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芭蕾暨編舞比賽

北京國際芭蕾暨編舞比賽

國家大劇院主體建築外環繞人工湖,人工湖四周為大片綠地組成的文化休閒廣場。 國家大劇院內有四個劇場,中間為歌劇院、東側為音樂廳、西側為戲劇場,南門西側是小劇場,四個劇場既完全獨立又可通過空中走廊相互連通。 大劇院共有五個排練廳,位於四個劇場之間,可以共用也可以分別使用。

演出概述

演出全稱:北京國際芭蕾暨編舞比賽

演出時間:2011年7月7日-7月17日 每日19:30(部分演出19:00)
演出場館:國家大劇院
演出票價:50、80、120、200、240、280、320、480、580(場次不同,票價不一)

場館介紹

國家大劇院主體建築由外部圍護結構和內部歌劇院音樂廳劇場和公共大廳及配套用房組成。在地面層坐落著三幢建築:歌劇院、音樂廳和劇場,它們由道路區分開,彼此以懸空走道相連,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築是一個巨型殼體,覆蓋、庇護、包圍和照亮著所有的大廳和通道。建築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構成了大劇院的外部景觀。
國家大劇院主體建築外環繞人工湖,人工湖四周為大片綠地組成的文化休閒廣場。人工湖面積達35500平方米,人工湖水深為40厘米,3.5萬平方米整個水池分為22格,分格設計既便於檢修,又能夠節約用水,還有利於安全。每一格相對獨立,但外觀上保持了整體一致性。為了保證水池裡的水“冬天不結冰,夏天不長藻”採用了一套稱作“中央液態冷熱源環境系統控制”的水循環系統。
國家大劇院結構由三個功能區組成。北入口、地下車庫;功能區包括歌劇院、戲劇院、音樂廳等;南入口、餐廳、機房等服務區。
大劇院南部入口與北部入口“水下走廊”一起延伸至地下6m之處,觀眾通過水下長廊進入大劇院。北側主入口為80米長的水下長廊。南側入口和其它通道也均設在水下。觀眾進入大劇院時會發現他們的頭頂之上是一片淺淺的水面。在入口處設有售票廳,水下長廊的兩邊設有藝術展示、藝術品商店等服務場所。國家大劇院北入口與北京捷運1號線天安門西站相連,國家大劇院南門比鄰捷運二號線和平門站,並有能容納1000輛機動車和1500輛腳踏車的地下停車場。根據安德魯的設計大劇院從長安街後退了70米,空出70米全部變成綠地。
國家大劇院內有四個劇場,中間為歌劇院、東側為音樂廳、西側為戲劇場,南門西側是小劇場,四個劇場既完全獨立又可通過空中走廊相互連通。公共大廳的地板鋪著20多種顏色不一、花紋各異的名貴石材,公共大廳天花板由名貴木材拼貼成一片片“桅帆”,木質的紅色深淺不一,明暗相間。來自法國的著名畫家阿蘭·博尼用超過20種不同的紅色點染大劇院的各個部分。整個大劇院的牆面絲綢鋪設面積達到4000平方米。
歌劇院主要演出歌劇芭蕾舞劇,有觀眾席2416席;音樂廳主要演出交響樂、民族樂、演唱會,有觀眾席2017席;戲劇場主要演出話劇京劇、地方戲曲、民族歌舞,有觀眾席1040席;小劇場觀眾座位556席,上演室內樂、小型獨奏獨唱、小劇場話劇、現代舞等。
各劇院都設有化妝間、指揮休息間、練琴房、演員候場區、換裝間、服裝整燙間、道具間、演員休息廳。舞台技術用房設有音響控制室、燈光控制室、調光器設備間、音響設備室、攝像機房等。在歌劇院的屋頂平台設有大休息廳,在音樂廳的屋頂平台設有圖書和音像資料廳,在戲劇場屋頂平台設有新聞發布廳。
大劇院共有五個排練廳,位於四個劇場之間,可以共用也可以分別使用。一個大排練廳主要用於合成排練;兩個中排練廳一個主要用於舞蹈排練,一個用於樂隊排練;兩個小排練廳主要用於分部排練。 大劇院設有集中音像製作中心,有大錄音棚一間、同期錄音演播室一間,以及電視轉播機房和音像後期製作室。大劇院設有一間大繪景間,設定布景吊掛和繪景設備,還設有布景、道具整修間和布景倉庫,以及為貨櫃運輸用的升降平台2台。

演出介紹

國家大劇院開幕至今,以高品位、高水準的芭蕾及現代舞的演出以及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受到國內外藝術界特別是舞蹈界人士的矚目。作為中國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國家大劇院,為使其自身藝術活動具有更加廣泛的國際性,同時,更為中國芭蕾事業的發展,促進國際間的技術、藝術、教學體系、編舞形式的交流,挖掘芭蕾及編舞的優秀人材,擴大國家大劇院的國際影響,國家大劇院特舉辦“首屆北京國際芭蕾舞暨編舞比賽”,並於2011年7月7至17日舉行決賽。
本屆芭蕾比賽,吸納借鑑了各大國際賽事的規章制度、評審流程和組織形式,形成了自己的參賽規章:世界各地凡是年齡在18至26歲之間的專業演員,都可報名參賽。選手以寄送DVD的形式參加初賽,經過評審後將有75名選手到京,參加三輪決賽,展示規定的古典芭蕾片段和自選的現代舞作品,角逐最後的獎項。同時,決賽全程將對觀眾售票開放,並舉行一系列相關活動。
此次比賽為芭蕾藝術與普通觀眾之間打開了一扇溝通交流的大門,讓更多的觀眾能夠了解到芭蕾藝術不為人知的一面,見證了芭蕾舞者成長中的重要時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