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寧寺

北京天寧寺

隋仁壽二年(602年),改名“弘業寺”,並建了石塔。 元末寺毀於兵火,明重建寺院,宣德時改稱“天寧寺”(1435年)。 但是現存的天寧寺塔是遼代建築,系遼天慶九年(1119年)建;個別細部還在明、清時重修過。

北京天寧寺
天寧寺位於北京市廣安門外北面,初建於5世紀末北魏孝文帝時,原名“光林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隋仁壽二年(602年),改名“弘業寺”,並建了石塔。唐代叫“天王寺”。以後歷代都進行改建和修繕,寺廟名稱也更換數次。由於元代數度毀於兵火,原寺院建築幾近無存。從明代王紱《游天寧寺》詩,可以看出元末明初時該寺院的荒涼景象。詩云:“古寺尋幽竟夕暉,敗垣芳草路依微。鳥啼空院僧何在?樹老閒庭鶴自尋。”隋、唐、金、遼、宋諸朝歷改弘業寺、天王寺、大萬安寺。元末寺毀於兵火,明重建寺院,宣德時改稱“天寧寺”(1435年)。現存殿宇為清代重修。
天寧寺搭是中國現存的密檐式磚塔中較典型的一座。據文獻記載,這座塔隋代已有。但是現存的天寧寺塔是遼代建築,系遼天慶九年(1119年)建;個別細部還在明、清時重修過。這個塔歷經九百多年風霜雨雪的考驗,依舊完整美麗,實為今日北京最珍貴的建築藝術遺物之一。
整座塔建在一個方形大平台上,塔的平面是八角形,立面顯著地分為三部分:塔座、塔身和十三層塔檐。塔的總高度為57.8米,是用花崗石建造的,內心設有階梯通向頂部。塔的最下部是須彌座,在須彌座上有壺門浮雕的一道束腰;蓮座之上的十三層密檐輪廓線呈現豐滿有力的“券殺”。每層系綴風鈴,每逢風起,鈴聲鏗鏘。塔座由兩層八角形雕獅和坐佛的基座,以及上帶勾欄的平座和三層仰蓮瓣座組成。塔身隱作券門、直欞窗並浮雕金剛力士、菩薩、雲龍等紋飾,形象生動。十三層密檐,緊密相迭,不設門窗,這是典型的遼、金密檐式塔的形式。此塔造型優美,著名建築家梁思成先生稱讚它富有音樂韻律,為古代建築設計的一個傑作。清王士禎《天寧寺觀浮圖》詩讚云:“千載隋皇塔,嵯峨俯舊京。相輪雲外見,蛛網日邊明。”
在遼代建塔時,天寧寺處在當時內城最繁華的市區,可以想像這座造到優美的高近6o米的大建築物對點綴當時的市容及形成城市的主體輪廓上起著一定的乍用。1949年後,政府對這座古塔十分重視,把它列為歷史文物加以保護,並把它組織到市區現劃之中,新開闢的天寧寺路正對這座古老的建築物,作為大街對景。1976年地震時塔剎震落。1992年政府組織進行整修。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