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之辨
在地圖上和各種新聞報導,常常可以看到油 柑窩和油 甘窩,一字之差,同一個地點,出現了兩種寫法。那到底是油柑窩村還是油甘窩村呢?
實際上,公安部門(村民的身份證上顯示)、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行政機構代碼)、和鎮政府工作報告 ,如今都是 統一 使用油 甘窩村這一名字。
作為正式官方場合,無論是行政村還是自然村,都統一使用油甘窩村,而油 柑窩作為地名已 被棄用,成為地理歷史名詞。這種情況開始於何時,暫時無相應的資料參考。
不過,油甘窩村村路口的門樓牌坊,仍然保留使用油 柑窩村,該門樓牌坊於2018年3月中旬已被拆除。
地名來由
油柑窩村,茂名市區西北5.1公里,露天礦山南面。屬公館鎮。這坡地上原種有油柑樹,初名油柑坡, 後諧音改為油柑窩村 。1958年國家開採油頁岩,該村遷往礦山之南,距原址0.5公里 。 原址,早已被挖成坑,如今還變成了湖。
相傳,在滿清時期,村莊裡的牧童們在山坡上放牛,由於當時缺少糧食,在饑寒交迫之際,在坡地里或刨或偷,弄來一些番薯、花生之類的食物,在坡地里壘砌起用於煨番薯和煨花生(是煨不是燴)的泥塊窯(當地方言稱之為鷯,也作燎,第一聲調),也稱壓窯。
有幾次把壘窯的小石塊燒出火來了!”油柑坡“的石頭能夠點燃,這個訊息很快就在村莊裡傳開了。當大人們把那些挖出來的硬邦邦、淺褐色的石塊細細察看,用火去點燃,果然真如孩子們所說的那樣,能夠像煤礦那樣慢慢燃燒,還冒出煤油氣味的青煙。
從那以後,每當村民們找不到柴草生火的時候,就到坡上挖一些這種石頭回來做生火、煮飯之用。油柑坡也因此在當地出了名。在民眾的口口相傳之下,有”油水“的”窩“用作村名遠遠要比那滿地油柑子的”坡“作為村名更為形象,於是”油柑窩村“這個村名就逐漸約定俗成。
根據紀錄片《廣東地名故事·茂名篇》。1905年,有幾個日本人知道油柑窩村平頭嶺一帶埋藏著油母頁岩,為此就來到這一帶勘察調查。此後,陸陸續續有人知道此地埋藏很多油頁岩,為此解放前就有人在油柑窩一帶投資開發煤礦。1958年,新中國政府正式開發油柑窩村的油母頁岩,並將該村往南遷0.5公里。
由於原油柑窩村地下獨特的地質構造,在地質學上產生了一個專有名詞:油柑窩組。
暫不清楚,何時開始 油甘窩代替了油 柑窩作為地名使用。
地屬沿革
於滿清年間建村時,名油柑坡村,屬高州府茂名縣公館鄉;
民國30年(1941年),村名已改成油柑窩村,屬茂名縣三區衛安鄉;
1950年屬茂名縣3區,1953年屬茂名縣9區;
1958年國務院批准成立茂名工礦區市,1959年茂名市(縣級)成立 ,屬茂名市公館人民公社;
1983年公館公社改區,屬茂名市公館區;
1985年茂名市茂南區成立,公館劃歸茂南區管轄,屬茂名市茂南區公館區;
1987年公館改鎮,屬茂名市茂南區公館鎮。
地理近鄰
油甘窩村 ,經緯度位置:位於北緯N21°42′14.05″,東經E110°52′11.87″。
位於公館鎮的東北面,,與公館鎮政府直線距離約4.2公里。
該村東北臨茂名市採礦路89號和83號大院,東臨書房嶺村和白銀鏡村,東南臨採礦路101號和123號大院,南臨華德嶺村和茂名市露天煤礦磚廠,西臨禾塘嶺村和姓柏村以及油甘窩國小,北臨茂名露天礦生態公園。
該村擁有農田300多畝 。
由於社會城市的發展和露天礦生態公園的建設 ,油甘窩村正在變成茂名市市區城鄉結合部之地。
氣候特徵
油甘窩村地處亞熱帶,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短夏長,陽光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時數1900小時),熱量豐富,年均氣溫23℃,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1600毫米)。
有洪澇(汛期5—9月,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81%)、有寒露風、颱風、乾旱等氣象。
人口語言
全村有人口1500人左右,分成6個村民小組。
除了嫁入該村的女性外,全村姓氏單一,皆姓陳,村民全部是漢族,廣府民系,母語為粵語。
歷史源流
祖先足跡
祖先源自河南潁川郡,由於人口發展、被貶謫官遷居,或者為了躲避戰亂和災荒等各種原因,遷徙各地。唐朝時,吾族有先祖進士自汴梁(今河南開封)到南雄講學授業,於是定居於廣東南雄府保昌縣沙水村珠璣巷。
1942年版族譜序文記載,始祖陳子聖公,生三子,長子太樂、次子太邱、三子太尉,其各有後人。次子太邱生惠臣(陳迪),惠臣始遷東莞南柵村。
(三世祖陳文川公版本族譜序文)宋朝度宗登基繼位後,宰相賈似道權勢日增,鹹淳九年(1273年),珠璣巷發生癸酉歲亂,民眾被迫離開四處逃生。鹹淳十年(1274年),始祖陳迪公攜家眷喬遷至廣州府東莞縣南柵村,開基傳嗣數代,子孫亦農亦工、為士為商。
也有另一說法,迪公非避戰亂,是在廣州遊宦(當官)之後,搬遷至東莞南柵村。1863年版、1902年版、1942年版族譜序文均有記載,卻沒有說明是何年遷至東莞。
興祥分支遷居於東莞龍眼村,本族分支居於南柵村。南柵陳氏一脈子嗣偏少,族親增長緩慢,直到九世人口才變多。南柵瀕海田地湫隘,非子孫長久繁衍之地,陳帥養(即陳翠庵,1462-1527)和陳帥保(即陳竹庵,1471-1549)遂與族人商量搬遷。
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陳帥養、陳帥保兄弟二人變賣所有家產田地和出售舊有祀田佛子凹,帶子攜侄離開東莞,然後前往高州府茂名縣,考察田疇寬廣之地,對比里麻、白土、桂山等地後,選擇風水寶地文林居住;於嘉靖元年(1522年)立籍在茂名縣。自此,陳氏族人在文林村這一片熱土上開荒墾殖、開枝散葉。
另,陳琳公(翠庵公的堂兄弟)跟隨族人搬遷到文林村之後,有一名後裔名陳本立,遷回東莞萬家灶。
文林陳氏
因宗族的發祥地為茂名市金塘鎮文林村,故稱“文林陳氏”,其後裔分布於茂名市、湛江市等四十多個自然村落,甚至有族人遠遷陽江市、韶關市,乃至遷至廣西、海南、香港、台灣、美國。文林陳氏在粵西大地的繁衍生息五百多年,族人的遷徙遍布五湖四海,但彼此間依然保持著聯絡。文林陳氏族譜由翠庵公長子陳士忠(東野)公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始創,經歷數次重修。
從文林村遷出的族裔子孫,遷至地有如下地點:
金塘鎮文林村 、金塘光松林村、金塘大路尾村、金塘背底坡村、金塘板坡村、金塘克泥塘村、金塘崩塘村、金塘洪山村、金塘鎮陳屋村、金塘勒角塘村、金塘雙獅嶺村、金塘山溪湴村(山溪村)、金塘鎮垌尾村、金塘石氹村、金塘大山竄(龍?窿?)村、
公館鎮油甘窩村、公館佛子嶺村、公館十萬七村、公館大山嶺新村、公館河之口張屋村、公館黑泥塘村、公館大塘坡村、公館石車村、公館橫山村、公館垌心村、公館垌心墎村、公館鎮油甘窩書房嶺村、
山閣鎮竹山村、山閣鎮雞山村(現名佳山村)、新坡鎮狐狸埇村(現名橋東村)、鰲頭鎮車仔村、鰲頭鎮西溝村、
高州市石鼓鎮低村、石鼓密山村、石鼓塘表村、石鼓屋昌村、石鼓大坣村、石鼓門前坡村、石鼓低坡村、石鼓林保嶺村、鎮江鎮低山村、鎮江鎮柑村(甘村?)、
電白區馬踏鎮鳳門黨村、化州南盛銀山村、化州市市區飛馬街、遂溪縣遂城鎮後坑村、遂溪縣嶺北鎮調樓村、吳川市梅菉圩(街)、吳川市梅菉頭、吳川市黃坡鎮、吳川市梅菉鎮下菜園村、
湛江市雷州國營收穫農場、陽江市陽春縣八甲圩、
海南省海口市居仁坊、
廣西博白沙河鎮莪子林村、廣西博白沙河鎮陳屋村、廣西博白沙河鎮大肚田村、廣西博白沙河鎮坡禾地村、廣西防城港市牛長藤村、廣西靈山(具體地點不詳)、
傳說三世祖時有一支遠遷至韶關。
還有遷徙到香港、台灣、美國等地。
油甘窩建村
陳氏族人在文林定居後,子孫後裔開始興旺起來,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人口增多,陸陸續續地有族人外遷。文林村很多後裔外遷都是為了找到更多的可耕之田,然而油甘窩村的建立,則是與一口祖墳有關。
如今油甘窩村村民都是陳帥保(號 竹庵)之子陳士聰(號 東崖)公長子陳磯(號 前川)的後裔。族譜記載四世祖陳達道(號 喜素)被稱為千牛巨富,是姚屋村(陳姓)、光松林村、大路尾村(二隊)的共祖。
五世祖從金塘鎮文林村大廳下遷居至姚屋村(原址位於牙象村南側約1公里處,早已被挖成坑,如今變成湖),從四世祖那裡分到不少牛,喜歡將牛趕到 油柑坡附近放養。傳說,五世祖死後,六世祖 士炳公將其安葬到油柑坡附近的山嶺,其墓地風水格局羨煞旁人,六世祖怕別人破壞父墳,從姚屋村遷至油柑坡附近守墳。豈知這一守,就守了一輩子,再也沒有搬回姚屋村。子孫後裔都在油柑坡,繁衍出幾千人,分布於數條村莊。
1958年,新中國政府正式開發油柑窩村的油母頁岩,該村遷往礦山之南,距原址0.5公里。
油甘窩村附近的公館鎮油甘窩書房嶺村、公館垌心村、公館垌心墎村、新坡鎮狐狸埇村(現名橋東村)、金塘鎮垌尾村,都是由油甘窩村族人遷居所創建。
這些村大部份都是分布於茂名露天礦生態公園 附近一帶。
堂號堂聯
堂號: 潁川堂
堂聯:潁川世澤,文范家風。
祠堂社廟
祠堂,油甘窩村並沒有看到祠堂的蹤跡和遺址,不知是被毀後沒重建還是根本就沒建過。
社廟,油甘窩村,有一座金碧輝煌的社廟,候王廟。裡面供奉有,白臉羅大人為文神,紅臉羅大王為武神;文昌帝、關武帝;以及文林村的三世祖三公白。
為紀念文林村三世祖陳琚(號溢川),文林村村民伐樟木雕神像,一顆樟樹一分為三,留在文林村的神像稱為一公伯,供奉在金塘鎮譚屋村的神像稱為二公伯,油甘窩村所供奉的神像稱為三公伯。
公伯不是指神像,公伯的含義是代表陳三閣老的化身,代表著引香火供奉的順序。
油甘窩村的社境為葵洞境,土地公是葵洞境主。
文化教育
該村的西側,建有公館鎮油甘窩國小和幼稚園。
村民沿著一堵圍牆,畫了300米長的文化長廊。
公共事業
該村由於靠近露天礦,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就已經通電,1994年通電話,2002年通有線電視,2010年通網路。
2013年,茂名市茂南區開始建設村村通自來水工程 ,2014年,油甘窩村裝上了自來水。
村外已建成高標農田機耕路,村中道路已經全部實現水泥道路硬底化,村中道路都已裝上路燈。
村中建有油甘窩文化廣場 。
交通出行
茂名露天礦生態公園環湖公路的修建 給該村的出行帶來離極大的方便。
距離該村南側1公里的露天礦南排土場公路在2018年即將投入建設,歷史上曾經出行難的油甘窩村將又多一條路出行。
經濟發展
養殖業
油甘窩村是公館鎮羅非魚的重要養殖基地。以前道路不通,羅非魚出產時要通過小車拉出去置換到村外的收購大車上,產量多時,要來回幾經置換,人力、物力成本俱增。產量相對少時,也因此會影響收購價。2017年道路修通,大車能直接進來收購,羅非魚的收購價格也相對穩定,養殖戶也增收了。
鄉村旅遊業
以前,由於人多地少,平均每戶村民只有一畝多地,還缺水灌溉,只能種些花生、番薯等農作物,收入微薄,營生困難 。曾經,離鄉背井,外出打工、經商,成為大多數村民的選擇甚至是惟一選擇。
如今得益於露天礦生態公園的改造,農家樂旅遊業也成為該村的收入來源。
藉助毗鄰好心湖的地理優勢,全力推動建設鄉村旅遊項目,已經建成的就有油甘窩農莊、果繽紛生態採摘園等。特別是在2017年,油甘窩村引入的首期投資3000多萬元的500畝集旅遊、餐飲、農業、科普、健身休閒於一體的“世外桃源”項目也已啟動建設。
藉助毗鄰好心湖的地理優勢,農業對接旅遊業,全力推動鄉村旅遊業的發展,油甘窩村建成農業觀光基地 。
風景名勝
油甘窩花海
藉助毗鄰好心湖的地理優勢,村民在露天礦生態公園環湖路旁,栽種了500畝的油菜花基地。花開時節,滿目皆是金黃,蝴蝶成群飛舞,與露天礦生態公園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 。
習俗慶典
年例
年例是盛行於粵西地區(茂名、湛江為主)一個獨特的傳統節日。所謂年例,是以游神擺宗台(有的地方叫擺醮)為核心並伴隨各種民俗文化表演節目和宴請親朋好友而開展的群體性祭祀活動,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2012年,茂名年例正式上榜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油甘窩建村後,也確立了本村的年例,起於何年則不清楚,年例日期定為二月十五,已約定成俗。慶典活動十分隆重,鑼鼓喧天、擺宗台、舞獅、游神遊船供神佛。
過年做籺
籺 ,粵西地區過年時的應節食品。
每當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做籺過年,一般是糯米籺。
拜山祭祖
文林村大眾山掃墓拜祭開基祖日期:每年春分之前的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