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村[廣東省茂名市金塘鎮文林村]

文林村[廣東省茂名市金塘鎮文林村]

廣東省茂名市金塘鎮文林村 ,是茂南區金塘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鄉/大隊/管理區/村委會),位於金塘圩東北兩公里處,627縣道貫穿文林地西南向連線金塘圩鎮,東北向連線高水公路以及汕湛高速公路。

全村有3500多人,分成18個村民小組。村內有地名:大村、大廳下、塘霖、禾塘嶺、田頭公、茂東坡、荔枝園、大學塘、山塘背、馬嶺忽等。

文林村,田園秀麗果樹成林,南國風光景色怡人;村外山坡鬱鬱蔥蔥,村里樓房鱗次櫛比,村邊水庫碧波如鏡,萬畝良田沃野無垠;潁川血脈承傳悠久,陳氏一族攜手並肩,明朝正德東莞遷來,開枝散葉代代相傳。

村民勤勞勇敢銳意進取,世代拼搏奮鬥砥礪前行,腰不萬貫然也衣食無憂,創立慈善公益友愛互助。

風雨無阻五百載,璀璨生輝新文林。該村依靠自身條件發展經濟改善生活,大力改造村容村貌,努力促進鄉風文明,一幅“民富、村美、風氣正、村民樂”的新農村畫卷正在文林大地上徐徐展開。

地名由來

1888年《茂名縣誌》所記載的文林村 1888年《茂名縣誌》所記載的文林村

關於文林村地名的由來,不同的書籍有著不一樣的記載。

1994年版《茂名市地名志》裡面提到,文林,又名門樓,因駐地文風盛行、林木蒼鬱,故名。

1992年版《廣東省志 · 地名志》也同樣是如此介紹,文林,又名門樓。明代東莞移民建村。文林由門樓諧音而來。

1888年版《茂名縣誌》,對文林村陳氏祠堂介紹時寫到:陳氏宗祠在文林村祀始祖明處士陳志安。

文林陳氏族譜記載著,正德十四年(1519年)陳氏族人由東莞遷來,卜地文林而居。

1890年版《高州府志》所記載的文林村 1890年版《高州府志》所記載的文林村

可見文林村之名早已存在。

文林村是門樓村諧音的說法,來源於哪裡?

據村民口頭相傳,有這樣一個傳說故事。

明朝時,文林陳氏始祖從東莞縣南柵村初遷高州府茂名縣,對比里麻、白土、桂山等地之後,選地文林(當時名字還不叫文林,風水學上稱之為蟹地,後世村民稱該地為文林大村)。那時荔枝園一帶已有幾戶人家居住,其中有:鄧姓、張姓、鄒姓等,陳氏族人第一落腳點就在荔枝園,借人家門前的一處空地休息,並在門前空地留宿過夜。

之後,陳氏始祖按所選之地,在大塘邊附近平整場地修建房屋。為紀念初到之時“在他人門前留宿”,故將村子起名:門留。

1997年《茂名市志》大事記對文樓村的記載 1997年《茂名市志》大事記對文樓村的記載

而之前那幾戶人家在後來,將地賣與陳氏族人之後,先後搬離了荔枝園,到別的地方謀生,與文林陳氏族人再也沒聯繫。

由於門樓與門留的方言同音,而外人不知詳情,誤將門樓作門留流傳出去。

陳氏族人在門留這土地定居之後,人丁增多,讀書的風氣也濃厚起來,發覺門留或者門樓這個名字不夠文雅,於是用諧音將村名改作文樓,在將文樓之名記入族譜。

可惜外面的人叫習慣了,陳氏村民也沒有人刻意地向附近民眾糾正叫法,門樓村的名字一直流傳於鄉村之間,直到當下的21世紀,還有不少金塘墟鄰近墟鎮和村莊的老人,依然稱該村為門樓村。

航拍文林村建築群落,自西向東望 航拍文林村建築群落,自西向東望

2018年,根據找到博白分支族人所收藏的族譜顯示,到了滿清同治年間,族譜上所記載的村名還是文樓村。該族譜乃民國年間手抄本,所抄錄的內容為同治時期的族譜內容。

後來,不知何種原因,在同治或者光緒年間,祖上的書生們再一次用諧音將村名改成文林村。

村名文林,1888年版的《茂名縣誌》上有記錄,1890年版的《高州府志》也是這樣記錄,這是被官方認可和記載的村名,直至到新中國,政府認可登記的村名都是文林村。

文林村村巷隨拍 文林村村巷隨拍

又因文樓村的名字曾經存在過一段時間,有不少人甚至書籍記載著文樓村的名字,如1997年版的《茂名市志》和2006年的《高州縣誌》,在大事記裡面,就記載著:茂名縣金塘文樓村200多戶設爐鑄銅幣,流通廣西、湖南、貴州等省,民眾稱此錢為“醜錢”。說明在民國年間,還有不少人稱該村為文樓村。

不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於1991年重修族譜之後,隨著文林村村民開始有意識地改口,對外自稱文林村,慢慢地,附近民眾就逐漸地把叫法改了過來。

故,文林地名的變化,經歷了:門留—→門樓—→文樓—→文林,這一系列的諧音變化過程。

地屬沿革

文林村部分建築群(對面部分是坡心村) 文林村部分建築群(對面部分是坡心村)

1519年(明朝正德十四年)建村時,以及滿清初年至同治時期,屬於高州府茂名縣延五都;

滿清鹹豐年間,文林村屬高州府茂名縣文田分局金塘鄉;光緒年間至滿清末年,屬茂名縣茂南局金塘團;

民國元年(1912年),撤高州府,文林村屬高州綏靖處(後改名高雷道、南路綏靖專員公署等)茂名縣文田鄉;

1936年,廣東省第七區茂名縣文田鄉與金塘鄉並存,文林村屬金塘鄉;

文林大村村巷隨拍 文林大村村巷隨拍

1941年,屬廣東省第七區茂名縣二區文田鄉(鄉公所在金塘墟);

新中國成立初期,茂名縣先後屬南路專區、高雷專區、粵西行署、湛江專區,屬茂名縣二區文田鄉;

1950年5月,屬茂名縣三區(區府設在公館墟)文田鄉;

1953年茂名縣農村劃為21區261鄉,文林村屬茂名縣十區(金塘墟);

1957年12月,茂名縣改設34鄉1鎮,文林村屬茂名縣金塘鄉;

1958年國務院批准成立茂名工礦區市,1959年茂名市(縣級)成立,茂名市與高州縣並立,期間,文林村屬茂名市金塘人民公社;

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茂名市由省直管,轄信宜、高州、電白、化州四縣,金塘人民公社改為金塘區,文林村屬茂名市金塘區;

1985年茂名市茂南區成立,文林村屬茂名市茂南區金塘區。

1987年金塘區改為金塘鎮,文林村屬茂名市茂南區金塘鎮。

地理近鄰

627縣道往金塘圩方向(2018年正月十九) 627縣道往金塘圩方向(2018年正月十九)

文林村,經緯度位置:位於北緯N21°45′42.76″,東經E110°51′18.11″。

東有山塘背水庫(也稱文林水庫),東北臨智深塘村、大塘尾村,東南臨洪山村,南臨是坡心村,西南臨大路尾村和板坡村,西臨林屋村、黎屋村、陳屋村,西北臨南塘村,北臨柏嶺村。

627縣道貫穿整條文林村,交通便利,該縣道西南向連線金塘圩鎮(2公里),東北向連線高水公路以及汕湛高速公路高州南出入口收費站(4公里)。

627縣道自圩鎮進入文林村村口處,有一個約為45度的大斜坡,騎腳踏車很難騎上去,一般人都是推車上坡。

在該斜坡的南側,有個牌坊:百歲牌坊。

氣候特徵

衛星地理圖 衛星地理圖

文林村地處亞熱帶,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短夏長,陽光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時數1900小時,熱量豐富,年均氣溫23℃,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1600毫米。

有洪澇(汛期5—9月,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81%)、有寒露風、颱風、乾旱等氣象。

自然資源

航拍文林水庫 航拍文林水庫

土地

按文林村委會所提供的信息,文林行政村的總面積為11.5平方公里,村委會認為這個數據是包含有各處山頭面積(11.5平方公里的說法有待商榷,整個金塘鎮的面積113平方公里,文林村面積占了十分一?金塘鎮有22條行政村!);

村委會還提供了農田和果林面積的信息,農田面積1570畝(而《茂名市地名志》所提到的數據是2000多畝),果園面積800畝。

另,從地圖上大約測量,得出數據:村場面積約1255畝,山塘背水庫面積345畝,谷塘水庫29畝。

文林村的山林地,地上載種有果林,主要種植荔枝和龍眼;地表覆蓋的是砂土和高嶺土。

水庫

文林村[廣東省茂名市金塘鎮文林村] 文林村[廣東省茂名市金塘鎮文林村]

文林村的水庫有山塘背水庫和谷塘水庫。另外,還有兩張池塘。

文林村東部有座水庫,山塘背水庫,金塘鎮農村的居民一般都稱之為文林水庫,是文林村全部農田,以及附近村莊林屋村、大路尾村、板坡村部分農田的農業用水來源;水域面積達23.01公頃(約345畝),庫容200萬立方米。水庫里養殖的主要魚種有羅非魚、大頭魚等。

在文林村和柏嶺村之間,還一座水庫,谷塘水庫,水域被人為分割成四部分,四部分的總水域面積約為19360平方米(29畝)。

村中塘霖南側、三帝廟的北側,有張池塘,水域面積約4800平方米(7.2畝)。

村中還有張大池塘,村民稱之為大塘邊(方言塘邊就是池塘的意思),是塊風水寶塘,在文林村沒有修公路之前,如果下雨,文林村的地面水大部分都會匯集歸流到大塘邊,水域面積約5433平方米(8.15畝)。

人口語言

文林村最早的宗族發祥地---大塘邊 文林村最早的宗族發祥地---大塘邊

村內下轄:文林大村、大廳下、塘霖、禾塘嶺、田頭公、茂東坡、荔枝園、大學塘、山塘背、馬嶺忽、水口嶺等,這些都是村內的地名。

因村民都源於同一祖先,發祥於文林村,出於對血緣、人文歷史的認同與自豪,在村民觀念中大家都是文林村人士,每當外地人問起村名或外出與人交談時,村民習慣性地說是文林村。只有在村內交流時才會詳說地名。

全村有人口3500人左右,分成18個村民小組。

文林大村里仍在使用的水井 文林大村里仍在使用的水井

除了嫁進該村的女姓村民外,全村姓氏單一,皆姓陳,村民全部是漢族,廣府民系,母語為粵語。

歷史源流

祖先足跡

陳氏之源 陳氏之源

祖先源自河南潁川郡,由於人口發展、升官發財、被貶謫官遷居,或者為了躲避戰燹兵亂和災荒等各種原因,遷徙各地。唐朝時,吾族有先祖進士自汴梁(今河南開封)到南雄講學授業,於是定居於廣東南雄府保昌縣沙水村珠璣巷。

1942年版族譜(該版本族譜序文根據找到的東莞舊譜,將迪公的世系往前溯源兩世)序文記載,吾祖陳子聖公,生三子,長子太樂、次子太邱、三子太尉,其各有後人。次子太邱生惠臣(陳迪),惠臣始遷東莞南柵村。

(三世祖陳文川公版本族譜序文)宋朝度宗登基繼位後,宰相賈似道權勢日增,鹹淳九年(1273年),珠璣巷發生癸酉歲亂,民眾被迫離開四處逃生。鹹淳十年(1274年)正月,始祖陳迪公(公,乃尊稱,不是名字)攜家眷喬遷至廣州府東莞縣南柵村,開基傳嗣數代,子孫亦農亦工、為士為商。

也有另一說法,迪公非避戰亂,是在廣州遊宦(當官)之後,搬遷至東莞南柵村。1863年版、1902年版、1942年版族譜序文均有記載,卻沒有說明是何年遷至東莞。

本立分支回遷東莞南柵萬家灶 本立分支回遷東莞南柵萬家灶

興祥分支遷居於東莞龍眼村,本族分支居於南柵村。南柵陳氏一脈子嗣偏少,族親增長緩慢,直到九世人口才變多。南柵瀕海田地湫隘,非子孫長久繁衍之地,陳帥養(即陳翠庵,1462-1527)和陳帥保(即陳竹庵,1471-1549)遂與族人商量搬遷。

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陳帥養、陳帥保兄弟二人變賣所有家產田地和出售舊有祀田佛子凹,帶子攜侄離開東莞,然後前往高州府茂名縣,考察田疇寬廣之地,對比里麻、白土、桂山等地後,選擇風水寶地文林居住;於嘉靖元年(1522年)立籍在茂名縣延五都(延五都是明清時的行政區劃地名)。自此,陳氏族人在文林村這一片熱土上開荒墾殖、開枝散葉。

另,陳琳公(翠庵公的堂兄弟)跟隨族人搬遷到文林村之後,有一名後裔名陳本立,遷回東莞萬家灶。

文林陳氏

文林村[廣東省茂名市金塘鎮文林村] 文林村[廣東省茂名市金塘鎮文林村]

因宗族的發祥地為茂名市金塘鎮文林村,故稱“文林陳氏”,其後裔分布於茂名市、湛江市等四十多個自然村落,甚至有族人遠遷陽江市、韶關市,乃至遷至廣西、海南、香港、台灣、美國。文林陳氏在粵西大地的繁衍生息五百多年,族人的遷徙遍布五湖四海,但彼此間依然保持著聯絡。文林陳氏族譜由翠庵公長子陳士忠(東野)公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始創,經歷數次重修。

從文林村遷出的族裔子孫,遷至地有如下地點:

金塘鎮文林村、金塘光松林村、金塘大路尾村、金塘背底坡村、金塘板坡村、金塘克泥塘村、金塘崩塘村、金塘洪山村、金塘鎮陳屋村、金塘勒角塘村(立角塘)、金塘山溪湴村(山溪村)、金塘鎮垌尾村、金塘石氹村、金塘新龍村(大山龍)、

公館鎮油甘窩村、公館佛子嶺村、公館河之口張屋村、公館黑泥塘村、公館大塘坡村、公館石車村、公館橫山村、公館垌心村、公館垌心墩村、公館油甘窩書房嶺村、公館林底村、公館坡積嶺村、

山閣鎮竹山村(上竹山和下竹山)、山閣鎮雞山村(現名佳山村)、新坡鎮狐狸埇村(現名橋東村)、鰲頭鎮車仔村、鰲頭鎮西溝村、

高州市石鼓鎮低村、石鼓密山村、石鼓塘表村、石鼓屋昌村、石鼓大坣村、石鼓門前坡村、石鼓低坡村、石鼓林保嶺村、鎮江鎮低山村、鎮江鎮柑村(鎮江鎮陳屋村)、

電白區馬踏鎮鳳門黨村、化州南盛銀山村、化州市市區飛馬街、遂溪縣遂城鎮後坑村、遂溪縣嶺北鎮調樓村、吳川市梅菉圩(街)、吳川市梅菉頭、吳川市黃坡鎮、吳川市梅菉鎮下菜園村、

湛江市雷州國營收穫農場、陽江市陽春縣八甲圩、

海南省海口市居仁坊、

廣西博白沙河鎮莪子林村、廣西博白沙河鎮陳屋村、廣西博白沙河鎮大肚田村、廣西博白沙河鎮坡禾地村、廣西防城港市牛長藤村、廣西靈山(具體地點不詳)、廣西橫縣(具體地點不詳)、

傳說三世祖時有一支遠遷至韶關。其它年代有遷居佛山、湖南長沙的後裔。

還有遷徙到香港、台灣、美國等地。

西埇陳氏

與文林陳氏是同宗異支的西埇陳氏 與文林陳氏是同宗異支的西埇陳氏

據宗親考證,羊角鎮來龍村委會牛屎堆村,西埇陳氏,從東莞龍眼園村遷來,乃東莞南柵村時代的四世祖志安公之子陳曾子公後裔(興祥分支),與文林陳氏是同宗異支。

堂號堂聯

堂號: 潁川堂

東莞南柵村時代世系圖 東莞南柵村時代世系圖

堂聯:潁川世澤,文范家風。

祠堂社廟

祠堂

位於田頭公的文林陳氏宗祠 位於田頭公的文林陳氏宗祠

文林村最早的祠堂,不在田頭公。按村中長者根據留傳下來的故事介紹,文林村的祠堂,在歷史上,如下地方建有祠堂。

大廳下祠堂

明朝時,該村始祖先落腳荔枝園,曾在荔枝園居住了一段時間,在蟹地修建好房屋之後,陳氏族人移居於蟹地,就是如今的文林大村。

始祖立居大村開基後,為了建祠敬祖、緬懷祖恩、不忘祖德、傳承後人,就在大村擇一處吉地修建一座簡單的祠堂,祠堂建造年份不詳,為青磚加泥磚的磚木結構,名曰“廳下”。

文林大村的大廳下祠堂 文林大村的大廳下祠堂

廳下,就是敬奉祖宗的地方,對於家庭來說是屋廳,對於宗族來說是祠堂。因該祠堂對陳氏族人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後人稱為:大廳下,慢慢地大廳下也演變成地名。科舉時代,大廳下祠堂附近,曾修建有私塾,是文林村以及附近村莊小孩識字習文的地方。

因日曬雨淋、年久失修,大廳下祠堂殘破不堪乃至倒塌。在籌集得善款後,該祠堂在舊址上重建,為磚瓦結構,於2016年農曆十二月廿六進祖入祠。

祖棚

大廳下祠堂修建之後數年,族人又擇得一處吉地來建廟,名為:文武廟。由於族中人丁興旺,大廳下那裡地方狹窄,無法擴大。於是,族人從大廳下那裡引線出到文武廟的旁邊(即是文武廟的左旁)的空地上,建立一間小屋,接老祖的香火出那裡安放,自此就成了文林宗祠,村民們稱為祖棚。

該祖棚於2004年三帝廟重建時已被拆除。

田頭公祠堂

陳壬康公畫像 陳壬康公畫像

田頭公祠堂,即是文林陳氏宗祠,位於金塘墟東北2公里的X627縣道南側文林村委會田頭公村內,座東北向西南。是如今文林村最大的祠堂,也是族譜上有明確記載的祠堂。文林陳氏宗祠碑記上寫著始建於乾隆六年,是僅指位於田頭公的這間祠堂修建年代,並非文林村陳氏祠堂的最早年代。

明末清初,有族人移居田頭公,居住數代。傳說田頭公一帶煞氣重、非命硬命好之人不宜居住,風水學上認為,需要修建一座祠堂或者廟宇或者寶塔來鎮住煞氣。因此,村民於滿清乾隆六年(1741年)修建了一座祠堂,為一座二 祠堂,名為:文林陳氏宗祠。

文林陳氏宗祠,在文革破四舊時被毀,改革開放後有所修復,後於2004年農曆六月十八日開工重建,2004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六日竣工,修成 三進祠堂。2005年農曆正月十九日進祖入祠。祠堂重修資金主要是陳偉德先生捐資和村民集資,整座祠堂共耗資一百六十八萬元。

祠堂裡面所祭祀的祖先,陳壬康公是東莞南柵八世祖。(陳翠庵公、陳竹庵公是東莞南柵的九世,文林村的一世)

1888年版《茂名縣誌》裡面所提到的 陳志安公是文林村陳氏在東莞南柵時代的四世祖,在重新修建的祠堂裡面,沒有看到有志安公的牌位或者畫像。

祠堂內的祭祀設施並沒有完善,裡面只有一張桌子一幅壬康公的畫像。神龕、歷代祖先牌位的供奉,相承相傳世系圖表等設施並沒有看到。

三帝廟

航拍三帝廟(座東向西),東側三帝廟,西側大戲台 航拍三帝廟(座東向西),東側三帝廟,西側大戲台

三帝廟,位於文林村禾塘嶺西北側,座東向西,於2004年由村民集資在原址的基礎上重修。

大廳下祠堂修建完畢後,相隔數年,村民擇得一處吉地修建廟宇(所擇之地是否禾塘嶺西北側有待考證),供奉的是文武二帝,當時名為文武廟。後來村中族人從事鑄銅手工藝、戲班、舞獅等從藝行業,便又供奉了百藝之祖的華光大帝,從此文武廟就更名為三帝廟。

三帝廟碑記記載著該廟始建於乾隆年間,這個說法是否錯誤,有待考究。文林陳氏在1519年至乾隆(1736-1796年)年間這兩百多年間沒有神廟?又或者說三帝廟碑記是僅以這個地址的廟宇修建時間為起點?

在破四舊的時候,三帝廟遭到嚴重的破壞。後經村民的熱心捐款和大力的支持下,1981年重修,建成一座二進磚木結構的廟宇。飽受風吹日曬雨淋之後,於2004年,善者陳偉德捐款數十萬,以及社民、社會的愛心人士的捐贈下,三帝廟重建,改為三進結構,建築面積達500多平方米。

三帝廟 三帝廟

三帝廟是一座以民間道教為主的寺廟,三帝廟中供奉有六個神祗,除了“三帝”(文帝即文昌帝君、武帝即關聖帝君、華光大帝)之外,還有觀世音、鐵拐李、以及該村的三世祖“陳三閣老”。

三世祖陳溢川曾於萬曆年間在地方任軍職郎,明朝天啟七年(1627)正月二十三日,地方反政兵亂,他以 88 歲的高齡率眾參戰, 因體力不支, 戰死在文林村頭的馬嶺忽上。陳溢川與其兄陳前川一起開創銅工藝惠及村民和後人,且英雄勇武,護一方百姓平安,並以身報國戰死沙場,成為文林村的守護神,是為文林陳氏的精神圖騰。後人紀念他稱之閣老。每逢農曆十二月十六日“閣老誕”,家家戶戶都會來此祭祀。

三帝廟裡陳三閣老,還有個傳說。為了紀念陳三閣老,村民伐樟木雕神像,樟木一分為三,雕刻出三尊神像,留在文林村供奉的神像被稱為一公伯,請到金塘鎮譚屋村供奉的神像被稱為二公伯,請到公館鎮油甘窩村供奉的神像被稱為三公伯。

三帝廟--大戲台邊上的鳳凰樹 三帝廟--大戲台邊上的鳳凰樹

實際上,公伯不是指神像,公伯的含義是代表陳三閣老的化身,代表著引香火供奉的順序。

大戲台

三帝廟內的大戲台,還是村民“做福”習俗的主要地點,每到相關的做福日子,就會有村中做福頭的村民來三帝廟這裡分豬肉。

文林村大戲台,如今位於三帝廟內,面向三帝廟,座西朝東。

原址位於現村委會辦公地點旁,在627縣道旁邊北側,座北朝南。以前每年年例以及華光誕之時,會有粵劇表演,或者請歌舞團來表演。

在三帝廟重建之時,戲台重新規劃,改建到三帝廟,與三帝廟連為一體,原址廢棄改作他用。

公廟

文林村土廟(圖中的神像少了飄竹境主夫婦) 文林村土廟(圖中的神像少了飄竹境主夫婦)

在三帝廟旁有一座土廟,村民稱為公廟,也是村中賀丁燈(點燈)的燈棚所在地,座東向西,位於三帝廟旁,兩者之間相隔了一條村道,該公廟於2009年在原址基礎上由村民集資重建。

因文林村村場較大,實際上該村有五間公廟,分布在村的五個地點,所以文林村的土地神,有五境土主,其中 新安進福 境主供奉在三帝廟的旁邊,是境主之首; 山塘仔境主供奉放在荔枝園; 秋林境主供奉放在塘霖; 田頭公境主供奉在田頭公; 飄竹境主供奉在山塘背水庫的閘口旁邊。每處土主都是土地公與土地婆同時存在。

文林村2018年游花燈 文林村2018年游花燈

新安進福境主廟同時也是文林燈棚。為慶賀上一年村里新生的新丁社民,每年的正月十二村民舉行擺宗台接神儀式,將其餘四境主接到新安進福境主廟(燈棚),共慶新丁,同賞花燈。正月十二接神,正月十三出花燈游村巷,五土主喜慶共處;年例之時,土主與三帝廟眾神一起游神,到年例結束之後,才又送神歸廟。

按村里流傳下來的習俗,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村民會到公廟和三帝廟裡拜祭;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人外出工作,村民中只有少部分村民會在這些時節去燒香拜神祈福,他們把這個當作一種傳統習俗在承傳。

故事傳說

祖墳傳說

晨曦中的文林村稻田 晨曦中的文林村稻田

關於祖墳的傳說,先要說說陳東野公。

族譜序文上的《處事東野公傳》(事是錯別字,正確的是士, 處士是指沒有做過官的讀書人)和石車村東野祠堂碑記上均有東野公事跡記載。

東野公,名士忠,字汝信,號東野,乃翠庵祖之長子。自幼聰穎、博覽群籍,曾外出廣西、江西等地拜師學藝,幾經艱辛,習得地理風水學學問。在遷居高州府茂名縣之後,名揚茂名、化州、電白等地,是為當時有名的風水學大師。

話說,東野公隨父、叔等族人遷居茂名縣,卜得吉地”蟹地“居住而起名門留。

安定之後,出於職業習慣,考慮尋找開基祖墓地,以庇蔭兒孫之福祥發跡。壬康祖之墓早已葬在東莞,而文林開基祖有二人,故而先後尋得兩處風水寶地。

第一個墓址,在文林村龍祖分龍之處,其龍脈綿延數里,高低錯落起伏,有迎有送,帶倉帶庫,神口開揚,局貌堂堂,案真朝伏,其形如一條在飛天的蜈蚣。墓地邊有一張白水塘,故地名白水塘。其墓的穴眼在蜈蚣口中之牙上,故名:“白宿葬牙”[白宿(百足)為粵語發音,其為蜈蚣之意],整個堂局有如九條白宿聚會,因此也有”九宿翰林“之稱(能蔭生翰林之地)。此口墳主要是發跡於文人學仕,出朝中之師,當官之人。但在發跡人丁方面就較為薄弱,文林山林蔥鬱,地大物博,族群若然不大,難以守護文林土地的完整。

第二個墓址,在白水塘東南方向六七里之處黎古路(竹山嶺),東野又尋得一處龍脈吉地,東野公所點墓址正位於龍脈穴眼之處,神口開揚,蝦須蟹眼具備,其形狀似一把用來耕種翻地的犁頭,故而得名:“犁頭墳”。此乃發跡人丁的最佳墓穴,此墓雖靚,但官場氣象微弱。後人也有犁頭墳出窮丁之說。

東野公雖尋得吉地,但兩口墓址發跡大有不同,難以定奪誰人葬於哪一口墳地,遂召來眾兄弟商議。後達成一致意見:父叔二人,先仙逝者葬“白宿葬牙”,後仙逝者葬“犁頭墳”

九宿翰林變谷爆龍

因聽信其他風水師的說法:有交椅不坐,坐交椅手?後輩子孫把翠庵祖之墳起棺移葬,從白宿牙移入白宿喉,白宿無法呼吸,憋氣谷爆了龍身(谷爆,廣東話,加大氣壓或水壓到爆裂之意),在來龍處谷爆斷裂,子孫得知後,馬上開倉擔谷去填,斷裂之處太深,無法填滿,子孫後悔莫及,那時已成定局,無力回天,後終得名:谷爆龍。谷爆龍之叫法遠傳四方,無人不知。

傳說因遷墳破壞了龍氣,翠庵祖的子孫不斷出現突發的事情,無法繼續在文林居住,大部分遷出文林地界。

也從那時候開始直至科舉時代結束,附近鄉村有童謠傳唱: 門樓陳,門樓陳,為何你朝中沒有人?

榕樹傳說

神話傳說

文林村三四百年古榕樹被破壞前的樣子 文林村三四百年古榕樹被破壞前的樣子

文林村有棵古榕樹,位於文林村土地廟旁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並伴有一個歷史悠長的神話傳說。

文林村的榕樹傳說有兩個版本。

傳說(一)

村民流傳著一個傳說,“三腳馬,大廳下”。在三四百年前,茂名大地有叛軍作亂滋擾百姓,朝廷派兵鎮壓,與叛軍發生了激烈的鏖戰。朝廷軍隊與叛軍大戰三天三夜後,敗下陣來。朝廷軍隊的將領帶著殘餘的部隊往文林村的方向撤退,在撤退至大橋頭(文林大垌裡面的一個地名)時,被叛軍中的術士變出一條大河擋住了去路。

2018年年初一時的古榕樹 2018年年初一時的古榕樹

已達八十八歲高齡的三世祖公陳溢川率領附近的民眾前往營救,在趕至大橋頭之時,只見三世祖公口中念念有詞,用戰刀割下頭上的一束長發,緊接著從身後抽出一支箭,將頭髮纏繞箭上三圈後搭箭拉弓往河中射去,眨眼間河面上生出一座大橋。就在朝廷眾將士渡橋之時,叛軍突施箭雨,三世祖公陳溢川帶領民眾前去救護,並在朝廷將士身後與追趕而至的叛軍發生激戰。

那場戰爭的最後,叛軍敗退,飲恨文林大橋頭。可惜,三世祖公終因體力不支壯烈犧牲。

而在這場慘烈的戰鬥中,三世祖公的坐騎白馬也被叛軍砍斷了一條腿。剩下三條腿的白馬,吐著白沫馱著主人返回到文林村大廳下(地名)之後倒下。村民感概白馬的忠義,將白馬埋葬。然而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埋葬白馬之地,不久就長出了一棵榕樹,榕樹三條樹幹,根相連、莖相近,酷似白馬的三條腿。

這棵古榕樹自那以後,成為文林村一景,白馬、榕樹與三世祖公的神話傳說被村民世世代代傳頌。榕樹呈三條主幹生長象徵著陳三閣老和三腳戰馬的化身,在村民中眼中,三腳馬古榕樹就是先輩們頑強拼搏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傳說(二)

2018年義工與古榕樹合影 2018年義工與古榕樹合影

據歷史傳說,在明朝天啟七年(1627),時任地方安保統領的文林陳氏三世祖陳溢川為平定地方山賊流寇作亂,率領士兵及民眾在高州城附近一帶與賊寇鏖戰。當時的戰鬥異常激烈,持續了數日夜的戰火蔓延至高州城三十里外,彼時已達八十八歲高齡的陳溢川終因體力不支,陣亡於戰場的馬背上。通曉人性的老馬馱著主人的遺體回到家鄉文林村大廳下後也跪地而亡,這時文林陳氏族人竟發現,原來老馬的一條腿早已被打斷。後來,陳氏族人將老馬葬於村邊的田地旁,不久後,老馬的墓地上長出了一株榕樹。

這個神話傳說有著真實的歷史背景,根據茂名地方志記載,陳溢川曾於明朝萬曆年間在地方任軍職郎,天啟七年(1627)正月二十三日,地方反政兵亂,他以 88 歲的高齡率眾參戰, 因體力不支, 戰死在文林村村頭的馬嶺忽上。

古榕樹齡

文林村古榕樹壽終於2018年4月15日 文林村古榕樹壽終於2018年4月15日

按照這些傳說,此榕樹乃明朝天啟七年(1627),文林陳氏族人所載種,截至2018年古榕樹已達三百九十一年。

2018年4月15日,文林古榕樹在微風細雨中翻倒在地,古榕樹的壽命也在這一天終止。

牛屎嶺故事

村中水泥路上的牛 村中水泥路上的牛

這是一個比較有趣的故事,乃是村民口頭相傳。

竹庵公曾孫陳達道(號喜素),族譜記載乃是千牛巨富。傳說達道其人乃是當時牛販中的響噹噹人物,無論病牛、崴腳牛,什麼牛,到了達道祖手上,都變好牛。

曾與人打賭買光附近三個圩市的牛,而牛就全部趕回文林的一座嶺圈養,那座嶺因牛多,屙了太多牛屎,故而得名:牛屎嶺。

行政機構

村巷道路 村巷道路

行政村設有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有黨員5名。黨支部和村委屬金塘鎮黨委和金塘鎮人民政府管轄。

村委會辦公地點位於文林村禾塘嶺,627縣道北側。

截至2017年年底,文林村村委黨支部書記:陳威,村委會主任:陳亞和。

根據河長責任制,2017年10月,金塘大排河文林段河長,由村委會主任陳亞和兼任。

教育事業

陳偉德國小 陳偉德國小

文林村內有一所國小,茂南區金塘鎮陳偉德國小。該國小是陳偉德先生在2008年捐資五百多萬元,2009年在原文林國小的基礎上改建而成,同年改名陳偉德國小。

文林村,祖祖輩輩崇文尚武,歷代村民勤讀苦攻,人才輩出。

在科舉時代,文林村出了不少功名之士,村中族人出了不少的秀才、舉人,然,族譜無進士記載。

文林村公益會給優秀學子發放獎學金 文林村公益會給優秀學子發放獎學金

恢復高考後,村中莘莘學子,有不少人考上了省重點中學和國內名牌大學。

公共事業

文林敬老院 文林敬老院

文林村1975年通電,1995年通電話,2005年通有線電視,2010年通網路。

2013年,茂名市茂南區開始建設村村通自來水工程,2013年,文林村裝上了自來水。

村中道路已經有70%已經實現水泥道路硬底化,村中道路已有部分裝上路燈。

村委會旁,設有郵政服務點、公交站點,在縣道邊上建有占地面積8000多平方米文化活動室,還建有獨立的籃球運動場。

文林村2017年敬老活動 文林村2017年敬老活動

村中建有設施齊全規劃時尚的文林敬老院,位於村場外的東北部、627縣道邊上,該敬老院2005年外出鄉親陳偉德捐資六十萬元興建,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於2006年竣工並投入使用。

經濟狀況

文林村村民春耕乾農活 文林村村民春耕乾農活

村莊依山傍水,山上果樹成林,水庫下有良田萬畝;村人民風淳樸、勤勞善作。種植農業和外出打工、經商,是該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田,主要以耕種水稻為主,輔以栽種經濟作物,有甘蔗、香蕉、花生、小麥、玉米、圓椒、玉豆、木薯、番薯、芋頭等等。

山,主要種植荔枝、龍眼、黃皮等,村里還種植樹鳳梨(鳳梨蜜)、芒果等。

文林垌平原就是以文林村命名的小型平原,位於北回歸線以南,農作物可一年三熟。

文林垌平原 文林垌平原

每年秋收過後,開展冬種甜玉米,以文林垌平原為基地,金塘鎮文林村創建了全省連片種植面積最大、管理水平最好、經濟效益最佳的國家級萬畝甜玉米創高產示範基地。

慈善公益

慈善公益會成立 慈善公益會成立

村民於2014年1月18日在該村三帝廟內的大戲台成立了慈善公益會,該公益會致力於為村民服務,受到廣泛的肯定和好評。

公益會成立以來,豐富村中的娛樂文化生活;

舉辦村春節聯歡晚會、邀請其他公益團隊來村中表演、帶動村中的大媽廣場舞、進行村中籃球比賽等;

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關愛村中五保老人、重陽節敬老等;

年例期義工 年例期義工

募捐設立獎學金制度,對勤奮好學的優秀學子進行實質的獎勵;

加強宗親之間的交流與往來,宗親春節聯歡晚會、宗親敬老活動、宗親植樹活動等;

改善村容村貌,村中衛生大掃除、村巷路燈建設、年例交通秩序維持等。

還有為村中祈福的誦經、閣老公墓地維權、組織改革掃眾山事宜等等……

自2014年開始,每年舉辦該村的慈善公益春節晚會。

敬老活動 敬老活動

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與密山村、塘表村等宗親一起舉行重陽敬老活動,慰問和探訪各自村中的老人。

傳統工藝

銅工藝品 銅工藝品

除了農業和外出打工、經商以外,手工鑄造金屬品和醒獅表演,也是該村村民的收入來源。

在《茂名市地名志》中,有這樣一句話描述文林村:文林以鑄銅工藝著稱,其所生產的十二生肖銅工藝品和銅製首飾盒配件,遠銷世界各地。

在明朝隆慶三年(1569年)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幾百年間,文林村一直都是以手工鑄造金屬日常用具為主的工藝村,是南方最早的工藝村之一。文林村當時所鑄造的銅鎖、銅像、銅錢、銻勺、桿枰、農作用具等等金屬工具、工藝產品暢銷中國南方大地和港台、東南亞,成為了一個久負盛名的鑄造之鄉。

文林醒獅隊 文林醒獅隊

後來,隨著工業化浪潮的到來,大量製造業轉移到了珠三角以及鑄造金屬用具的機械工廠化,文林村的家庭作坊式工業慢慢淡出市場。隨著社會技術的發展,村中有人以村中承傳已久的金屬手工業工藝為基礎,引進設備,建立了新式的金屬工藝品加工廠。

醒獅武術

醒獅表演

醒獅隊村民稱之為獅班 醒獅隊村民稱之為獅班

醒獅,也稱為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

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由彩布條製作而成。每頭獅子有兩個或三個人合作表演。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文林醒獅隊武術表演 文林醒獅隊武術表演

文林村創立時,附近的環境非常不安穩,除了有各種野獸(傳說有華南虎出現過)出沒,還時不時有小偷大盜光臨村中,為了保護村民安全,自二世東野公開始,文林村村民在農閒之餘,開始強化鍛鍊身體和學習武藝,文林村醒獅隊,也就是自那時成立,幾百年來一直延續不斷,成為文林村極具特色的村中文化。

文林村醒獅隊,除了在本村年例期表演外,還受邀請參與其他村或者企業的傳統節日、慶祝典禮等重大喜慶活動,在金塘鎮和茂南區,甚至整個茂名地區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武術競技

文林獅班 表演前合照 文林獅班 表演前合照

文林村一直有練武強身的傳統,村民不但將之作為一種健身運動,更是參與武術競技比賽中。

2017年11月18日-19日,茂名市舉行第十三屆市運會競技體育組傳統武術比賽,文林村醒獅隊有成員參賽,獲得傳統拳項目二等獎。

公交出行

文林村開通公交線路 文林村開通公交線路

隨著茂名市城鄉建設的加速進行,2012年4月份,茂名市公交總公司在文林村開公交線,方便村民出行。2018年1月止,文林村現有兩條公交線。文林村公交站設在文林村村委旁邊。

茂名210路公車B線

沿途設立41個站,全程21公里

運行時間:茂名火車站6:22-18:00 金塘公交站7:28-18:06 文林村7:00-18:00

票價信息:上車1.5元,分兩段收費,全程3元。

文林村村中籃球場 文林村村中籃球場

全程線路如下:茂名火車站-文光路-新福二路-人民廣場-國際大酒店-市公交公司(華僑城)-老乾中心-市府大院-市中心廣場-光華中路北-光華北路-石油化工學院東-羊角路口-粵西明珠-鐘鼓橋-新坡國土所-蓮塘-黃塘國小-新圩-新圩溫泉路口-關車路口-黃塘路口-黃塘村-銀華白泥廠-急灘(漢車候車亭)-急灘村-黎山東-黎山雙邊塘-黎山村-陂洞-牙象水庫-牙象舊村-牙象村委-牙象新村-木頭塘-木頭塘泥粉廠-長椪候車亭-長椪村-木村路口-譚屋磚廠-譚屋候車亭-譚屋西-椰子樹村-羊咩埇-河山頭-金塘鎮一小-豬乸橋-( B線)書房仔路口-金塘市場-金塘公交站-金塘鎮政府-鎮中心國小-市七中-文林村委會。

茂名212路公車路線

文林村景隨拍 文林村景隨拍

沿途設立23個站,全程14公里

運行時間:坡塘路口7:30-17:40 文林村委會8:20-16:50

票價信息:上車2元

坡塘路口-南埜磚廠-南埜路西-姚村村委-姚村新塘北-黃嶺村-錫塘嶺-南站-錫塘村委-務水山-橋頭嶺路口-簕角園-埡塘村-高魁村-宋村加油站-黃坭塘-金塘市場-金塘公交站-金塘鎮政府-鎮中心國小-市七中-洪山北-文林村委會

習俗慶典

年例

2018年年例,眾神出遊 2018年年例,眾神出遊

年例是盛行於粵西地區(茂名、湛江為主)一個獨特的傳統節日,所謂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國的眾多傳統節日中,春節可算是最為熱鬧的,然而在粵西嶺南一帶,有一個比春節還重要的節日,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習俗——年例。年例大過年,是指年例的隆重。2012年,茂名年例正式上榜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遷徙到粵西,陳氏族人也隨鄉入俗,有了自己的年例,文林村定正月二十為年例,確定年例的時間側不清楚起於何年,但已經約定成俗。每年的正月二十為該村的大年例,九月廿八為小年例(華光誕)。

2018年年例(正月十九開始游神擺宗台) 2018年年例(正月十九開始游神擺宗台)

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九,文林村都會進行游神,在傳統裡面,游神是人們在喜慶節日裡諸如元宵,或諸神聖誕的這一天,到神廟裡將神像抬出來遊街,認為只有讓神出來遊街,與民同樂,神才會保佑四方百姓。年例只有一天,但是文林村的游神卻有三天,因村民戶數較多,年例來臨時的前一天就開始游神,年例過後的一天才全部遊行完畢。游神的過程中,村民會擺宗台來進行祭拜,祈求這一年風調雨順!

年例項目有游神、擺宗台、舞獅,而放鞭炮、放雲銃(雲炮)是必不可少的;在以往還有做大戲,請粵劇團來表演,露天放電影等;據說曾經有請過歌舞團來表演,有多熱鬧就搞多熱鬧,圖個開心、喜慶、吉利!

華光誕

游神擺宗台(2018年) 游神擺宗台(2018年)

在文林村,每年的農曆九月二十八都會舉辦“華光誕”來祭祀華光,這是村里最隆重的一個節日,和做年例差不多,熱鬧非凡,也被稱為小年例。

2018年正月二十年例 2018年正月二十年例

華光又稱靈官馬元帥、三眼靈光、華光天王、馬天君等,系道教護法四聖之一。相傳他姓馬名靈耀,因生有三隻眼,故民間又稱“馬王爺三隻眼”。《五顯靈宮大帝華光天王傳》中描述馬靈宮善於要火,身上藏有金磚火丹,隨時用火降伏魔怪,所以後來民間又把他視作“火神”,常在八、九月間舉行“華光酷”,祈求免除火災,長年康順。無論是煉銅、冶鐵還是燒陶,都需要火,而華光的神通正是用火降魔;並且華光在嶺南民間的化身是表演藝人(比如粵劇藝人),所有嶺南表演藝人均拜華光為祖師爺,在華光誕之日拜華光帝。

文林村自三世祖開始以銅工藝聞名,並且有醒獅表演文化,所以三帝廟中供奉百藝之祖“火神”華光。

過年做籺

煎堆籺 煎堆籺
過年做籺 過年做籺

籺,茂名地區過年時的應節食品。

每當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做籺過年,一般是糯米籺。如果有哪家哪戶在來年正月十三要點燈,那么,在正月初三過後,十三之前,點燈的那戶人家,還要再做 糯米籺或者 煎堆籺(有的地方稱油鼓籺)

拜山祭祖

2018年3月17日拜山——祭拜文林陳氏翠庵祖 2018年3月17日拜山——祭拜文林陳氏翠庵祖

文林村大眾山掃墓祭拜開基祖日期:每年春分之前的星期六。

一般情況下,會在春分前的兩個星期之內,由文林村大眾山掃墓理事會發出公告,通知宗親前來拜山祭祖。按照傳統,集合時間為早上九點,集合地點在文林村陳氏祠堂,十點在各開基始祖墓地開祭。拜大眾山需要一天時間,原則上每個參與拜山的宗親須自帶乾糧和水。得益於文林村族人生活改善,2018年拜大眾山,文林村出資統一組織宗親食一餐豬雜粥。

長房翠庵祖後裔、二房竹庵祖後裔在當日會祭拜各自的始祖及始祖夫人之墓;然後分流去祭拜二世祖、三世祖的墳墓。

按族譜記載,開基祖翠庵公、竹庵公兩兄弟的夫人皆是梁孺人(孺人,是對婦人的尊稱,族譜上寫成儒人),都姓梁,非常巧合。

2018年3月17日拜山——祭拜文林陳氏竹庵祖 2018年3月17日拜山——祭拜文林陳氏竹庵祖

無論是長房還是二房,都有統一的祭拜禮規流程。按照老祖傳下的老流程,有通、有引、有行祭成員、有獅子班、有鑼鼓班。

至於行祭人員的服飾,這些年採用的是民國時期的服裝長衫圓帽,據說在以前行祭人員是沒有統一服飾的,因族人宗親捐贈,所以採用。相對來說,拜祭開基祖,採用漢族的民族服裝漢服會更好,比如玄端、深衣,就適合拜祭場合穿著。

2018年3月17日文林陳氏掃大眾山拜山祭祖 2018年3月17日文林陳氏掃大眾山拜山祭祖

按族譜和村民世代相傳的口頭資料,一至三世祖的墓地如下:

長房始祖翠庵公墓在文林白水塘,墓名為九宿翰林(谷爆龍),一世梁氏祖婆及二世三個祖婆同葬在分界鎮黃嶺頭,墓名為走馬攀鞍。二世東野公葬在文林相思嶺大塘尾。東園公祖葬在白土大隊溫屋頭,相傳,在古時,該地每逢天陰陰或下雨天都能聽到類似琵琶彈奏的琴弦聲,故墓地得名琵琶墳。東陵公祖葬文林白水塘,墓名為回龍顧祖。

二房始祖竹庵公墓名為:犁頭墳,位於佳華山村與山閣鎮竹山村交界處附近,其夫人梁氏葬黎威嚇路嶺。二世長房東岩公墓名為:絲線吊芙蓉,位於篙竹徑嶺;其夫人梁氏葬於長山尾,另一夫人莫氏與東岩公合葬於同一墓地;因2015年廣東省政府修建汕湛高速公路需征地,墳墓已遷到文林村一座名叫耕頭場的山嶺上。二世次房東崖公墓名為:牛眠地(也有寒牛不出欄之說),其夫人丁氏與東崖公合葬於同一墓地,位於山閣鎮竹山村竹山嶺。

(東崖公支系)三世長房前川公墓名為:南蛇趕“拐”(青蛙的茂名音),其大夫人車氏與前川公合葬於金塘鎮白土門前陂頭朗上騰蛇嶺,二夫人黃氏葬其左旁。(東崖公支系)三世二房:盈川公外遷別處開基(傳說遷往韶關),族譜無記載。(東崖公支系)三世三房溢川公墓名為:孩兒坐籃,其夫人乾(簡體字為乾)氏與溢川公合葬於金塘鎮智深塘村委會大塘尾村大塘尾嶺墓地。

鳳祖、琳祖的墳墓名稱資料暫時欠缺,待將來補全。

做福分豬肉

2014年二月初二文林村“做福”分豬肉 2014年二月初二文林村“做福”分豬肉

“做福”是一種特殊的民俗,所謂做福就是分享福氣的活動,豬肉是福的象徵,用分享豬肉的方式把福氣分享給村民,正所謂有福同享,共飲一方水、同吃一塊肉,其主旨是維持親情、團結族人、共同勞動,寄託著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傳遞著族人團結友愛的信念。

做福是一種求福活動,所以分豬肉前,都會先祭拜祖先或者土地神。做福的地點,一般是土地廟或者祠堂。

分豬肉的方式是均等分配,有的村是按成年男丁,有的村是按戶來分,領取名單則會用紅紙黑字寫上,然後採用抽籤的方式領取。有的村是分生豬肉,有的村是分熟豬肉,甚至有的村在分豬肉的時候還會分發米飯。

文林村和周邊的不少自然村,依然存在著這種習俗,這是文林村五百多年前先祖建村就開始進行的傳統活動,不過如今已經發生了不少的變化,以前每個月都會舉行的做福,如今只有在特殊節慶日才會有。文林村做福的福頭,是由上一年村中的燈頭擔任。

分豬肉流程,做福的那天,敲鑼過後(有的村則是在分豬肉開始之時才敲鑼),村民到公廟記名做福;福頭負責記賬、收錢,採購生豬、請人殺豬,然後拜神、分豬肉,並對福份錢進行多還少補的結算。

文林村做福的日期一共6個,由於生活好轉,村民工作繁忙,只有3個日期還存在做福,其他3個已經接近消失。

二月初二,是漢人傳統的節日龍抬頭,傳說是堯帝的誕辰。在南方,如客家地區等,是土地公土地婆的生日,稱“土地誕”,文林村村民稱之為土主誕,這一天,村民起平安,會有做福,稱為頭季福。

春分前的一個星期六,是文林村拜大眾山掃一二三世始祖墓的日子,需要做福。

十二月廿十,村民還平安,殺豬分福。

另外,以前三月三十、八月初十是文林村陳氏族人的春秋二祭,在祠堂祭祀老太祖,以往的時候,這兩天會做福;十二月十六文林村閣老誕,以往也會做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