裔烗個性剛直,生性好學,博覽群書,學有所成,且威望頗高。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廣東鄉試,高中舉人,榜列十九名。
他為官廉潔奉公,勤政愛民,重視教育、公益事業。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授山東濟陽縣令,即以安定社會、興學和提高民食為己任,政績卓著。康熙三十年(1691年),裔烗雖遠隔山東之遙,仍為家鄉發起集資辦學之舉,帶頭捐俸四百緡(一緡即一千文錢),“迨癸酉(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乃集腋置田50石,為興學育才之資,而舉辦劉氏家塾於大宗祠,以援植貧寒之子弟日進於善(見《劉綺園家傳》)。”可見,劉氏宗祠建成之日,即劉氏家塾誕生之時。些祠棟宇嵯峨,氣勢磅礴,柱樑檐屏,雕飾餾金,壁畫彩繪,栩栩如生,是辦學的一流場所。後劉榮琪、劉榮玠、劉承輦父子、兄弟、叔侄三進士皆出此校門。正應其“濟水遠流書帶草,陽春先放筆頭花”名聯預見。
濟陽地區,歷來旱情嚴重,民多飢餓,扶老攜幼外出逃荒者時有發生。裔烗就職,即帶頭捐錢賑災,安定民情,並大力興建水利工程,同時把家鄉用水車抽水灌田的一整套技術傳授濟陽,解決此地多年無法解決的旱患,因此,獲得連年大豐收,百姓感激,遂建“劉公水車廟”為他作頌。
裔烗任職期間,公堂懸掛著“管百姓即愛百姓,要一文不值一文”的牌匾,這不失為“廉潔”的見證,同時也體現了他那“剛直”的性格,這與民國時期出版的陽春懸志“吳三桂坆陷廣東,聞其名,想強許以職,他堅決拒絕,被投入監獄”所載的史實正好相符。
裔烗曾創辦“賞奇軒書室”,總纂《陽春縣誌》,晚年著有《述古家訓》、《賞奇軒集》、《綺園詩鈔》行世。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陽春大旱,糧食歉收,裔烗盡力賑濟,救活大量饑民,這是他臨終前一年所做的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