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齋學派

他們持“太極本體論”觀點,力倡“道統”學說。 “大德之敦化”為“大莫能載”,“是萬物統體一太極也”。 “小德之川流”為“小莫能破”,“是一物備具一太極也”。

概述

〖勉齋學派〗南宋黃□所創學派。□福州閩縣(今屬福建)人,字直卿,號勉齋,學者稱“勉齋先生”。因稱所創學派為“勉齋學派”。□早年師事朱熹,深得朱熹賞識,成其門婿,深得師傳。後相繼知漢陽軍、安慶府,講學白鹿洞書院等。與李燔、張洽、劉剛中李方子、楊揖、楊仕訓、王遇、劉礬、劉□、李道傳、胡伯履、詹初、余元一等為友,往復論道,博採眾說,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晚年歸里,授徒講學,弟子日盛,本成自己的學派。弟子著名者有:何基、何南坡、饒魯方暹、萬鎮、張元簡、趙師怒、董夢程、蔡念成、吳泳、陳象祖、方來、葉士龍、熊剛大、趙必願、宋斌等。此派主要繼承程朱理學之思想體系,並有所發揮。以維護師門為宗旨,對朱熹所談理學觀點,幾乎皆有論述。他們持“太極本體論”觀點,力倡“道統”學說。認為“有太極而陰陽分,有陰陽而五行具,太極士五妙合而人物生,賦於人者秀而靈,精氣凝而為形,魂魄交而為神,五常具而為性,感於物而為情,措諸用而為事。物之生也,雖偏且塞,而亦莫非太極二五之所為,此道之原之出於天者然也。聖人者又得其秀之秀而最靈者焉,於是繼天立極,而得道統之傳”。他們認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于思、孟子相繼傳授“道統”,孟子以後,道統一度中斷。北宋周敦頤繼孔孟道統不傳之緒,二程又得統於周敦頤,朱熹又得統於二程,儒家道統之學才又被傳下來。此派對宗儒的“理一分殊”說作了進一步闡述,認為“道之在天下,一體一用而已。體則—本,用則萬殊。一本者,天命之性;萬殊者,率性之道。天命之性,即大德之敦化;率性之道,即小德之川流”。“大德之敦化”為“大莫能載”,“是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小德之川流”為“小莫能破”,“是一物備具一太極也”。此派又提出,“致知乃人道之方”,但以“默認實體”為致知之根本方法。他們又認為封建倫理道德,“根於人性之本然”,主張“居敬以立其本,窮理以致其知,克己以滅其私,存誠以致其實”。以達到維護封建倫理綱常的目的。(《宋元學案》卷六十三《勉齋學案》)主要著作有:黃□斡《經解》、《勉齋文集》,吳昌裔《文集》、《四書講義》、《儲鑒》、《蜀鑒》,陳如晦論語問答》,鄭鼎新《禮學舉要》、《禮學從宜集》等。此派對於維護朱熹學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黃□自稱,朱熹死後,學者爭相發揮其學說,“識見之偏,義利之交戰”等紛紛出現,“言論紛然,誑惑斯也,又有後生好怪之徒,敢於立言,無復忌憚。蓋不待七十子盡沒,而大義已乖矣”。黃□則站出來維護師說,光大其傳。清人全祖望評論此派時指出:“嘉定(1208—1224)而後,足以光其師傳,為有體有用之儒者,勉齋黃文肅公(黃□)其人”,“三先生(指朱熹、張□、呂祖謙)之後,勉齋一人而已”(《宋元學案》卷六十三《勉齋學案》)。此派在發展過程中,其弟子何基等另創“北山四先生學派”,饒魯創“雙峰學派”,董夢程創“介軒學派”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