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角塘村[廣東省茂名市金塘鎮勒角塘村]

勒角塘村[廣東省茂名市金塘鎮勒角塘村]
勒角塘村[廣東省茂名市金塘鎮勒角塘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廣東省茂名市金塘鎮勒角塘村,是茂南區金塘鎮五聯村委會下轄的自然村。 勒角塘,不少電子地圖將該村名字錯誤地標註成立角塘。 勒角塘村,位於金塘鎮東北部,與金塘鎮政府直線距離約6公里。 該村,族屬文林陳氏竹庵公之子東崖公後裔。 如今,該村人口約有400多人,村民收入大部分以外出工作為主 年例日期是二月十五。

地名之辨

勒角塘村[廣東省茂名市金塘鎮勒角塘村] 勒角塘村[廣東省茂名市金塘鎮勒角塘村]

勒角塘,在不少電子地圖上都標註成立角塘。勒與立,在金塘口音中相近,誤將勒字當作立字。

1997年版《茂名市志》,第一編建置區劃中的第二章行政區劃,有張表格:1988年茂名市茂南區八鎮、村委會、自然村名表   ,記載了正確的村名:勒角塘。根據2016年茂名市政府的《汕(頭)湛(江)高速公路雲浮至湛江段及支線工程(茂南段)建設用地徵收土地方案公告》,該村的合作社名稱也是寫成勒角塘合作社   。

正確的寫法是勒角塘村。

如果翻看族譜,還可以看到,該村地名,更古老的叫法是:簕角塘。簕角是當地一種植物的名字。

地屬沿革

滿清中期至同治時期,勒角塘村屬高州府茂名縣延五都;滿清鹹豐年間,勒角塘村屬高州府茂名縣文田分局金塘鄉;光緒年間至滿清末年,屬茂名縣茂南局金塘團   ;

民國元年(1912年),撤高州府,勒角塘村屬高州綏靖處(後改名高雷道、南路綏靖專員公署等)茂名縣文田鄉;

1936年,廣東省第七區茂名縣文田鄉與金塘鄉並存,勒角塘村屬金塘鄉;

1941年,屬廣東省第七區茂名縣二區文田鄉(鄉公所在金塘墟);

新中國成立初期,茂名縣先後屬南路專區、高雷專區、粵西行署、湛江專區,勒角塘村屬茂名縣二區文田鄉;

1950年5月,屬茂名縣三區(區府設在公館墟)文田鄉;

1953年茂名縣農村劃為21區261鄉,勒角塘村屬茂名縣十區(金塘墟);

1957年12月,茂名縣改設34鄉1鎮,勒角塘村屬茂名縣金塘鄉;

1958年國務院批准成立茂名工礦區市,1959年茂名市(縣級)成立   ,茂名市與高州縣並立,期間,勒角塘村屬茂名市金塘人民公社;

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茂名市由省直管,轄信宜、高州、電白、化州四縣,金塘人民公社改為金塘區,勒角塘村屬茂名市金塘區;

1985年茂名市茂南區成立,勒角塘村屬茂名市茂南區金塘區;

1987年金塘區改為金塘鎮   ,勒角塘村屬茂名市茂南區金塘鎮。

地理位置

衛星地理圖 衛星地理圖

勒角塘村,位於金塘鎮東北部,與金塘鎮政府直線距離約6公里,經緯度位置:位於北緯N21°47′53.39″,東經E110°51′28.60″。

該村分成兩部分,上勒角塘   和下勒角塘。

東臨省道S280(高水公路)和夾丫塘水庫,南臨油桁屋村和石陂村,西臨田頭屋村和五聯國小,西北臨沙州坡村,北部邊界與高州市金山街道板橋村邊界接壤。

該村路口往北是Y181鄉道,鄉道連線沙洲坡村後,往東北方向1.5公里與省道S280(高水公路)相連。沿著Y181鄉道1.8公里和高水公路往南1.5公里,到達汕湛高速公路高州南收費站出入口。

氣候特徵

勒角塘村地處亞熱帶,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短夏長,陽光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時數1900小時),熱量豐富,年均氣溫23℃,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1600毫米)。

有洪澇(汛期5—9月,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81%)、有寒露風、颱風、乾旱等氣象。  

歷史源流

祖先足跡

文林村陳氏之源碑記 文林村陳氏之源碑記

祖先源自河南潁川郡,由於人口發展、被貶謫官遷居,或者為了躲避戰亂和災荒等各種原因,遷徙各地。唐朝時,吾族有先祖進士自汴梁(今河南開封)到南雄講學授業,於是定居於廣東南雄府保昌縣沙水村珠璣巷。

1942年版族譜序文記載,始祖陳子聖公,生三子,長子太樂、次子太邱、三子太尉。次子太邱生惠臣(陳迪),惠臣始遷東莞南柵村。

(三世祖陳文川公版本族譜序文)宋朝度宗登基繼位後,宰相賈似道權勢日增,鹹淳九年(1273年),珠璣巷發生癸酉歲亂,民眾被迫離開四處逃生。鹹淳十年(1274年),始祖陳迪公(公,乃尊稱,不是名字)攜家眷喬遷至廣州府東莞縣南柵村,開基傳嗣數代,子孫亦農亦工、為士為商。

也有另一說法,迪公非避戰亂,是在廣州遊宦(當官)之後,搬遷至東莞南柵村。

本立族裔分支回遷東莞萬家灶 本立族裔分支回遷東莞萬家灶

興祥分支遷居於東莞龍眼村,本族分支居於南柵村。南柵陳氏一脈子嗣偏少,族親增長緩慢,直到九世人口才變多。南柵瀕海田地湫隘,非子孫長久繁衍之地,陳帥養(即陳翠庵,1462-1527)和陳帥保(即陳竹庵,1471-1549)遂與族人商量搬遷。

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陳帥養、陳帥保兄弟二人變賣所有家產田地和出售舊有祀田佛子凹,帶子攜侄離開東莞,然後前往高州府茂名縣,考察田疇寬廣之地,對比里麻、白土、桂山等地後,選擇風水寶地文林居住;於嘉靖元年(1522年)立籍在茂名縣。自此,陳氏族人在文林村這一片熱土上開荒墾殖、開枝散葉。

另,陳琳公(翠庵公的堂兄弟)跟隨族人搬遷到文林村之後,有一名後裔名陳本立,遷回東莞萬家灶。

文林陳氏

因宗族的發祥地為茂名市金塘鎮文林村,故稱“文林陳氏”,其後裔分布於茂名市、湛江市等四十多個自然村落。

從文林村遷出的族裔子孫,遷至地有如下地點:

金塘鎮文林村   、金塘光松林村、金塘大路尾村、金塘背底坡村、金塘板坡村、金塘克泥塘村、金塘崩塘村、金塘洪山村、金塘鎮陳屋村、金塘勒角塘村、金塘雙獅嶺村、金塘山溪湴村(山溪村)、金塘鎮垌尾村、金塘石氹村、金塘大山竄(龍?窿?)村、

公館鎮油甘窩村、公館佛子嶺村、公館十萬七村、公館大山嶺新村、公館河之口張屋村、公館黑泥塘村、公館大塘坡村、公館石車村、公館橫山村、公館垌心村、公館垌心墎村、公館鎮油甘窩書房嶺村、

山閣鎮竹山村、山閣鎮雞山村(現名佳山村)、新坡鎮狐狸埇村(現名橋東村)、鰲頭鎮車仔村、鰲頭鎮西溝村、

高州市石鼓鎮低村、石鼓密山村、石鼓塘表村、石鼓屋昌村、石鼓大坣村、石鼓門前坡村、石鼓低坡村、石鼓林保嶺村、鎮江鎮低山村、鎮江鎮柑村(甘村?)、

電白區馬踏鎮鳳門黨村、化州銀山村、化州市市區飛馬街、遂溪縣遂城鎮後坑村、遂溪縣嶺北鎮調樓村、吳川市梅菉圩(街)、吳川市梅菉頭、吳川市黃坡鎮、吳川市梅菉鎮下菜園村、

湛江市雷州國營收穫農場、陽江市陽春縣八甲圩、

海南省海口市居仁坊、

廣西博白沙河鎮莪子林村、廣西博白沙河鎮陳屋村、廣西博白沙河鎮大肚田村、廣西博白沙河鎮坡禾地村、廣西防城港市牛長藤村、廣西靈山(具體地點不詳)、

傳說三世祖時有一支遠遷至韶關。

還有遷徙到香港、台灣、美國等地。

勒角塘建村

陳氏族人在文林定居後,子孫後裔開始興旺起來,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人口增多,陸陸續續地有族人外遷。

據族譜顯示, 竹庵公之子 東崖公後裔。

陳氏族人在此開闢荒野、平拓村場、發展生產、承傳文明,勒角塘村由此建立。

堂號堂聯

堂號: 潁川堂

東莞南柵村時期世系圖 東莞南柵村時期世系圖

堂聯:潁川世澤,文范家風。

祠堂土廟

祠堂,勒角塘村並沒有看到祠堂的蹤跡和遺址,不知是被毀後沒重建還是根本就從沒建造過。

土廟,村民稱為公廟,該村屬於勒角塘社境,土地神就是勒角塘境主。

人口語言

除了嫁進該村的女姓村民外,全村姓氏單一,皆姓陳,村民全部是漢族。戶籍人口在400左右。母語為粵語。

經濟狀況

農田灌溉用水受到工業廢水廢渣污染 農田灌溉用水受到工業廢水廢渣污染

原本,勒角塘村位於北回歸線以南,農作物可一年三熟   。村民以種植農業為主。

主要以耕種水稻為主,輔以栽種經濟作物,有甘蔗、香蕉、花生、小麥、玉米、圓椒、玉豆、木薯等等。

本世紀初農田開始變壞,收成很差 本世紀初農田開始變壞,收成很差

然而,由於地下有高嶺土等礦產資源,沿著S280省道(高水公路)一帶,自本世紀初開始有不少合法與非法的高嶺土採礦企業在附近開採   ,將工業廢水廢渣排入附近的河流,造成金塘鎮的智深塘、五聯、白土等行政村的不少農田被污染,農田已無法繼續栽種農作物,農田被迫丟荒。  

農田已被丟荒 農田已被丟荒

在改革開放到本世紀初期,村中只是一部分村民外出工作,到了如今,農田已經難以栽種作物,絕大部分村民都需要外出工作以保證養家活口。

習俗與慶典

年例

年例是盛行於粵西地區(茂名、湛江為主)一個獨特的傳統節日,所謂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國的眾多傳統節日中,春節可算是最為熱鬧的,然而在粵西嶺南一帶,有一個比春節還要重要的節日,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習俗——年例。當地人都會說年例大過年,就是說年例比年晚更隆重。

2012年,茂名年例正式上榜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遷徙到粵西,陳氏族人也隨鄉入俗,有了自己的年例,文林村定正月二十為年例,而勒角塘村定二月十五為年例,確定年例的時間側不清楚起於何年,但已經約定成俗。

分籺

籺

籺,每當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做籺過年   ,一般是糯米籺。

拜山祭祖

油甘窩村宗親參與拜山,拜祭開基祖 油甘窩村宗親參與拜山,拜祭開基祖

文林村大眾山掃墓拜祭開基祖日期:每年春分之前的星期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