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勝利者”(Victor)是英國的中程戰略轟炸機,1947年由漢德利·佩季公司(HANDLEY PAGE)根據英國皇家空軍的要求進行研製,1957年11月生產型交付使用,歷時十年。隨後又研製了攜載空對地飛彈的改型,於1962年交付使用。
“勝利者”於1947年開始設計,1949年簽定原型機契約,共製造兩架。最初項目名稱為H.P.80。第一架原型機於1952年12月24日開始試飛,1954年7月在著陸時失事。第二架原型機於1954年9月11日試飛。兩者均裝4台推力3,600千克的“薩菲爾”100系發動機。“勝利者”各型共生產74架,1964年停產。
型號
“勝利者”有下述型號:
B.1和B.1A 第一種生產型,與原型機的差別在於換裝了推力4,900千克的“薩菲爾”202渦輪噴氣發動機,機身加長約1米。B.1A在設備上有改進,包括在機身內裝了電子對抗雷達。第一架生產型於1956年2月1日試飛,1957年11月正式服役。共生產46架,1958年停產。
BK.1和BK.1A B.1和B.1A停止使用後改裝的空中加油機,但仍具備轟炸能力。1964年原型機改裝完畢,1965年8月開始裝備部隊。1967年用三條加油管設備代替了原來的兩條加油管的老設備。
B.2 第二種生產型。改裝4台推力9,300千克的“康維”201渦輪風扇發動機,翼展加長3.1米,進氣口加大,可攜帶“藍劍”遠程空對地飛彈。B.2除執行空中轟炸任務外,也用於完成低空攻擊任務。第一架於1959年2月20日試飛,1962年2月正式進入服役,組成第一個“勝利者”B.2中隊。此型共生產28架,1964年停產。1968年下半年按計畫逐步退出現役。
B(SR).2 B.2的戰略偵察型。主要任務是高空海上偵察。可裝日夜高空照相設備和空中處理設備。在對少量B.1型進行試驗性改裝,積累了大量經驗後,9架B.2改裝為戰略偵察機編號B(SR).2,機內裝有雷達製圖儀,F.96MK2晝間用偵察攝影機,F.89MK3夜用偵察攝影機,F.49MK4空中測量用攝影機等設備,與藍劍搭配的火控系統同時全部拆除,炸彈艙里掛滿了照相機和功率強大的攝影閃光燈。B.2型本是為掛載藍劍核彈而設計的,外翼後緣裝有碩大的低阻整流罩,稍加改動即可為防禦反制設備,快速啟動系統,翼下副油箱和固定前緣襟翼提供足夠的安裝空間。B(SR).2證明是一個卓越的偵察平台,在退役前共使用了8年,後其中3架改為K.2標準型。
使用狀況
目前,“勝利者”轟炸機已經退出現役,僅有24架“勝利者”K.2在英國皇家空軍中作加油機用。服役中的勝利者B.1/B.1A由B.2型取代。前者於1964年被勒令改裝為加油機,有三條加油管(翼下兩個加油吊艙,機腹一個),初期編號BK.1/BK.1A,後改裝成為專職加油機,編號K.1/K.1A。V系列的另一成員勇士(Valiant)當時正司此職,但效能不佳,終究難逃下崗的命運。1965年1月,B.1改裝為K.1的工作進行的如火如荼,勇士機隊卻由於發現大梁的疲勞斷裂而全部停飛。低空任務使得勇士的機體受力過大導致結構疲勞斷裂,事實證明該機不適合大過載的機動,皇家空軍立即停飛了所有勇士加油機以避免不必要的事故。漢德利佩季一下時來運轉,勝利者加油機的需求大增,6架B.1A緊急改為加油機。由於匆忙,只在機翼外段各掛載了一個加油吊艙,後期的勝利者均在機腹彈艙處又增加了一個。首架改裝完畢的飛機於1965年4月28日試飛,8月交付。皇家空軍第55中隊成為首批接收勝利者BK.1A的部隊。待加油機隊形成規模後,這6架BK.1A又戲劇性的被改回了B.1A。後期型K.1/K.1A陸續裝備第57、214、19中隊。
由於“飛彈萬能論”和英國經濟衰落等原因的衝擊,漢德利佩季公司陷入了困境,因為政府計畫將所有的軍機生產商合併為幾個集團,今後只從這幾個有實力的集團定貨。這意味著不列顛飛機公司(BAC)與霍克希德利公司(Hawker Siddeley)將成為政府首選生產商。漢德利佩季本身的規模不大,也沒有同任何公司合併——勝利者的前景不容樂觀。政府此時安撫性的恢復了勝利者的生產,承諾如果漢德利佩季與其他公司合併,將追加 27 架的定貨。然而,在漢德利佩季與霍克希德利的談判中途,政府又狡猾的將27架的承諾修改為5架,勝利者的生產再也無法繼續。1963年4月,最後一架B.2下線,5月交付英國皇家空軍。
結構特點
“勝利者”採用月牙形機翼和高平尾布局,四台發動機裝於翼根,採用兩側翼根進氣。相對於英軍裝備的“火神”和“勇士”,“勝利者”擁有更大的彈艙和更寬敞的機組座艙。火神與勇士是串列式密封座艙,因而比較狹窄。勝利者的座艙一直延伸至機鼻,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更佳的視野。由於機鼻雷達占據了機鼻下部的非密封隔艙,勝利者的座艙必須高高在上,這樣其他機組成員的工作空間幾乎與飛行員同處一個平面,事實上,飛行員的位置還要更低一些——按照一般的轟炸機布局,如二戰時的 B-17、B-24,領航員、無線電操作員、投彈手是工作在駕駛艙前下方的。
機翼 懸臂式中單翼。展弦比5.55;翼根弦長11.12米,翼尖弦長3.01米。相對厚度:內翼16%,中翼9%,外翼6%;上反角:內翼-4°36′,中翼+36′,外翼-1°;安裝角4°48′;前緣後掠角:內翼52°12′,中翼44°18′,外翼35°12′。全金屬破損安全結構,內翼由三根梁組成兩個抗扭盒,起落架外側由四根梁組成三個抗扭盒。每側機翼只有八塊承力翼肋。蒙皮為波紋夾層壁板,外面板與波紋板夾層點焊連線,內面板用鉚釘連線。翼梁和翼肋的腹板也採用夾層壁板結構,以提高抗彎剛度。外翼後緣的全金屬副翼由電驅動的液壓助力器操縱。內側後緣裝有液壓操縱的富勒式襟翼。外翼前緣固定下垂。B.2型飛機外翼後緣加裝了一個流線形整流罩,以降低高亞音速飛行時的阻力。
機身 全金屬半硬殼式破損安全結構。中部彈艙門用液壓開閉。尾錐兩側是液壓操縱的減速板。
尾翼 全金屬懸臂式結構。採用帶上反角的高平尾,以避開發動機噴流的影響。蒙皮為波紋板夾層壁板,升降舵和水平安定面具有兩塊抗剪腹板和四塊翼肋,垂直安定面則採用三梁抗扭盒形結構,升降舵用電驅動的液壓助力器操縱。垂尾和平尾前緣均用電熱除冰。
起落架 可收放前三點式起落架。八輪小車式主起落架採用油氣減震器,向前收入翼根。並列雙輪前起落架可操縱轉向,向後收入機身。主輪尺寸27×9.5,前輪尺寸30×9.0。採用盤式剎車裝置和防滑裝置。機尾裝有防撞機輪和著陸減速傘。
座艙 氣密座艙內有5個乘員席,正、副駕駛員席採用馬丁·貝克3L和3LS彈射座椅。後排為領航員、雷達操縱員和電子設備操縱員的轉椅。與勇士和火神一樣,勝利者只有飛行員配備了彈射座椅。最初的設計包含了整體式彈射艙可保證所有機組人員的安全,但巨額的研製費用讓空軍的頭頭腦腦們望而卻步,1950 年終止了該型彈射艙的研製。於是只有飛行員配置了彈射座椅,其他機組人員遇到緊急情況時只有自求多福了。首架 HP.80(WB771)和第二架 WB775 很快便在使用中發現問題,特別是重心偏移十分嚴重。後續生產的飛機加長了前機身以改善這一情況。這一改變無意中提高了成員的逃生幾率。原先的設計中,成員的逃生出口非常靠近引擎進氣道,跳傘時十分危險,而改變後就安全多了——之後亦有幾次成功逃逸的記錄)。
系統 增壓系統使氣密座艙壓差保持在0.63千克/厘米2。液壓系統用於起落架、炸彈艙門、前後緣襟翼、減速板收放,前輪轉向和機輪剎車的操縱。電源為4台200伏400赫三相交流發電機,通過變流機提供28伏直流電,通過變壓器提供115伏1,600赫單相交流電。應急電源是衝壓渦輪帶動的一台200伏400赫三相交流發電機和兩個28伏蓄電池。
動力裝置 B.2型裝四台“康維”201渦輪風扇發動機,單台推力9,300千克。燃油貯於機翼和機身的軟油箱內,機內載油量30~32噸。機上有空中加油裝置。作加油機用時,彈艙內裝兩個油箱。
機載設備 機頭裝有雷達,尾錐內裝有電子對抗設備。
武器 可攜帶一枚“藍劍”空對地飛彈,還可載炸彈及核彈。載彈量4,500千克。勝利者B.2用來執行低空轟炸任務,塗裝由早期的防核暴閃光的白色改為綠灰相間的迷彩,並開始攜帶“藍劍”核飛彈。那時,美國的天弩(skybolt)空地飛彈剛剛浮出水面,英國政府急切的將之列入V力量的武器庫,取消了若干已在生產線上的勝利者。(一架勝利者可攜帶4枚天弩,翼下每側2枚;如果換成藍劍,則只能在機腹掛載1枚,所以採用天弩,可以在保證現有打擊力量的同時將機隊規模縮減至原來的1/4。)
實戰表現
勝利者加油機有兩次大顯身手的機會:一次是 1982 年,阿根廷侵占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即馬爾維納斯群島)。攻擊命令一架火神前往該島轟炸其港口斯坦利(Stanley)的機場。問題是火神的作戰半徑不足——即使是從最近的阿森松(Ascension Island 南大西洋島嶼)也不行,於是空中加油成為必要。另一次是海灣戰爭。由於航程太長,計畫需要至少 11 架勝利者支援一架火神。勝利者不僅得為火神加油,還得為其他的勝利者加油,這種空中接力必須保證一架勝利者在指定導航點與火神會合,並在火神攻擊前作最後一次加油。火神攻擊完畢又由 5 架勝利者提供支援,保證其回航的油料。第一次任務中,這種接力加油顯示了勝利者機組的勇敢,當他們給火神輸油時,自己可用的燃料就變少,且攻擊開始前他們不允許打破無線電靜默去召喚另一架加油機為自己加油,結果是他們沒有足夠的油料返回基地。幸運的是,火神及時勝利歸來,無線電通訊限制取消,緊盯著油表的飛行員終於可以鬆一口氣,因為一架加油機正緊急起飛,在回航途中迎接他們。戰後有人贊曰:“While the Vulcan missions were long, so were the Victor missions of course.” (某日,一架火神 XH675 執行覆蓋南大西洋大部的偵察任務,航時 14 小時 45 分,航程近 7,000 英里,不用說,勝利者還是幕後英雄。)由於戰事吃緊,大量勝利者被調往戰區,國內加油機日漸短缺,部分火神也改為 K.2 加油機。馬島之戰(持續至 1985 年)極高的出勤率(約是和平時期的 30 倍)耗盡了大部分勝利者的機體壽命,到 1986 年大量勝利者不得不退役,第 57 中隊解散,仍使用勝利者的只剩下 55 中隊。
在“勝利者”基礎上提出的HP.111運輸機,但並未裝備使用
性能參數
外形尺寸
翼展(B.1)33.5米
(B.2)36.6米
機長(B.1)35米
機高(B.1)8.6米
(B.2)9.18米
機翼面積(B.1)223.5米2
(B.2)241.3米2
主輪距9.88米
前主輪距 7.47米
重量及載荷
最大起飛重量 85噸
正常起飛重量 63.5噸
載油量30~32噸
載彈量4.5噸
性能數據
最大速度(高度14,000米)1,014千米/小時
最大巡航速度 95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B.2) 18,300米
航程 8,000千米
活動半徑 3,200~3,99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