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北京城沿革北京地處華北平原西北端,北部是燕山山脈,西部是太行山脈,東南是一片向渤海平緩傾斜的平原,距海岸線約150公里。據史籍記載,春秋戰國時代,為燕國首都薊城所在地;此後一直是中國北方的經濟和軍事重鎮。10世紀起,遼、金、元、明、清五朝相繼在此建陪都或國都(見大都城、北京城)。
北京城的城址經過多次變遷,今天遺留下來的舊城基本上是明代所建。原有的外城和內城的城牆,現已拆除,尚留下少數幾座城樓。紫禁城的城牆保存完好。
1949年1月.北京市和平解放,開始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近40年來城市建設貫徹了“為中央服務、為生產服務、為勞動人民服務”的方針,有了很大發展。全市新建各類房屋約1億平方米,相當於1949年全部城市房屋的5倍。城市道路、 公共運輸、給水、排水、電力、電信和城市綠化等都取得很大進展,並新發展了燃氣和集中供熱,修建了全長近40公里的兩條地下鐵道和40多座立體交叉橋。近40年來北京已經建立了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工業,商業、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旅遊和其他各項事業也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北京市就提出一些關於城市規劃的構想和方案,1958年提出正式方案。實踐證明,這個方案提出的若干原則,如從歷史形成的基礎出發進行改建、擴建,控制城市發展規模,市區採取分散集團式的布局形式,發展遠郊區衛星城鎮等,基本上是合理的;但也存在著對首都特點認識不足和對實現規劃的措施研究不夠等問題。
1983年的規劃方案 1980年4月,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提出,要把北京建成為全國、全世界社會秩序、社會治安、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最好的城市;成為全國環境最清潔、最衛生、最優美的城市;成為全國科學、文化、技術最發達,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同時,要使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方便、安定。根據這一指示,1983年制定了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見彩圖)。
改造方案
北京舊城的改造,既要認真保存和發揚原有的獨特風格,又要有所創新,體現社會主義時代人民首都的新風貌。以紫禁城為中心的原皇城範圍是舊城的精華,是重點保護區。其他地區的一些有價值的革命史跡、文物古蹟和有代表性的民居、街巷,也加以保護。這些地區周圍的新建築在體量、色彩、風格上必須與原有建築和景觀相協調。同時結合土地使用功能的調整,有計畫地改造舊城:增加體現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內容的用地,展寬道路,擴大綠地,改建舊房,增添市政設施,使舊城區成為布局合理、交通暢達、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新老建築相映增輝的現代化首都的中心區。
基礎設施建設 北京原有的道路系統中幹道少,胡同多,交通不便,特別是東西向交通不通暢。規劃中對舊城道路在保存原有棋盤式路網基礎上加以打通、展寬,並開闢新的道路。在近郊新建地區發展放射路和環路。其中有九條主要放射路分別通往承德、山海關、塘沽、開封、保定、太原、大同、張家口和豐寧等地。為了適應今後城市交通量的增長,還要繼續建設地下鐵道和發展郊區輕軌交通。開發城市用水的新資源和加強水源保護,同時建設雨水、污水分流的排水系統,並在市區邊緣修建污水處理廠,消除對河道的污染。逐步改變以煤為主的燃料結構,實現燃氣化和集中供熱。
園林綠化 為了改善首都環境,要增加植樹造林面積,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北京地區山地面積占三分之二,首先要進行山區造林綠化,形成首都西北部防風沙的屏障。要在靈山、百花山、松山、雲蒙山、霧靈山等生態環境好,動植物資源較豐富的山區建立自然保護區。沿山地帶要結合八達嶺長城、明十三陵、香山、西山八大處、潭柘寺、戒台寺、周口店北京猿人洞以及懷柔慕田峪長城等名勝古蹟建設各有特色的風景遊覽區。平原地區要以永定河谷、潮白河谷和康莊、南口一帶三個風口為重點,建設好風沙危害區的防護林帶和發展四旁(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綠化,實現農田林網化。
要充實、提高和擴大頤和園、北海、天壇、陶然亭、紫竹院、龍潭湖、玉淵潭等現有的公園。開發建設水碓湖、什剎海、蓮花池、八寶山、北郊、南郊等新公園;把圓明園建設成為遺址公園;要進行道路、河道、工廠、機關、學校、居住區等的綠化。
北京市總體規劃:準確定位全面發展 創建首善之區(2004-2020)
城市性質、定位、職能
■城市性質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
■城市定位
國家首都:按照中央對北京做好“四個服務”的工作要求,強化首都職能。
國際城市:以建設世界城市為努力目標,不斷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歷史名城:弘揚歷史文化,保護歷史文化名城風貌,形成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創造充分的就業和創業機會,建設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職能
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
邦交國家使館所在地,國際組織駐華機構主要所在地,國家最高層次對外交往活動的主要發生地。
國家主要文化、新聞、出版、影視等機構所在地,國家大型文化和體育活動舉辦地,國家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國家經濟決策、管理,國家市場準入和監管機構,國家級國有企業總部,國家主要金融、保險機構和相關社會團體等機構所在地,高新技術創新、研發與生產基地。
國際著名旅遊地、古都文化旅遊,國際旅遊門戶與服務基地。
重要的洲際航空門戶和國際航空樞紐,國家鐵路、公路樞紐。
城市發展
■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全面推進首都各項工作,努力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構建現代國際城市的基本構架;第二階段,到2020年左右,力爭全面實現現代化,確立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國際城市的地位;第三階段,到2050年左右,建設成為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進入世界城市行列。
■第三產業超七成
走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依託科技、人才、信息優勢,增強高新技術的先導作用,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製造業,不斷提高首都經濟的綜合競爭力,促進首都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不斷擴大第三產業規模,加快服務業發展,全力提升質量和水平。深化農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科技進步。
第三產業比重超過70%,第二產業比重保持在29%左右,第一產業比重降到1%以下。202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GDP)突破10000美元。
■“生態北京”
與河北、山西、內蒙古合作,加強區域生態環境聯合建設和流域綜合治理,建立穩定的區域生態網路,加強燕山、太行山山脈生態屏障建設。
加強平原地區生態林地的保護和建設。劃定限制建設地區,有效保護森林、河湖、濕地等生態敏感地區,積極進行綠化隔離地區、森林公園、生態廊道、城市公共綠地等生態環境建設。
嚴格執行環境排放標準。控制大氣、水、噪聲和固體廢棄物污染,加強重點污染源的監督與管理。最佳化能源結構,節約使用能源。
■北京的主要發展方向在東、南
北京的西部、北部是山區(包括淺山區),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該地區還是北京的綠色生態屏障,以及主要的水源保護地區,對於北京的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不適於大規模的人口和產業集聚。
北京的東部、南部及西南平原地區,是北京建設條件最好的地區,該地區有北京通往東北、華北、華南等重要經濟區的交通要道,城市發展的限制因素少,適於大規模的人口和產業集聚,是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
產業布局
第一產業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向二產、三產延伸,逐步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第二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製造業為主體,以最佳化改造後的傳統優勢產業為基礎,以都市型工業為重要補充的新型工業結構。限制和轉移無資源條件的高消耗、重污染的產業。第三產業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與文化產業。
■西部、北部山區,重點發展觀光農業、林果種植業和養殖業等具有山區優勢的特色農業。
■平原地區,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觀光農業、農產品加工等高附加值的農業。形成若干與大環境綠化融為一體的農業區,改善城市總體生態環境。
■中關村為核心完善一區多園式的高新技術產業布局結構。
■亦莊為核心形成沿京津塘高速公路的高新技術產業帶。
■王府井、西單和前門(含大柵欄、琉璃廠)建成商貿文化旅遊區。
■公主墳、木樨園、望京、北苑、石景山等建成集商業、文化、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綜合商業區。
■順義、通州、亦莊等新城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綜合商業區。
■以空港、馬駒橋、良鄉等物流基地為主構建物流體系。
■北京將成為亞洲最有影響力的國際會展城市。在順義、通州、朝陽十八里店、石景山各建一座綜合性會展中心;在奧林匹克中心區建設國際會議中心,在懷柔、密雲等新城現有設施的基礎上,整合提升服務水平,建設若干會議培訓中心。
■建設和培育6個文化中心(全國的文藝演出中心、出版發行和著作權貿易中心、影視節目製作及交易中心、文化會展中心、古玩藝術品交易中心、動漫和網路遊戲製作交易中心)。
■積極支持民辦教育產業,建設成為全國培訓產業基地。
■在城市東部、西部和南中軸具備良好交通條件的地區,預留大型休閒娛樂用地。大力發展具有首都特色的旅遊業。
■為低收入居民提供必要的住宅保障,發展房地產業。
社會事業
■在南苑或通州潮白河與北運河沿線的地區預留行政辦公用地,舊城內不再安排大型行政辦公設施。
■博物館要增加數量、提高質量、擴展種類。加強區(縣)級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化館和圖書館的建設,保證街道(鄉鎮)及社區文化設施的配套建設。
■建立國內一流水平的醫療服務、預防保健和衛生監督三大體系。
建設以區域性綜合醫療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為主的醫療服務體系。
逐步開放醫療服務市場,建立社會投融資機制。
■2020年,北京市國民健康的主要指標要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新城和邊緣集團實現人均0.6~0.7平方米公共體育設施用地的目標。
■適應城市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需求,建立市、區(縣)、社區(農村)三級養老服務體系。
■構建居民生活的三級單元:基礎社區(社區居委會,3000~10000人)、功能社區(4~6個社區居委會)和街道社區(10萬人),把基層政府組織和自治組織建設、生活服務、物業管理、治安等各項內容統一到社區建設中來。
人口規模
■總人口控制在1800萬人
2020年,北京市總人口規模規劃控制在1800萬人左右,年均增長率控制在1.4%以內。其中戶籍人口1350萬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來人口450萬人左右。
■農業人口再減118萬
2003年農業人口為318萬人,到2020年將下降到200萬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萬人 積極引導人口的合理分布,通過疏散中心城的產業和人口,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促進人口向新城和小城鎮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規劃控制在850萬人以內,新城人口約570萬人,小城鎮及城鎮組團人口約180萬人。
■中心城中心地區遷出110萬人
嚴格控制中心城人口規模,進一步疏解舊城人口,合理調整中心城的人口分布。中心城中心地區人口規模從現狀650萬人下降到540萬人,遷出110萬人,舊城居住人口控制在110萬人左右。邊緣集團人口約270萬人,綠化隔離地區及外圍地區人口約40萬人。
■五成半人達到大專以上教育水平
2000年受教育水平大專及以上占16.84%,每萬名職工擁有專業技術人員2002年為3328人。根據預測,2020年受教育水平大專及以上將達55%,每萬名職工擁有專業技術人員可達8000人。
用地規模
2003年,全市城鎮建設用地約1150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約101平方米,其中中心城人均建設用地約76平方米,遠郊區人均建設用地約162平方米。根據《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137—90),首都和經濟特區城市的規劃人均建設用地指標宜在105平方米-120平方米之間確定。本次規劃採取人均建設用地標準的最低限105平方米。
■全部建設用地1650平方公里
2020年,北京市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650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控制在105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約778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控制在92平方米。
新城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約640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控制在112平方米。
鎮及城鎮組團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約212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內。
■保證3500平方公里的生態空間
北京平原地區總面積約為6338平方公里,其中應至少保證3500平方公里的生態空間。
區域協調
■推進京津冀合作
由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和圍繞京津的河北省唐山、承德、張家口、保定、廊坊、秦皇島、滄州7座城市組成的京津冀都市圈是中國沿海地區的核心經濟區域之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區域,其內部的合作對各組成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全國來看,京津冀都市圈是三大都市圈之一,但和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相比,區域統籌和整體發展明顯不足。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京津冀都市圈各組成地區之間合作的發展潛力巨大。北京東部、南部、東南部與天津、河北等地在產業、交通等方面具有緊密的聯繫,並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特別是在京津城鎮發展走廊上分布有機場、港口、鐵路、高速公路等戰略資源,沿交通軸發展城鎮具有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積極推進環渤海地區的經濟合作與協調發展,加強京津冀地區在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城鎮空間與基礎設施布局等方面的協調發展,進一步增強北京作為京津冀地區核心城市的綜合輻射帶動能力。
■構建陸海空一體的區域交通網路
加強與以天津港為核心,京唐港(王灘港區、曹妃甸港區)、秦皇島港共同組成的渤海灣樞紐港群海洋運輸體系的協調,建立以北京為核心的區域高速公路和鐵路運輸體系,以北京首都機場為樞紐的區域航空運輸體系,形成陸海空一體、國際國內便捷聯繫的區域交通網路。
■建設京津城鎮發展走廊
在京津冀城鎮群的核心地區形成以京津城鎮發展走廊為主軸,京唐、京石城鎮發展走廊和京張、京承生態經濟走廊為骨架的區域空間體系,實現區域統籌協調發展。(2005-0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