步推動“信、保、貸”聯動業務,繼續加大力度實施以企業信用為基礎的中小企業流動資金貸款解決方案,包括支持高成長科技企業的“瞪羚計畫”以及軟體企業、積體電路設計企業和留學人員創業企業擔保貸款綠色通道等。鼓勵企業和金融機構聯合探索信用融資、契約融資、項目融資、結構融資等新型融資方式,支持園區企業實施“中小企業互助信用計畫”。
吸引和促進政策性金融機構加大對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實施和創新“開發性金融”合作模式,繼續加強並創新與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合作。促進政策性金融機構對列入國家科技計畫的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項目等給予優惠利率貸款支持,以及對經認定的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投資境外高新技術領域提供融資擔保、信用保險、綜合授信等一攬子金融服務。促進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為園區高新技術企業的出口業務提供收匯保障。
(四)完善投融資公共服務功能
搭建投融資信息服務平台,創新投融資公共服務產品,豐富投融資促進活動,整合園區企業、境內外投資機構、各類中介機構以及擔保、信用等投融資服務資源,建立協同工作機制,提高服務效率。
七、加快人才資源開發(一)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
大力培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企業家。鼓勵和推薦一批成長型企業家到國家有關培訓機構、國內外著名大學和企業接受培訓和訓練。加強園區的創業教育,利用行業組織積累的社會資源,開展針對企業家不同成長階段的各種培訓服務,成為全國現代企業家和高層次職業經理人才的培養基地。
促進一批專業技術創業者向現代企業家的轉變。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吸引創業投資和實施高端培訓等方式,促使園區內一批技術型創業者成長為既懂專業技術,又具有市場開拓意識、精通企業經營的現代企業家。
擴大人才職業化培訓。整合園區企業和高校資源,重點做好軟體、積體電路等IT專業人才培訓,尤其是軟體外包人才培訓;加強管理、金融、英語、法律和職業技能等實用性高技能人才的職業培訓。
建立園區企業與大學間人才培養互動機制。大力支持大學和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推廣校企聯合的定製化人才培養模式;鼓勵企業參與改革和創新大學教學內容和模式,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二)引進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繼續發揮大學生中關村就業平台和就業市場的作用,吸引優秀大學畢業生到園區就業。
吸引留學人員。重點推進全方位、人性化服務體系,高效務實的創投孵化體系,共建大學與科學院資源共享體系,項目融資、項目推介體系,科技成果轉化、人才職業發展體系,政府資金支持體系等六大體系建設。繼續發揮海外聯絡處宣傳、聯絡和服務的作用,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服務。到2010年,爭取在園區高科技企業從業的留學人員突破10000人,留學人員創辦企業數達到4000家,在全國高新區保持領先地位。留學生創業園和創業基地從現有14家增加到25家,孵化總面積從30萬平方米增加到50萬平方米,成為全國留學生回國創業示範基地和集聚區。
繼續吸引外國專家來園區工作。暢通外國專家來園區工作渠道,為外國專家在園區的簽證、長期居住、子女教育等提供便利。
(三)健全人才激勵機制
繼續推進智力要素參與分配的試點工作。建立對高級人才的獎勵制度,鼓勵各種智力要素、技術要素以各種合法形式自由參與利益分配和股權分配。
發揮領軍人才的示範作用。繼續做好“雙優評選”活動,樹立園區優秀企業家和優秀創業者的良好形象。繼續做好“優秀留學人員創業者評選”活動,發揮留學生創業者的榜樣力量。
(四)最佳化人才服務環境
建立人才資源信息庫。建立人才信息資源網路和基於中關村重點產業發展的專業性人才資料庫,促進形成人才信息共享機制。
編制並定期發布中關村人才指數。建立中關村人才市場的巨觀指數以及具體行業、企業的相關微觀指標,評估中關村人才資源整體發展情況,指導人才在園區的合理流動。
促進人才信用環境建設。組建中關村人才信用聯盟,積極吸納園區優秀誠信企業加入。建立推薦信制度,形成園區人才發展成長的良好環境。
促進高素質人才就業。切實解決各類人才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建立為高素質人才服務的“綠色通道”。通過國內外高級獵頭公司等人才中介服務機構積極吸引全球優秀的人才到園區服務,形成園區高端人才市場。
八、創新機制體制(一)機制體制改革試點
投融資創新試點。在國家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指導下,採取多種方式,加快推進園區企業債權和股權融資改革以及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試點工作,努力改善園區融資環境。
產權激勵試點。配合國家有關部門,選擇若干國有高新技術企業和院所轉制企業進行產權改革和股權激勵的試點工作,取得經驗後進一步推廣。
政府採購試點。配合國家有關部門,推動政府部門、公用事業、國有企業優先採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質量合格的產品與服務。選擇一批具備條件的園區高新技術企業,開展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核發的試點工作。推動建立激勵自主創新的政府首購和訂購制度。
智慧財產權制度試點。與國家有關部門聯合,加快建設中關村國家智慧財產權制度示範園區,加強智慧財產權制度建設與管理服務。
園區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在國家有關部門指導下加快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將園區企業的信用信息納入全市信用信息系統,積極推進政府部門信息公開和共享,支持中關村企業信用促進會等信用中介機構市場化運作、專業化服務。以政府配置資源領域為重點,擴大園區信用產品使用範圍;在開展履約契約擔保、商務交易活動中設計推廣新型信用產品。積極探索園區信用中介機構與國際知名信用機構開展合作和交流,摸索信用評級標準互通互換的方式,促進園區信用產品與國際接軌。
促進“軍民結合、寓軍於民”。推動建立促進軍民科技資源協調配置的聯席會議制度,加強軍民科技計畫的銜接與協調。定期收集整理符合軍方市場需求的園區產品和企業,形成推薦工作機制,對承擔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任務的園區企業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火炬創新城市(區)試點。配合科技部推進火炬創新試驗城市(區)綜合試點工作,探索建設符合國家發展戰略、政府與市場良性和高效互動的新機制,營造“創新創業”環境和氛圍,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和創新集群“質與量”的快速提高。
(二)組織創新
推動技術聯盟、標準聯盟、產業聯盟等新型產業組織發展。鼓勵建立開放式、會員制的技術聯盟、標準聯盟和產業聯盟,依託聯盟建立具有公信力的、開放式的第三方共性技術創新平台,促進重點產業集群式發展。
發展協會組織。發揮協會組織的橋樑和紐帶作用,鼓勵其為會員提供優質基礎服務,進行戰略研究和行業分析,聯合企業共同開拓市場,協助政府部門開展面向企業的公共服務,努力提升協會組織在園區的代表性、權威性和影響力。以中關村園區的協會聯繫會為基礎組建“中關村商會”。
促進專業中介服務發展。鼓勵各類孵化器,包括創業服務中心、創業園和大學科技園等服務機構的建設,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多元主體創辦各類專業孵化器。積極發展科技中介服務組織,加快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等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專業經紀人隊伍建設。促進專業諮詢機構發展,大力扶持管理諮詢、技術諮詢、投融資諮詢和國際貿易諮詢等機構的發展。
(三)政府服務創新
以企業家精神改造政府,探索建立客戶導向型的政府管理與服務模式。發揮企業家諮詢委員會的作用,加強企業參與、專家諮詢、信息披露、社會公示和聽證、政務公開、決策責任追究、決策後評估等各項制度建設,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民主化水平。建立園區政策綜合評價體系和績效考核評價體系。探索政府公共服務外包新模式。進一步完善“一站式”辦公、“一網式”審批服務、“全程辦事代理制”。
建立政府與各市場主體之間、政府部門之間跨部門的合作機制。充分吸引和調動中央在京資源對於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調動北京市各區縣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積極性,聯合各政府部門力量集中解決制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瓶頸,形成政府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合力。
探索財政資金有效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新模式。按照市場經濟體制下公共財政的原則和要求,積極探索新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籌資模式。探索構建高效的引導社會資金的促進產業發展的投資引導放大機制。合理運用財政資金,搭建面向園區發展的信息服務、商務、市場拓展、軍民融合等公共服務平台。明確重點,創新使用方式,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計畫性和效益性。推動建立健全財政部門與科技部門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的統籌協調機制。
支持和幫助企業進行市場拓展。完善中關村市場拓展條件支撐平台,建立企業與市場對接通道,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獲得國際組織、國家及省市政府採購訂單,支持企業的技術產品和服務在2008年奧運工程建設中套用,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進入跨國公司採購目錄。
做好園區基礎性工作。配合做好統計制度改革工作,建立起能夠準確、及時反映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狀況的統計指標體系,提升政府決策績效。繼續完善“中關村指數”的編制和發布工作,準確監測和反映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情況。加強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預警,提升政府管理與服務能力。
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與具有共同合作基礎的國際科技園建立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設立海外科技園,強化海外科技園在技術信息、企業技術合作與轉移等方面的職能,為園區企業順利走向國際舞台提供支撐。積極推動以各園區、各專業行業協會和相關中介機構為平台,利用多種手段,開展學術交流、國際性會議、會展等多種國際交流活動。
(四)中關村創新文化建設
豐富中關村文化內涵。大力弘揚“科學民主、與時俱進”的中關村理念,“勇於創新、不懼風險,志在領先”、“自主創新、產業報國”的中關村精神,以及“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科技創造財富”的中關村文化。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創建經濟、社會、文化、自然和諧發展的高科技園區。
大力推廣“中關村Z-Park”品牌。“Z-Park”(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國際品牌。結合“中關村Z-Park”品牌宣傳,繼續擴大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國際影響力。實施中關村品牌國際化推廣行動,提升中關村的品牌價值。
開展中關村文化創新活動。繼續辦好中關村論壇、中關村電腦節、中關村文化節,繼續做好“中關村優秀企業家、優秀創業者”的評選工作,辦好中關村“自主創新、民族品牌、產業報國”系列活動。
繁榮文化市場。促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影視製作、網路等各類媒體在園區聚集。抓住奧運機遇,促進對外文化交流,開拓國際文化市場。
(五)完善法制環境
進一步落實《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十一五”時期,根據發展需要,建議市人大常委會適時修改完善《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
九、規劃實施(一)制定和落實配套政策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於支持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特別是國務院關於支持做強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若干政策措施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做強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若干意見》。與國家有關部門加強聯繫,制定並組織實施各項具體工作方案。根據自主創新、高科技產業不斷發展的需要,適時研究制定新的政策。
(二)科學安排專項資金預算
市級財政在“十一五”時期繼續設立“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專項資金”。該專項資金主要用於支持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及重大科技成果和關鍵技術的產業化;鼓勵企業參與國家重大專項、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及北京市重大項目的實施;促進創業投資、擔保、產權交易和信用發展,完善投融資環境;推進創新型人才吸引和培養、智慧財產權產生使用和保護、國際交流合作、企業“走出去”、扶持中小企業成長等方面的試點工作;以及為國家重大創新和產業化項目落戶中關村提供配套服務。各有關區級財政要設立專項資金,配套支持本區域內各園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要積極爭取國家設立的各項支持自主創新和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
(三)加強對各園規劃的指導
加強對各園、各專業園和產業基地規劃的指導,依據本規劃綱要確定的發展方向和總體要求,指導各園從實際情況出發,充實各園發展規劃,使各園規劃既作為所在區規劃重要組成部分,又能體現中關村園區發展的總體要求。編制土地利用規劃和重點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近期建設要點,促進區域開發合理有序,引導促進資源在空間形態上的合理配置,保障園區可持續發展。
(四)完善考核評價
按照職責分工,將規劃綱要確定的任務納入各相關部門年度計畫,明確責任人和進度要求。建立並不斷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做好規劃調控指標的考核評價。抓好規劃落實,並及時將規划進展情況向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領導小組匯報。
(五)加強社會監督
充分發揮企業家諮詢委員會作用,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民主監督。進一步加大政務公開,及時披露相關政策和信息。面向企業和公眾,積極廣泛地組織好規劃宣傳,形成全社會關心規劃、參與實施和共同監督的良好氛圍。利用新聞媒體,健全政府與企業、市民的信息溝通和反饋機制,保障規劃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