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職業進程
1925年5月16日 出生於江蘇蘇州。
1946年 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系畢業。
1946年2月至1947年6月 上海進德女中教書。
1951年6月 美國伊利諾州州立大學化學系獲博士學位(1948年獲碩士學位)。
1951-1953年12月 大連工業化學所副研究員、副室主任。
1954年1月至1956年3月 瀋陽金屬研究所副研究員、副室主任。
1956年3月至1975年3月 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副室主任(其中1956年8月至1963年在原子能研究所兼職)。
1975年3月至1986年 中國科學院環境化學所副研究員、室主任、副所長、所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986年至1993年6月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主任。兼任《環境化學》主編、副主編;《中國環境科學》副主編、編委。《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英文版)副主編;《Chemical Speci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編委;《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編委。
資源開發
1951年,大連工業化學所(後改為大連化學物理所)為配合東北鋼鐵工業發展的需要,尋找煉焦煤的合理配煤方案而開展了東北主要煤種的分類、評價研究,為科學院的煤化學研究作了開端(1953年該組發展為院直屬的煤化學研究室)。1952年,劉靜宜負責籌建分析化學室,組織推動了該所原油評價、石油成分分析等工作。在瀋陽金屬所協助梁樹權接受包頭白雲鄂博、大冶兩鐵礦綜合利用的大協作研究任務中配合選礦的分析任務及確定包頭礦全分析方法等研究工作,組織力量保證了分析任務的完成,上述工作於1956年曾獲東北分院集體獎。
1956年調化學研究所後籌建了絡合物化學研究組,開展稀土絡合物在分析、分離中絡合物套用的課題,進行了鑭、鈰和8-羥基哇啉、EDTA等絡合萃取行為及其穩定性的研究。1958年無機化學室與分析化學室合併,成立了稀有元素化學研究室,劉靜宜又協助梁樹權負責組織力量承擔了包頭、廣西等複雜礦石分析任務和放射化學分析的研究,推動化學所稀土分離、高溫製備稀土化合物以及硼、鋰穩定同位素的分離、富集等任務。當時化學所的稀土分離在中國尚屬開展較早的工作。1960年在左的形勢影響下,全所以合成材料為主攻任務方向。為此,劉又組織改攻無機高分子,進行了氯化磷腈及其多聚物的合成,得到較純的單體及其三、四、聚合物和它的苯基衍生物,這個時期由於方面任務多變,僅獲得階段性結果,也影響了科研隊伍的成長。
環境科學
由於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需要,中國科學院在化學所二部(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等方面的工作)基礎上,於1975年成立了環境化學所,劉靜宜一直參加環境化學所籌建工作,推動了該所工作的開展。首先她和中國有關單位合作建立了全國環境保護科技情報網,參加和組織了全國性重金屬污染防治和大氣污染防治交流活動,在中國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並承擔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國際環境資料查詢系統(現稱INFORTERRA)國家聯絡中心點的任務。在中國和科技情報所等單位合作進行“全國環保科技成果”的彙編,對外多次參與美國、日本等國際交流活動,收集編寫了環境化學方面的情報資料,為有關領導提供信息,對推動中國早期環境科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隨著環保工作的需要,劉靜宜又開始推動污染化學研究,通過中國外情況資料調研,確定以重金屬水污染化學和燃煤引起的大氣污染化學為主要研究方向。先後接受了中科院下交薊運河汞污染、湘江流域鎘等重金屬污染化學及污染防治的研究。除現場調查外,還開展了重金屬化學形態分析和分布、遷移轉化過程中絡合、吸附、絮凝等化學行為以及防治方案的研究。劉靜宜除推動全室科研工作外,還直接參加了汞污染防治的研究,開展水體中汞在遷移轉化過程的模擬試驗,和現場監測分析規律相配合,為該水體中汞污染自淨規律提供了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寫出工作報告及論文多篇,受到院科技獎勵(集體一等獎)。此外,劉靜宜還組織推動開展京津地區大氣顆粒物表征、SO2轉化為氣溶膠等研究,並與日本開展了北京地區大氣化學合作研究,這在中國尚屬較早的大氣化學研究工作,均取得一定成績。
1982年劉靜宜又參與中科院環境委員會組織院內有關各所的“京津環境質量規律”的大協作研究任務,該項多學科大協作研究,為京津地區的環境質量變化規律提供了一批比較完整的資料,對全國區域性環境質量的多學科聯合研究起到推動的作用,該項工作1985年獲全國科技進步二等獎。劉靜宜是該項工作的主要科學家、主持人之一和環境化學研究所研究工作的主要組織者。
通過工作實踐,劉靜宜認識到環境化學研究需要與生物學、生態學等有關學科緊密結合的重要性,積極推動環境科學和環境化學的綜合研究。促進院內擴大環境化學的研究工作範圍,建立生態環境研究中心(1986年)。劉靜宜1987年承擔了德興銅礦區重金屬污染及其生態效應的研究,這是中國最大露天銅礦對鄱陽湖的污染和生態效應調查研究,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由中國和德國眾多科學家參加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前後兩期歷時7年,國外投入數十萬美元。劉靜宜多次到現場勘查採樣,具體組織科研和國際合作事宜,編寫總報告,付出大量心血。此項目對該廣大區域的污染現狀及發展趨勢、遷移轉化過程、生態影響、水體模式和防治對策等,都有較深入的研究結果,發表論文數十篇、中英文專集數冊。數次國際會議及評審會中期驗收通過,1995年9月最終驗收。劉靜宜是第一期中方主持人(1987~1991年)和第二期顧問(1992~1995年)。
人物評價
1992年劉靜宜離休後仍繼續協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完成學科發展戰略調研報告及《環境化學》一書的編寫工作。1995 年又承擔基金委員會“環境化學學科發展新動向”調研項目,撰寫了多篇調研報告與論文,對跨世紀環境化學的發展仍十分關注。
由於劉靜宜組織活動能力強,她除了負擔業務組織工作外,還曾任全國政協1956年特邀委員;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化學會第十九屆和第二十屆理事會理事;中國科學院環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二屆、第三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兼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務。20餘年來她一直努力推動環境化學的學術交流活動和編寫資料工作,近10年來還一直承擔著國際科學聯合會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簡稱SCOPE ICSU)中國委員會(簡稱SCOPE CHINA)的秘書長工作,先後協助兩任主席推動國際環境問題的學術交流。她還親自負責“汞”專題研究工作組活動,如1997年在中國協助SCOPE召開亞洲地區汞污染研討會,並先後任SCOPE環境和健康項目分片協調者(Coordinator)和執行委員,編寫過一些材料。通過這些活動可傳播環境科學新信息,對中國環境科學和環境化學的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
主要論著
1 劉靜宜,汪安璞,彭安等編著.環境化學.環境科學基本知識叢書.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82
2 劉靜宜,宋振東.中國的環境化學研究概況(上、下).環境化學,1983,1(1):6~11;1(2):112~115
3 林玉環,康德夢,劉靜宜.薊運河底泥中汞的形態分布.環境化學,1983,2(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