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窯

化身窯

僧人焚化之所,相當於火葬場。

簡介

本煥長老舍利本煥長老舍利

高僧焚化之後,可能會有舍利子!如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虛、章嘉等大師們,他們都留下相當數量的舍利。

古化身窯

在西天目山禪源寺後西北半里許,有一座化身窯,這是目前中國保存較完好的古代僧人焚化之所。許多年來,人們把這裡看作是轉咒往生、生死輪迴的地方,一塊神秘的領地,而且給它塗上了一層濃厚的宗教色彩。如果你對佛教火葬習俗有些了解,就不難知道,其實這只是寺廟裡一個普通的焚屍爐。是中國火葬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

西天目山這座化身窯始建於清代初期,清鹹豐八年(1858)重修時,採用自製牆磚砌成。所以能夠較完好地保存了近一百五十年。在此之前,開山老殿西石雞塘地藏殿有石塊壘成的較簡陋的焚屍爐,作為山僧火化之處,今遺址尚存。1665年,清代高僧玉琳國師來天目山創建禪源寺,移額山下後,僧人猛增,多時達千餘人。即在山下建起了這座專供僧人火化的爐窯。據考證,此窯建成後至民國初期近二百五十年的時間裡,焚化的僧侶已達數萬眾。

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死後,其弟子火化其屍,各取骨灰保存起來,稱之為“舍利”(梵語,意為佛骨),後世僧眾死後,也都火化其屍,將骨灰裝入匣內,藏之塔中(寺廟塔林即為此而設)。在唐以前,火葬也只在邊遠少數民族中流行,後延至中原地區,受佛教的影響,真正意義上的火葬慢慢盛行。應該說火葬的原因最初是受原始信仰和佛教影響的結果。我們今天所見的這座化身窯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

亡人火化,轉咒往生

禪源寺規模宏大,連同周邊三寺四十五廟堂,坐山僧人眾多。千百年來在每年的晨鐘幕鼓中,會有許多僧人死去。轉咒就是一種為死去的亡靈超度的佛事。按佛教慣例,僧人圓寂(即死亡)後要滿七天才能荼毗(即火化),這種慣例一直延續到現在,據說這七天內人體還會有知覺和回陽的希望。如今,在家人死亡後至少也要滿三天才能火化。亡僧火化前,先要舉行一定的儀式,以“轉咒”的方法讓靈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在轉咒前,先將亡僧盤腿裝在寺廟裡特製的木龕內,又將木龕放進堆滿木柴的化身窯。儀式最少由九位僧人組成,為首的僧人叫掌壇師。僧人們帶禪杖、引磬、鐺子、鉸子、木魚、手鼓等法器來到化身窯前,引磬聲起先唱“楊枝淨水”,再念《彌陀經》、《往生咒》、《心經》及變食真言等,三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火化準備就緒,所有僧人在化身窯前跪地合掌。掌壇師舉起禪杖在窯上拍擊三下,意在醒動亡僧。然後為亡僧說法,與之轉咒。佛事已畢,謹遵佛制,進行荼毗(舉禪杖在窯門劃一圈)。噫!從此脫離婆婆苦,接引往生到西方。燒!掌壇師舉火,亡僧的軀殼焚化在熊熊的火焰中。

淨化肉身,用上黃豆粉

昔日西天目山寺廟的香火很旺,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信徒香客前來拜佛或朝覲。除了少數檀施者攜金擔銀來之外,大多香客每次來都以實物作供奉,其中最多的實物是黃豆。當時,餘杭、富陽等地的香客特別多,這些地方又盛產黃豆。所以,天目山寺院每年收到的黃豆無以計數。

亡僧的屍體在化身窯里焚化後,軀殼已不存,但剩下的胃很難燒盡。佛家認為,人的肉體是跟著靈魂走的。如果肉身不能完全淨化,則亡靈難於超度。不象現在用油或電焚燒,在高溫下可以一次焚盡。為此,有些得道高僧為了能讓自己的靈魂乾乾淨淨地超升,圓寂前不吃不喝,待骨瘦皮乾、精耗神滅之時,坐化而去,火化時就乾淨利落了。也有的高僧怕不能淨身而度,生前旨意弟子,在他盤坐偈語辭眾後,由弟子用盂(類似於農村日常儲水或淹菜用的大瓷缸)覆蓋其全身,建全身塔以示“仙逝”,俗稱“活埋”。天目山獅子岩有高峰原妙全身墓塔,也稱為“活埋庵”。

後來,天目山寺院的僧人們想出了一個極好的辦法:把炒熟的黃豆磨成粉,將黃豆粉堆放在剩存的亡僧的胃上,上面再放些竹炭,進行二次焚化。黃豆粉遇濕氣遇高溫膨脹,很快就把剩下的胃吸收焚化了。“豆粉”取義“都焚”,也許正好是一種巧合吧。?

火化結束後,掌壇師吩咐僧人將亡僧的靈骨收撿起來,如果亡僧有一定的地位,其靈骨用袈衣包裹後裝入盂內或匣內,藏於塔中;如果亡僧是一般的僧人,其靈骨用袈衣包裹著直接放入塔林中。天目山僧多塔多,大小上百座,大部分保存完好,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普同塔,據考證,藏了七千多位歷代亡僧火化後的靈骨。

為嚴寺規,活焚沙彌

化身窯是用來火化亡人的,從未聽說過火化活人的事,可天目山的這座化身窯就燒過一回活人。說起來這還是天目山佛教歷史上的一大恥辱。因此,此事在山志記載上也略去了這一筆,只在民間流傳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