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8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河南省洛陽市80304部隊孟津教導大隊第四屆幹部預提班,2010年畢業於山西大學。曾任部隊文書、代理少尉排長。在北京、石家莊從事新聞采編工作多年。1986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99年加入河北省作家協會。其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寫作學會國小作文教學研究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雜誌簽約作者,曾獲中國鄉土文學獎以及海內外徵文大賽獎20餘次
主要作品
《劉文韜全集》團結出版社 2014.12
《情系大地》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3.12
《醬業大王》中國報告文學2013.7
《醬業大王》團結出版社2014.10
人物生活
童年
劉文韜1966年出生在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西良村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劉文韜的善良之心,傳承於他的母親張九菊。據其80歲的父親劉忠賢講,劉文韜母親在照顧贍養老人方面,做的比他大娘誠懇實在,一度受到劉文韜爺爺的稱讚。簡單舉一個例子來說吧:同樣是煮麵條,劉文韜大娘煮的麵條比較少,總是不夠老人吃,為了把麵條顯示出來,在碗裡用筷子把麵條不停地挑起來,一遍接著一遍,不然的話,麵條就會沉到碗底,顯得湯多面少,相對節儉,而劉文韜母親呢,每當輪到劉文韜爺爺來自己家裡吃飯,則是湯少面多,如果一碗稠面不夠吃的話,再加一碗,比較大方。母親敬老愛親的善舉,在劉文韜幼小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讓他一生都難以忘記中華優良傳統美德。
因為受到母親的影響,劉文韜從小就想做一個濟貧助困的善良兒童。上國小三年級的時候,班裡有個同學叫李吉海,家裡生活非常困難,其母親守寡,身體狀況欠佳,幾乎失去勞動能力,兩個弟弟尚小,也不能到地里幹活,同學們都不願意與之接近交往。劉文韜看在眼裡,很是同情,主動跑到李吉海同學家裡,在炎熱的夏季,幫助其收割小麥,趁著土地墒情好的時候,連續點播玉米種子、鋤地、拔草,秋季來臨的時候,利用星期天,給他家掰玉米、刨玉米茬。李吉海的母親,逢人便說:“劉街劉忠賢家的那個胖墩兒,樂於助人,常做好人好事,真是個好孩子,長大了肯定會有大出息。”
善心常駐,為劉文韜長大之後走上打工之路,一心從事報告文學創作,成為當代優秀報告文學作家,奠定了良好的人生寫作基礎。
青年
1992年,24歲的青年劉文韜,因為生活所迫,離開故鄉,離開年邁的父親,到千里之外的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打工,用一顆善良之心,為他與全國會計(蒙古族)先進工作者斯仁扎布的友情,譜寫了一首民族團結進步的友誼之歌。劉文韜認識斯仁扎布是在1992年6月。
當時,斯仁扎布擔任包頭市郊區政協委員、阿嘎如泰蘇木卜爾漢圖嘎查會計。據悉,他從16歲起開始從事會計工作,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一絲不苟,1983年被評為“全國會計(蒙古族)先進工作者”。1992年,為貫徹中央及國務院關於少數民族地區“牧民率先達小康”的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帶病開辦了一個個體沙包,每年向國家上繳利稅10000元。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沙包剛開工不久,不幸因工造成一起人身死亡事故。為此,沙包面臨停產的威脅......
人遇難處,肝膽相照。
當斯仁扎布找到劉文韜的時候,沙包里的民工們都跑光了,眼前只剩下一座光禿禿的露天沙包,空曠而冷寂,在沙包即將倒閉之際,他把賬本鄭重地交給劉文韜,誠懇地委託劉文韜幫忙代為管理......
劉文韜和妻子經過多次商量,決定以實際行動幫助斯仁扎布順利度過難關,在他最需要援助的時候,伸出年輕有力的臂膀。可事實上,並非如自己想像的那么簡單,劉文韜遇到了許多困難。
缺人。正值農忙季節,當地人手很少,劉文韜不得不打長途電話向老家親戚門上求援,結果,人雖然來了七八個,可老家卻在這時出了事,妻侄突然觸電身亡,又把其中兩人叫了回去。
缺車。劉文韜到用料廠家聯繫業務,很多人對劉文韜的助人舉動倍加讚譽,但也有個別人奚落到:“非親非故的,幹嘛這么替別人賣命?是不是中間圖了什麼好處?”聽到這種作踐之詞,劉文韜心裡非常難過,即使難過,但他還是堅持繼續做下去。
缺錢。叫來的民工,包括劉文韜的親戚們,他們都怕幹完活開不了支,問劉文韜怎么辦?面對一個個如饑似渴的面孔,無奈,劉文韜只好利用自己愛寫稿、妻子愛嘮叨的看家本領,辦起“沙包夫妻廣播站”!循循開導,穩定人心,激發人們克服困難,勇往直前,因為黑暗之中孕育著黎明......
在劉文韜的鼎力幫助下,斯仁扎布硬是勒緊腰帶,咬住牙關,憑著一股堅韌不拔的勇氣與毅力,憑著一顆用汗水和追求凝成的滾燙的心,開鑿出一條金色的成功之路。
可是,1994年病魔卻急不可待地吞噬了斯仁扎布僅50歲的生命!
1995年,劉文韜繼續幫助斯仁扎布的老伴兒把沙包辦下去,直到斯仁扎布的老伴兒因身體狀況欠佳停辦為止,他們之間的真誠友情,才算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佇立在斯仁扎布的遺像前,劉文韜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舉手擦淚,彎腰施禮,深深地表達一個來自內地的打工青年由衷的敬意,此刻,青年劉文韜的眼前仿佛又浮現出斯仁扎布在世的音容笑貌.....
中年
中國當代作家王蒙有句名言:“善良是一種智慧,是一種遠見,是一種自信,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種精神的平安,是一種以逸待勞的沉穩,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快樂,是一種樂觀。”正是藉助作家王蒙的名言指引,中年劉文韜把自己的一顆善良之心,完全投入到對報告文學事業的執著追求上。
先後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河南省洛陽市某部教導大隊第四屆幹部預提班和山西大學(全國高等教育新聞專業自學考試),在北京、石家莊從事新聞采編工作多年,現已50歲的作家劉文韜,經常對自己的學生們說:“報告文學是我一生立德行善的信仰,常做好人好事是我一生的口頭語,我就像農民一樣,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文學的百花園裡勤奮耕耘,汗流浹背,播撒善的種子。”
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劉文韜老師在《中國報告文學》、《唐山文學》、河北作家網等全國、省、市級文學刊物,發表中、短篇報告文學作品,總計40多篇(部),其中,報告文學《醬業大王》2004年獲人民日報《大地》月刊社“中華大地之光”徵文一等獎,《鄉親們身邊的“120”》2015年10月獲河北省作家協會首屆“善行河北,美傳網路”大型紀實文學創作三等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劉文韜短篇報告文學作品集《情系大地》2013年12月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該書充滿了善意的正能量,充滿了對祖國的愛,對社會的愛,對人生的愛,對事業的愛,大部分作品都突出了“捐助奉獻,造福社會”的中心思想,由於善良的品格,使報告文學作家劉文韜成名後,逐漸形成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劉文韜全集》2014年12月,由團結出版社出版。
劉文韜父親在即將離世的那一刻,諄諄告誡劉文韜,說:“人這一生,吃不窮,穿不窮,就怕精神受了窮,所謂精神,指的就是善門常開,枕善而眠,擇善而行,與人為善,兼善天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父親的話,猶如一塊試金石,投進劉文韜寬闊似海的內心深處,激起一道道波浪,洶湧澎湃。
劉文韜父親的臨終遺言,讓劉文韜明白了一個人生道理,那就是:為了國家繁榮富強和社會安定和諧,行善是成為作家的必經之路,積德是創造文化精神財富的根本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