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盛餃麵館介紹
說起淮河路上的劉鴻盛餃麵店,大部分上年紀的合肥人都依稀記得當年排隊吃餃子的盛況。“那時候的餃子只要塊把錢一碗,相當便宜,那個味道真是讓人難忘。”62歲的吳昌青老人回憶說,他年輕的時候,在劉鴻盛買水餃的隊伍總是排得很長。
劉鴻盛餃麵館是清朝末年在廬州城創辦的一家以經營餃麵點心為主的麵館,至今已有140年歷史
曾經輝煌
老店有十幾個牌匾坐在店中,抬頭,便可看見兩塊牌匾,一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貿易部頒的“中華老字號”,歲月的侵蝕使字跡變得十分斑駁。另一塊是合肥餐飲協會頒發的“冬菇雞餃榮獲合肥五大傳統名小吃”。據介紹,各式牌匾,這個小吃店有十幾個。
該店的負責人王小明告訴記者,他們的“肉餡麻圓”也是“合肥五大傳統名小吃”,“麻圓裡面有肉餡,搖搖還能響”,可是由於成本高,無人問津,漸漸也就不做了。
其實冬菇雞餃也面臨著同樣的尷尬。7元一碗不算便宜,但是成本高,真正能賺的很有限。王小明告訴記者,周圍的小吃攤對“劉鴻盛”的影響很大。
提到“冬菇雞餃”很快便想到了劉鴻盛餃麵館。住在城隍廟附近的李奶奶依稀記得,“清湯上撒的蔥末,泛著油花,湯里有雞絲和香菇,一碗12個餃子,除了鹽不放其它佐料,味道很正。”1997年在淮河路改造後,劉鴻盛餃麵館遷進中菜市內,隨後又遷至步行街李府對面的小巷子裡。但是,這塊帶著歷史痕跡的“老字號”牌匾,在去年悄悄地淡出視線。
特色餐飲
冬菇雞餃讓人流連忘返“當年淮河路上的劉鴻盛餃麵店,那可是家喻戶曉。”吳昌青老人笑著說,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冬菇雞餃和雞絲麵。“那冬菇雞餃,清清的湯上飄著淡黃的小油花;湯里有雞絲、香菇片,然後就是12個餃子,鮮美極了。”聽著吳老的敘述,記者真想親自嘗嘗這一絕佳美味。
冬菇雞餃的傳說“提及冬菇雞餃,在合肥民間還流傳著一段創業佳話。”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冬菇雞餃是由清代末年廬州城內一位名叫宋德禮的年輕人創立的。這位宋德禮別號宋三,當年他每天晚上都會挑著餃子到東大街一帶銷售。“宋三非常注重選料,講究質量,專用本地產3斤重以上的隔年母雞與冬菇一起製作餃子。”據了解,冬菇雞餃因其餃皮薄如紙,餡嫩湯鮮,深受合肥人的喜愛。1927年,宋三的徒弟劉青山接手經營,後打出了“劉鴻盛”的招牌,此後幾十年里,劉鴻盛餃麵館長盛不衰,成為合肥人有口皆碑的餐飲老字號。
現狀
可現在,已很少有人見過“劉鴻盛餃麵店”的蹤跡了。通過吳昌青老人提供的線索,記者了解到,原劉鴻盛餃麵店在1997年淮河路拆遷後搬到了中菜市內。記者沿著中菜市一路找尋,向周圍的一些商戶打聽劉鴻盛的情況。結果,令記者失望的是,40分鐘下來,所詢問的十多戶商家居然無一人知道劉鴻盛餃麵店,甚至有四五家商戶表示從未聽說過。
就在希望渺茫之時,一個新的線索出現了,家住衛崗附近的王珍告訴記者,在步行街海亞商城旁的小巷內,曾經有一家劉鴻盛餃麵館,兩年前她還在那裡吃過。“當時店裡除了經營冬菇雞餃、大包餃等小吃外,也對外出售快餐。冷清的場景與以前紅火的場面相比,不禁讓人覺得有些傷感。”於是,記者在王珍的陪同下趕往尋找,但隨後從巷口的第一家店―――“三毛蒸菜”老闆的口中得知,現在的“三毛蒸菜”便是劉鴻盛餃麵店的舊址,不過早在一年多前,他就盤下來了。
近百平方米的餐廳里只坐著寥寥幾桌客人,這樣的經營狀況顯然和它所擁有的盛名難以匹配。據了解,店裡除了經營冬菇雞餃、大包餃等小吃之外,也開始對外出售中餐、晚餐,但生意不盡如人意。為何一個特色鮮明的小吃店,竟流落成為一個四不像的大排檔。該店負責人王小明說:“過去我們店在淮河路上,家喻戶曉,生意非常好。自從1997年淮河路改造搬到這裡之後,位置相對閉塞難找,加上周圍菜市,外圍環境太差,導致我們的生意難有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