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概況
劉白羽:男,1916年出生,北京人。中共黨員。1936年畢業於北平民國大學中文系。1941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延安文抗支部書記,重慶《新華日報》副刊編輯部主任,新華社總社軍事記者,總政文化部副部長,中國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及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國務院文化部副部長,總政文化部部長,人民文學雜誌社主編,大軍區副職。全國第一屆政協代表,全國第一、二、三、五、六屆人大代表,全國第七屆政協委員,中共八大代表,國際筆會中國筆會中心副主席,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名譽副主席。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
著有長篇小說《風風雨雨太平洋》,散文集《紅瑪瑙集》、《海天集》、《秋陽集》、《臘葉集》,短篇小說集《草原上》、《蘭河上》、《五台山下》、《太陽》、《幸福》、《揚著灰塵的道路上》、《晨光集》,報告文學集《劉白羽東北通訊集》、《環行東北》,短篇小說《無敵三勇士》、《政治委員》,散文《長江三日》、《日出》等。電影文學劇本《中國人民的勝利》(已拍攝發行)獲1950年史達林文藝獎一等獎,散文《芳草集》獲1989年中國作家協會優秀散文獎,長篇小說《第二個太陽》獲1991年茅盾文學獎,長篇回憶錄《心靈歷程》獲1995年優秀傳記文學獎。
人物介紹
歷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黨支部書記、重慶《新華日報》副刊部主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記者、新華社總社軍事特派記者、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作協副主席、作協書記處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部長、顧問、《人民文學》主編等職。劉白羽是中國共產黨第八次黨代會代表,第一、二、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一屆代表、七屆委員。
半個多世紀來,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以及新中國的建立。延安文藝座談會後,始終不渝地堅持文藝的工農兵方向,進而為社會主義、為人民寫作。
人物經歷
幼時當過學徒,1930年入北平市第一中學讀書。“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在愛國熱情的驅使下投筆從戎。後在部隊駐紮綏遠時因染上傷寒被送回家中休養。
1934年考入北平民國大學中文系,開始練習寫作。
1936年3月在《文學》月刊上發表第一篇小說《冰天》,揭露了舊軍隊的腐敗。1937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集《草原上》。《冰天》和《草原上》均被選入良友圖書公司出版的《一九三六年短篇小說佳作選》。這些作品主要反映了當時的一些社會問題。
1938年春,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5月參加文藝工作團,輾轉於華北各抗日根據地,受到戰火的鍛鍊。
1939年到太行山,受組織委派著手寫《朱德將軍傳》。1940年回到延安。這期間創作了不少反映抗戰生活、歌頌抗日軍民的作品,如散文特寫《八路軍七將領》(與王余杞合作)、《游擊中間》;小說《龍煙村紀事》等。1944年到重慶,擔任《新華日報》副刊編輯,並寫了大量介紹邊區生活的作品。
1946年初,到北平軍事調停執行部任記者。不久國共兩黨談判破裂,被派往東北戰場擔任新華社隨軍記者。親身經歷了解放東北、華北等多次戰役,後又隨軍南下,直到解放戰爭全面勝利。長期的戰鬥生活給他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他以飽滿的熱情努力刻畫人民解放軍廣大指戰員的英雄形象,創作了短篇小說《政治委員》、《戰火紛飛》、《無敵三勇士》;中篇小說《火光在前》及報告文學集《為祖國而戰》等。這些作品具有強烈的戰鬥氣息、樸實無華的藝術風格,充滿了鼓舞人的力量。1950年,他參加編制反映解放戰爭的影片《中國人民的勝利》,曾獲史達林文藝獎金。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他兩度奔赴朝鮮前線,寫了散文通訊集《朝鮮在戰火中前進》、《對和平宣誓》和短篇小說集《戰鬥的幸福》等,揭露了侵略者的暴行,歌頌了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並肩英勇戰鬥的精神及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1996年10月19日,劉白羽將首批珍貴文學藝術檔案——部分著作、手稿、獎狀、獎章、獎盃、名家字畫、剪報等共180餘件,親手交給家鄉通縣檔案館。代表作有《長江三日》、《心靈的歷程》、《黃河之水天上來》、《第二個太陽》、《中國人民的勝利》、《芳草集》 、《紅瑪瑙集》、《早晨的太陽》、《萬炮震金門》、《五台山下》等。其作品《長江三日》被選入高中教材。2005年8月24日下午兩點,劉白羽因病在301醫院去世,享年89歲。
成就影響
個人成就
延安文藝座談會後,始終不渝地堅持文藝的工農兵方向,進而為社會主義、為人民寫作。在長期的革命鬥爭實踐中,他寫出了大量具有鮮明時代色彩、深刻思想內涵和獨特藝術風格的優秀作品。60多年來共發表作品50餘部400餘萬字,多種作品被譯成英、俄、德、緬甸等文種。《長江三日》、《日出》等多篇作品被選入中學、大學教材。
個人發展
劉白羽是現代文學傑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報告文學家、小說家、作家。在長期的革命鬥爭實踐中,《長江三峽》、《日出》等多篇作品被選入中學、大學教材。
所獲榮譽
電影文學劇本《中國人民的勝利》(已拍攝發行)獲1950年史達林文藝獎一等獎;
散文《芳草集》獲1989年中國作家協會優秀散文獎;
長篇小說《第二個太陽》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和1986—1994年度炎黃杯人民文學獎;
長篇回憶錄《心靈的歷程》獲1995年優秀傳記文學獎;
散文集《芳草集》榮獲獲首屆(1990—1994年)優秀散文獎;
劉白羽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表示,“我的手稿、成書、獎狀、獎章、獎盃、全部存書、照片、錄音錄相及所存字畫、藝術品,獻給我的家鄉北京通縣。”劉白羽同志的這一義舉得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和通州黨政領導的贊同和大力支持。
擔任職務
1955年以後,他主要擔任文化領導工作。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協黨組書記、文化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部長等職務。同時堅持創作,寫了許多反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謳歌新思想、新風尚的優秀作品。主要有散文集《火炬與太陽》、《早晨的太陽》、《紅瑪瑙集》、《晨光集》和短篇小說集《踏著晨光前進的人們》;中篇小說《揚著灰塵的路上》等。其中散文的成就更為突出。他的散文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充滿革命激情,文筆粗獷、豪放,富於詩意,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文革”結束後,他煥發出新的藝術青春,寫了大量散文,並修改完成了抗戰時期就已寫成初稿的長篇傳記文學《大海——記朱德同志》。
1987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第二個太陽》,以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渡江南下為廣闊背景,成功地塑造了我軍高、中級指揮員和普通戰士的光輝形象。作品情節跌宕起伏,語言優美生動,榮獲了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年已八十高齡的劉白羽歷經四年嘔心瀝血,又完成了一部長達70多萬字的長篇巨著《風風雨雨太平洋》。
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
《風風雨雨太平洋》
《第二個太陽》
散文集
《紅瑪瑙集》
《風霜集》
《海天集》
《秋陽集》
《臘葉集》
小說集
《草原上》
《蘭河上》
《五台山下》
《太陽》
《幸福》
《揚著灰塵的道路上》
《晨光集》
《火光在前》
《無敵三勇士》
《政治委員》
報告文學集
《劉白羽東北通訊集》
《環行東北》
散文
《長江三日》
《日出》
特寫
《熊熊的火焰——無腳拖拉機李來財的故事》
《晨光集》
通訊
《歷史的風暴雨》
《為祖國而戰》
《延安生活》
《游擊中間》
《環東北行》
《英雄的記錄》
《朝鮮在戰火中前進》
《對和平宣誓》
電影劇本
《偉大的戰鬥》
人物評價
劉白羽文學藝術檔案是一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宋平同志在“紀念劉白羽從事文學創作60周年暨《劉白羽文集》首發式”上指出:“劉白羽在火熱的戰鬥中,以滿腔熱忱和生花妙筆,寫人民的勤勞勇敢,寫人民求解放的偉大鬥爭,寫人民創作歷史的力量。劉白羽的作品充滿了對黨的忠誠,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氣概,給讀者很強的感染力,對年輕一代是愛國主義的好教材。”劉白羽文庫的建立,將對我區精神文明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
相關事件
輝煌的事業
劉白羽先生幫助青年作家成長的一個方面是創造條件,讓這一批人投入生活,開闊視野,積累知識和閱歷,加快精神方面的成熟。在他的直接組織和建議下,當時總政文化部組織了大批作家深入戰場和部隊體驗生活,這對於我們這批青年作家的成長和戰爭閱歷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幫助青年作家
劉白羽先生幫助青年作家成長的另一個方面是扶植作品和扶植人。在每一次全國性文學評獎活動中,劉部長都要強力推出幾部或十幾部老中青軍旅作家的作品。印象深刻的是1983年的第二屆全國優秀新詩、報告文學、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評獎活動,那一次獲獎的部隊作品和部隊作家占了全部獲獎作品和作家的五分之二。劉白羽先生為推動軍隊文學事業的發展不遺餘力地做了大量的工作,直到他去世前,仍在關心著很多文學新人的成長。我認為,劉白羽先生之所以做到了這一點,是因為他有對黨的革命文學事業尤其是革命軍事文學事業的執著熱情,有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有腳踏實地為青年人做人梯的犧牲精神和工作作風,尤其是有那種登高望遠的氣魄和創造歷史的胸懷。
“伯樂”巴金
1995年11月2日,中國作家協會、中華文學基金會、華藝出版社聯合舉行的“劉白羽創作生涯六十周年紀念暨《劉白羽文集》首發式”活動後,劉白羽就想到上海看望巴金,向巴老送書。果然,這年的11月25日,在巴老92歲華誕的時候,80歲的劉白羽專程從北京來到上海,為巴老祝壽,向巴老贈送自己剛剛出版的十卷本《劉白羽文集》和花籃,花籃上寫著:“我以五十九年友誼的深情,祝您誕辰快樂。”原來早在五十九年前,劉白羽的第一本小說集就是巴老親自主編的。講起這件事,劉白羽就無比激動,所以他這次見到巴老,把自己的《文集》送上的時候,他對巴老說:“我的第一本書是您給出的,現在交上一份不合格的答卷。”
在劉白羽六十多年的文學生涯中,始終不忘巴老的情誼。
1936年,20歲的劉白羽應邀到上海,由他的好友靳以引見結識了巴金,當時良友出版公司出版的《一九三六年短篇小說佳作選》是由當時文壇一批著名作家推薦編選而成的,靳以選了劉白羽的《冰天》,葉聖陶選了劉白羽的《草原上》。剛剛步入文壇,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劉白羽,看到這個集子高興地說:“這對我是太大的鼓勵了,我從來沒有夢想過在我發表作品的第一年就受到如此高的獎勵。”
幾天后巴金、靳以等邀白羽到冠生園聚會,交談中,巴金對劉白羽說:文化生活出版社要出版一本他的短篇小說集,問他同意不同意。這是劉白羽完全沒有想到的,他高興得難以抑制自己,著急地對巴金說:“我連一篇剪稿也沒有帶來啊!”巴金從提包中取出一個紙包,親切地說:“已經給你編好了,只要你自己看一遍,看看有沒有修改的地方。”
劉白羽接過來打開一看,是他1936年這一年發表的六個短篇小說,已經剪貼得整整齊齊,小說集以作品《草原上》為書名。這件事對當時的巴金來說,也許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對劉白羽來說,卻是決定他走進文壇,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一件大事。所以半個多世紀以來,劉白羽始終把這件事牢牢地記在心中,對巴金充滿感激之情。
1939年,巴金應上海文化出版社之約,主編一套“文學小叢書”,劉白羽的短篇小說集《藍河上》,是這套叢書的第一部,在這套小叢書出版的時候,劉白羽已經到革命聖地——延安去了。幾十年來,他連一本也沒有保存下來。而在四十五年以後,1984年巴老從上海給他寄來一本書,打開來一看正是他苦苦尋找的小說集《藍河上》。巴老在保存了四十五年的小說集的內封上用鋼筆寫下了兩行清秀雋永的字:
“僅有的一冊,贈白羽同志。”巴金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九日
劉白羽手捧這本幾十年來未曾見過面的心愛之作,心潮起伏難平,他既喜不自勝,又激動不已。巴老幾十年來對他悉心培養,歷經四十五載,經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依然把這本書保存下來,他對巴老的深情厚愛已經是難以用文字來表述了。
講起《心靈的歷程》的寫作,總要談到巴老。劉白羽說:“每次與巴老見面,必談俄國偉大的思想家、作家赫爾岑的《往事與隨想》。我寫《心靈的歷程》長篇散文系列,正是受它的影響。《心靈的歷程》寫了五年,所以不以傳記體形式去寫,是因為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舊中國的毀滅,新中國的誕生,我把自己的全部感情、悲哀、歡樂、血淚、生命……都傾注在字裡行間,通過它反映我們這一代人乃至整個民族的命運。所以心靈的歷程,是我個人的,也是時代、民族的心靈的歷程。這部書寫了我周圍好多人,是他們的情感燃燒我的情感,我寫書再去燃燒讀者的情感。文學就是通過情感把人生的內涵以文字形式充分地表達出來。”
《心靈的歷程》出版後,劉白羽便寄給巴老。1996年巴金在杭州休養時,曾叫人把《心靈的歷程》念給他聽。巴老聽後無比高興,當即和劉白羽通了電話,巴老說:“這本書只有你寫得出,也只有你能寫,寫得好啊!”巴老特別提到有關蕭珊的描寫,他說:“你寫得好,你寫得好!”說時很激動!
在《心靈的歷程》里,劉白羽寫巴金、蕭珊的筆墨並不多,但字裡行間充滿了深情厚誼,全都是內心的抒發。劉白羽說:“四十年前,當我的精神處於絕境的時候,是巴老和蕭珊伸出了拯救我的雙手,他們是用自己的生命之火,點燃了我的生命之火,對於我們之間的友誼已經超逾了‘感謝’二字。”
1962年劉白羽的神經官能症加劇,嚴重的失眠不僅使他的身體迅速地衰弱下去,而且使他的精神處於崩潰的邊緣。在醫生的建議下,他不得不到上海,異地治療。但他放心不下患了晚期風濕性心臟病的長子濱濱的病,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濱濱也到上海請享譽全國的心臟病專家會診治療。但這一切已經來得太晚了,對病情進入晚期的濱濱來說,已經無濟於事了。劉白羽和汪琦雖然傾注了父母最大的愛心,但仍然沉溺在難以自拔的痛苦之中,當濱濱提出返回北京的要求時,雖有汪琦陪伴,也讓劉白羽萬分擔心。就在汪琦護理著病危的濱濱從上海抵達北京的那個下午,巴老來到劉白羽住處,傍晚蕭珊也來了。當時大家都為濱濱的狀況擔憂,生怕路上發生意外,巴老和蕭珊非常清楚濱濱的不良預後,可是此時此刻誰都不說,默默地坐在沙發上,蕭珊不時地望望電話。突然,電話鈴聲響了,汪琦從北京打來電話,告訴白羽,濱濱已經平安地到了北京,回到家中。這時巴老、蕭珊和劉白羽都露出了笑容。原來巴老和蕭珊估計今天北京會來電話,深怕傳來可怕的結果,劉白羽承受不了,是專門趕來陪伴劉白羽的!當巴老、蕭珊起身告辭時,劉白羽緊緊地握著他們的手,激動得說不出話,世上還有什麼比這種真摯友誼更珍貴的呢!
《心靈的歷程》
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從60多年風雨滄桑中走過來的劉白羽,其生活閱歷尤為豐富。他20歲時走上了文學道路,“七·七”事變後,為投身抗日鬥爭,在日寇的刺刀下逃出北平,輾轉大半箇中國,終於來到了延安,“走上了一條全新的革命道路。”《心靈的歷程》這部力作,寫的就是他從童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段的人生經歷,其中穿插了大量建國以後他對所接觸的人與事的記敘和描寫。通觀全書,不僅寫出了一位老戰士豐富的人生體驗和人生感悟,給人以深刻的教益和啟迪,而且通過披露許多鮮為人知的重要史料,向讀者展示了一幅廣闊的、多姿多彩的歷史畫卷,使人感受到史詩般的厚重與震撼。
把革命鬥爭的發展歷程與個人的成長進步融為一體,既寫出時代跳動的脈搏,又寫出個人思想進步的特色。從一個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成長為一名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從一個追求進步與光明的天真爛漫的青年,成長為一名清醒的共產主義戰士,其間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雨、多少坎坷,而惟一不變的是作家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對革命事業的不懈追求和火一般的激情。這一點即使在對景物的描寫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恢宏瀟灑。如當作家終於坐上大木船由風陵北渡黃河時,出現在作家面前的黃河是怎樣的一幅景象啊!“河面開闊,一望無際。我舉頭望去,醬黃色的急流挾著白森森的冰塊從天而降,橫流直瀉。黃河水上一股股浪濤有如萬千條飛翔旋轉的蛟龍,彼此扭滾著、旋卷著,好像每一個水頭都想爭奪在另一個水頭的前面,因而衝激流蕩,像飛箭,像疾風,緊跟在後面的又是更加狂放、更加奔騰旋轉的浪頭滔滔催逼而來,聲威赫赫,寒氣逼人。我站在黃河岸上,聽著黃河發出的吶喊,發出呼嘯,水聲、風聲、匯在一股急流,這時我的心靈一下變得非常莊嚴、肅穆,我的心靈整個地擁抱著黃河,和黃河一道上下翻騰,左右飛翔……”這樣的描寫,突破了一般寫景的局限,活脫脫地展示出一種戰鬥的情懷,給人以不可抑制的震撼與感奮。這不僅是作者幾十年筆下功夫的修煉,更是情感和思想的凝鍊與結晶!
劉白羽是一位對人民寄託著無限深情的著名作家,是一位戰鬥的文藝工作者。他的作品中,始終澎湃著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謳歌和戰鬥的激情。這種戰鬥的激情,與他的創作生涯相生相伴。他60多年如一日,堅持深入生活,深入一線,熱情謳歌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寫出了50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長篇小說《第二個太陽》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長江三日》、《日出》等經典散文影響了幾代人;還有多部作品被譯成英、俄、德等多種文字。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為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他還在病榻上寫下了《靈魂的祭奠》刊登在《人民日報》上,成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在劉白羽的作品乃至生命歷程中,所以澎湃著這種激情,其實質就是忘我的事業心,就是赤誠的使命感,就是飽滿的勤奮精神。這種激情是一切成功的原動力,更是一名共產黨員達到先進性標準的動力之源。相比之下,時下一些同志就缺乏這種激情,心浮氣躁者有之,乾什麼都覺得“精神頭”不足、“精神疲勞”者有之;怨天尤人者有之。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履行“打得贏”的神聖使命,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求我們振奮精神,徹底擯棄“激情缺乏症”,自覺地去學習、去創造、去探索、去奮鬥,激情似火地演繹精彩人生。只有這樣,才無愧於偉大的時代,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人生答卷。
沉甸甸的遺囑
2005年10月10日,軍報刊發了劉白羽同志的遺囑。這張遺書雖然薄若蟬翼,輕若一片白羽,但它力透紙背,重載千鈞。透過這張遺書,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的境界和風範!記得宋平同志在十卷本《劉白羽文集》出版座談會上這樣評價劉白羽:劉白羽真正實踐了陳雲同志說的“對於共產黨的作家來說,首先是共產黨,其次才是作家”。今天,劉白羽以他的言行再一次證明了宋平同志的話。
我了解到,在劉白羽同志捐贈的總共1500件物品中,有相當一批文物是頗有品位和價值的。以當前的市價,粗略估算,應在數千萬元之上,但他一件不留地都獻給了國家。當組織上徵求劉白羽子女的意見時,他們都毫不猶豫地回答:一切按父親的遺囑辦。由此,我們看到了一個老共產黨員所培育的崇高而純潔的家風。
高尚者總是用高尚作鋪路石,卑瑣者總是以卑瑣作敲門磚。面對劉白羽老人捐贈的這些藝術瑰寶,那些挖空心思地搞名人字畫、古董文物以此來聚斂金錢、搞權錢交易的人,何顏見人?於心何安?
河渭之水多土,其聲厚以沉,江漢之水多石,其聲激而清(蘇東坡語)。志士筆下多激情,其聲比江河。在劉白羽的一生中,他曾用《長江三日》等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情節打動了無數人的心靈,這一次,他又用遺囑和捐贈單震撼了世人的心靈。劉白羽的遺囑和捐贈的文物,不僅是一筆巨大的物質財富,也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它使我們看到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對名利、物慾的淡薄,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對祖國和民族火一般的熱愛,看到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坦蕩的胸襟和寬廣的胸懷,也使我們每一個人看到自己與白羽的差距,感到改造世界觀的必要和緊迫。正如李繼耐主任在給劉白羽同志追思會的信中強調的那樣:“他的作品將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久遠的影響,他的精神將繼續給奮進中的人們以鼓舞和激勵。”我們將遵照李主任的指示,對劉白羽巨大的文學成就和高尚思想品德進行深入宣傳,並以他為榜樣,為把軍隊的思想建設事業和文藝事業不斷推向前進而努力工作。同時,按照有關領導在劉白羽同志追思會講話中的要求,指導和宣傳好部隊的文藝工作,把軍報的文化宣傳搞得更好,以實際行動告慰劉白羽,學習劉白羽!
“七十老翁長獨眠,衷腸結憤氣呵天。”劉白羽同志像他的名字一樣,輕若一片白羽,飄然而去,化入藍天,雖目力不及,但與日月同在,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中國作家協會歷屆主席團
1949年7月23日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中國作家協會的前身,簡稱全國文協)在北平成立。1953年10月,全國文協正式更名為中國作家協會。 |
歷屆 | 時間 | 主席 | 副主席 |
第一屆 | 1949年 | 茅盾 | 丁玲、柯仲平 |
第二屆 | 1953年 | 茅盾 | 周揚、丁玲、巴金、柯仲平、老舍、馮雪峰、邵荃麟 |
第三屆 | 1979年 | 茅盾 | 巴金;丁玲、馮至、馮牧、艾青、劉白羽、沙汀、李季、張光年、陳荒煤、歐陽山、賀敬之、鐵依甫江 |
第四屆 | 1984年 | 巴金 | 王蒙;丁玲、馮至、馮牧、艾青、劉賓雁(1987年被撤職)、沙汀、陸文夫、張光年、陳荒煤、鐵依甫江 |
第五屆 | 1996年 | 巴金 | 馬烽、王蒙、韋其麟、鄧友梅、葉辛、劉紹棠、李準、張炯、張鍥、陸文夫、鐵凝、徐懷中、蔣子龍、翟泰豐 |
第六屆 | 2001年 | 巴金 | 王蒙、韋其麟、丹增、葉辛、李存葆、張平、張炯、陳忠實、陳建功、金炳華、鐵凝、黃亞洲、蔣子龍、譚談 |
第七屆 | 2006年 | 鐵凝 | 王安憶;丹增;葉辛;劉恆;李存葆;張平;張抗抗;陳忠實;陳建功;金炳華;高洪波;蔣子龍;譚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