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北京大學的農學研究與教育歷史悠久。1905年京師大學堂創建農科大學;1910年到1945年,學院經歷了晚 清、北洋和國民政府三個時期,校名、院名和組織機構也隨政局變遷不斷演變。1946年10月,北京大學在北平復學,於原北平大學農學院院址重建農學院,並聘請俞大紱教授出任院長。北京大學農學院匯聚了一大批學界才俊,並建立起比較完善的院系體制,此時,北京大學農學院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專業最全、師資力量最雄厚的農學院,為當時全國農業院校之冠。北大農學院在短短几年時間裡先後聘請了著名農學家熊大仕、李先聞、李景均、陳華葵、李連捷、蔡旭、吳仲賢等到院任教,共設有農藝學系、園藝學系、森林學系、畜牧學系、獸醫學系、農業經濟學系、昆蟲學系、植物病理學系、農業化學系、土壤肥料科學系10個系,全院教員120多人,學生規模達300多人。
1949年,北京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農學院與華北大學農學院合併組建北京農業大學,但北京大學對於農學的研究始終弦歌未絕,套用化學、生物技術與套用微生物、毒物學、醫藥化學、教育科學、老年病學等領域均進行了大量的農學邊緣學科、農學核心學科領域研究。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現代農業科學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四化同步”,明確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在此背景下,為適應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將國家重大需求與北京大學的學科優勢相結合,開展高起點、高標準、國際一流的前沿農業研究和人才培養,北京大學2014年10月決定成立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籌),並於2017年12月13日去籌正式成立了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
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為學校獨立建制的教學科研實體單位,重點發展農業交叉學科,著力解決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重大關鍵問題,突出辦學特色。現代農學院致力於建設成“學、研、產、管”一體,集理論、套用、戰略、政策、規劃研究和中高端人才培養和培訓、諮詢為一體的,國際一流的現代農業技術與管理學院,為國家新農村發展建設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前沿核心技術支撐、人才隊伍支撐和政策諮詢支撐。
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由山東省人民政府和北京大學合作共建,是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點項目,占地面積300畝,建築面積7.1萬平方米,總投資6.78億元。
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下設四個學科方向:作物遺傳與發育學、農業生物技術科學,農業經濟與管理學、食品安全與營養學。
2018年6月15日,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在濰坊峽山湖畔正式開工建設。
機構設定
學術委員會
主任:鄧興旺
副主任:朱玉賢、許智宏
委員( 以姓氏筆畫為序):王憶平、王金霞、白書農、李毅、趙進東、饒廣遠、郭紅衛 、顧紅雅、黃季焜、瞿禮嘉
學院行政
院長:許智宏
副院長:顧紅雅、彭宜本、歐陽曉玲
成立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農業研究事關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為了在現代化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業人才培養領域進一步作出貢獻,北京大學決定籌備農學院。
籌備過程
2013年8月,北京大學鄧興旺等教授向學校提出了成立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的申請報告。 發展規劃部接到校領導批轉的鄧興旺教授等關於成立北京大學農學院的申請後,按照“積極穩妥、科學論證、組織嚴密、程式完備”的工作原則,根據《校屬實體機構設定或調整的申請與審批程式的規定》(校發[2001]17號),發展規劃部在展開了調研論證:一是,先後聽取了鄧興旺等三位教授申請設立農學院的意見,聽取了生命科學學院負責人對學校擬設立農學院的意見。同時,發展規劃部還研究形成了北京大學農學學科分析報告,從農學學科分類、ESI學科排名、教育部學科排名、國內各高校農學學科優勢及文獻分析等方面詳細闡述了北大及兄弟高校農學發展狀況,供各層次論證會參考使用。二是,建議生命科學學院召開院學術委員會討論設立農學院事宜。
2014年4月下旬,發展規劃部收到生命科學學院院學術委員會和院黨政聯席會提交的書面意見。發展規劃部徵求相關職能部門意見,教務部、研究生院、科學研究部、人事部、985/211辦公室、社會科學部等部門均反饋了書面意見。
2014年5月,發展規劃部組織召開理學部學術委員會,對有關農學院的申請進行專題論證。會後形成了理學部學術委員會會議紀要以及《理學部學術委員會關於成立“北京大學現代農業技術與管理學院”的若干意見》的書面報告,經主任確認並同意後,發全體成員徵求意見。絕大多數委員給予了郵件反饋,對紀要內容表示同意,對工作方式給予了肯定。
2014年7月,發展規劃部組織召開學科規劃委員會專題會議,審議農學院事宜,並形成了《學科規劃委員會關於農學院建設的建議方案》。此後,還組織召開了事業規劃委員會就農學院建設方案涉及的管理體制、編制等事宜進行了審議。根據這兩次規劃委員會,形成了《北京大學規劃委員會關於籌建北京大學農學院的建議方案》。
2014年9月,發展規劃部組織召開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對《北京大學規劃委員會關於籌建北京大學農學院的建議方案》進行了諮詢審議。會後形成了學術委員會會議紀要以及《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關於成立“北京大學現代農業技術與管理學院”的若干意見》的書面報告。該紀要和意見亦經徵求全體成員意見。
2014年12月,經過上述六個環節的調研論證,根據《北京大學章程》第三十五條“學院(系)、研究院(所、中心)的設立、變更或者撤銷須經過充分論證後由校長動議,經學術委員會審議,提交校長辦公會擬訂,由校黨委常務委員會討論決定”的規定以及三十六條關於“學院(系)、研究院(所、中心)設立的基本條件”的規定,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論證工作的最後工作環節先後經校長辦公會、黨委常委會審議通過。此後,根據校長辦公會、黨委常委會決議,發展規劃部代北京大學規劃委員會向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和院系正式發放了《關於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籌)建設規劃的批覆》(北京大學規劃委員會項目審批意見書[2014]16號)。至此,學校完成了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籌)的論證審批工作。
2016年7月10日,北京大學與特拉維夫大學、山東省人民政府簽署了三方戰略合作備忘錄。北京大學、山東省人民政府將在山東省轄區內共建農業研究院,並由特拉維夫大學作為科研支持參與合作。研究院將依託山東省濰坊市人民政府、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籌)及特拉維夫大學生命科學院三方力量,整合北京大學-特拉維夫大學糧食安全聯合中心以及北京大學、特拉維夫大學兩校有關學科優勢及尖端科研力量,依靠山東省及濰坊市兩級政府支持,致力於現代農業前沿跨學科研究,建成套用生物與現代農業技術研發及科研成果轉化基地。
學院於2016年11月正式成立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China Center forAgricultural Policy,簡稱CCAP或中心)。中心前身為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始建於1995年,是一個致力於中國農業和農村戰略性和套用性研究的科研機構,目前已成立北京大學套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下的農村轉型經濟學二級學科培養點。
2018年1月29日舉行的現代農學院行政班子任命會上,林建華校長代表學校向許智宏院士頒發了首任院長聘書。
籌建院長
鄧興旺(Xing-Wang Deng)教授,男,1962年10月生。1989年5月在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
目前從事植物分子及發育生物學研究。 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學家,現任北京大學長江特聘教授,北京生物科學研究所聯合所長。作為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系終身教授,鄧興旺教授長期從事植物分子遺傳及生理學方面的研究。1995年,因他在調控植物光形態建成的有關基因的研究中所取得的傑出成績,榮獲美國總統青年教師獎。2003年,他獲得世界植物分子生物學領域最重要的Kuhmo獎。他曾多次在《細胞》、《科學》、《自然》等世界權威刊物上發表很有影響的學術文章。他領導的實驗室所取得的成果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其研究成果成為了行業標準。同時,他積極推動中美學術交流及互進,並做出貢獻。
鄧興旺博士從Cop基因家族這一在植物的光形態建立過程的重要調控基因入手,闡明了 它們在植物發育、對光的反應及信號傳遞等活動中的功能。他在1992年至1998年有48篇論文發表在國際一流刊物上。1995年他獲得美國總統青年科學獎。他提出建立“植物功能基因組中心”及開設“發育的生化及分子生物學基礎”本科課程的建議將給北大的教學和科研帶來突破。
1978年-1982年: 獲北京大學生物學學士學位
1982年-1985年: 獲北京大學生物學碩士學位
1985年-1989年: 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
1989年-1991年: 博士後課題-在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細胞發育生物學系研究擬南芥光形態建成的分子遺傳學分析以及燕麥光敏色素A(phy A)基因的核蛋白與啟動子相互作用的活體DNase指紋分析
1992年-1995年: 任美國耶魯大學生物學系副教授
1995年-1999年: 任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細胞發育生物學系副教授
1999年-2001年: 任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細胞發育生物學系終身副教授
2000年- 今 : 任北京大學-耶魯大學植物分子遺傳學及農業技術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及北京大學長江特聘教授
2001年- 今 : 任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細胞發育生物學系終身正教授
2000年起擔任北京大學-耶魯大學植物分子遺傳及農業生物技術聯合中心主任;
2010年,工作重心轉移到北大。
博士生招生
目前,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依託生命科學學院、國家發展研究院等機構招收博士生。2018年,依託生命科學學院招收生物學相關專業博士生3名 ,依託國家發展研究院招收套用經濟學(農村轉型經濟學)專業博士生7人。
招聘
2015年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招助理教授及以上、助理研究員及以上人員4人, 研究方向包括作物遺傳與發育學、農業技術學等。
北大農學研究
1905年,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創建;
1945年抗戰勝利後,北京大學決定在原北平大學農學院舊址上重建農學院,並聘請俞大紱教授出任院長。北大農學院在短短几年時間裡先後聘請了著名農學家熊大仕、李先聞、李景均、陳華葵、李連捷、蔡旭、吳仲賢等到院任教,共設有農藝學系、園藝學系、森林學系、畜牧學系、獸醫學系、農業經濟學系、昆蟲學系、植物病理學系、農業化學系、土壤肥料科學系等10個系。
1946年初,西南聯大農學院成立;
1946年,北京大學農學院分出獨立;
1949年,北大農學院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專業最全、師資力量最雄厚的農學院。
1950年初,北大農學院、清華農學院與華北大學農學院合併組建北京農業大學。
1995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北京農業大學與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合併成立中國農業大學。
1950—1990,北京大學對於農學的研究弦歌未絕:套用化學、生物技術與套用微生物、毒物學、醫藥化學、教育科學、老年病學等領域進行了大量的農學邊緣學科、農學核心學科領域研究。
1990年代,北京大學陳章良教授成功地將固氮基因整合到了小麥的DNA分子中。
1991年《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04期,北京大學生物學系李松崗 、林昌善《麥田生態系中小麥生長亞模型的研究》
1994年以來,北京大學生科院與新疆農科院合作,建立三項新疆棉花纖維創新技術體系。
2004年末,北京大學考古系與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合作研究水稻起源的考古項目開始實施,地點選在湖南省道縣壽雁鎮的玉蟾岩洞穴遺址。
2006年《中國油脂》第7期,刊登《北京大學專家為大豆產業向國務院提建議——建設新農村需要大豆產業支撐》
2007年《農產品加工》01期刊登《為提高大豆產業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而協同作戰——訪北京大學中國地方政府研究院執行院長彭真懷研究員》
2009年,北京大學現代食品科學研究中心(Food Science Center of Peking University)成立,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聯合分析測試中心、公共醫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等其他院、系、所、中心的科研積澱及硬體資源組建,作為國內外現代食品科學技術和產業管理的交流平台,致力於現代食品科技的研發,旨在為食品行業的科學發展提供支持和建議,為國家培養食品科學研究開發和產業管理的高級綜合性人才。
2010年,北京大學工學院食品與生物資源工程研究所成立,是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國家“千人計畫”獲得者、教育部 “長江學者” 和中科院 “百人計畫”陳峰創立,是進行食品科學與生物資源工程教學科研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功能食品分會秘書處所在單位。
2010年7月27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林忠平教授與新疆農墾科學院棉花所,將他們研究的抗逆基因提供給棉花所,憑藉新疆優質棉生產基地的特有優勢,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一些抗旱、抗寒、抗鹽鹼的棉花
2011年6月23—24日,北京大學博士鄧光應邀到烏伊嶺區永勝經營所對水稻栽培技術進行現場指導。
2012年3月,北京大學農學(AGRICULTURAL SCIENCES)在過去十年被ESI系統收入論文137篇,累計被引用940次,已經進入全球農學學科前1%的行列。
2012年8月26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刊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華大基因研究院的研究人員聯合公布了二倍體棉花雷蒙德氏棉(Gossypium raimondii)的草圖基因組,相關論文“The draft genome of a diploid cotton Gossypium raimondii”。
2012年10月22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秦跟基教授來糧食作物研究所水稻品種資源項目組交流考察。
2013.9《生物探索》報導:北京大學與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和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所一起成為世界上最先實現水稻特定基因定點突變的三個單位。
2014年8月3日,內蒙古和信園蒙草抗旱綠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召明先生與北京大學校長王恩哥院士在北大簽署協定,宣布蒙草抗旱公司與北京大學合作開展生態農業相關領域的研究。北大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博士指出,辦好北大農學,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