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無敵三勇士】短篇小說,作者劉白羽。寫於1948年2月,後收入同名短篇小說集中。作品描述了3個革命戰士通過訴苦運動達到團結的故事。解放區的翻身戰士,戰鬥英雄閆成福,提前離開醫院回到模範班,受到戰士們的熱烈歡迎,綽號“老油條”的老戰士卻很不服氣,兩人遂產生隔閡。受舊意識影響較深的戰士趙小義從中挑撥,使兩人關係更加惡化。不久,部隊開展“兩憶三查”活動,三人在活動中深刻認識到彼此是階級兄弟,加深了感情。在戰場上三人生死團結、英勇作戰,成為“無敵三勇士”。
讀後感
劉白羽的《無敵三勇士》描寫三個戰士由不團結到團結,以通俗的筆調寫出了戰士生活的真實面,使讀後感覺到親切可愛,並且給讀者指示出只有團結才能戰勝敵人,也只有團結才能戰勝一切。
有些人把戰士想得太簡單了,以為只是“打打仗,睡睡覺,實際上不是那么一回事”。從此,作者開始了他的描寫。在第一節“一場不團結怎樣腦開頭”中,他寫著:“這樣雙方正在十分高興,誰料到突然之間**一個戰士來,他多了也沒有,只講了一句話,由此就鬧開了不團結。”然而,是誰**來,是誰說了一句什麼話呢?這裡並沒有說出,到第三節中,才敘述出老油條李發和**講了句“我瞧你那英雄牌是碰上的”,由於此老油條和得英雄牌的閻成福鬧開了不團結,並且其中還有個俘虜兵趙小義因為前兩者都看不起他,也不能團結,於是三個戰士是誰也不理誰了。
作者這裡運用了倒插筆的方式,描寫出了不團結的開場,使讀者看了第一節就急著要往下看,這是他在結構上的成功之處。
閻成福、老油條、趙小義都是在一個班裡,自從鬧開了不團結之後,“模範班”的光榮稱號也稱不成了,急壞了好班長李占彪,他要設法使他們三個人團結起來,然而這三個人談起來都是明白“為人民服務”,至於團結那就一談到就走散了,弄得李占彪“一肚子熱情換了一肚子苦惱”,在三人之間一點辦法也沒有,“哭哭不得,笑笑不得”。得了英雄牌的閻成福,自由主義吊兒郎當,大紀律不犯,小紀律不斷,可是打仗很精明的老油條李發和,以己自卑取巧的俘虜兵趙小義,他們都是依然故我,一點也不為班長李占彪的熱情感動,不團結仍然是不團結。
到後來,部隊掀起了訴苦運動,正巧班長李占彪在他們一班下戰場時,發現了一快死人骨頭,在大家的猜測中,他肯定的是了,“我看這是窮人的骨頭,地主富農有錢人,死了有棺材,怎么也不會亂丟在這裡,窮人活著沒飯吃,死了也沒地方安葬,給風吹雨打,還不是東一塊西一塊,到處亂丟,窮人有誰管呢?”
由於這件事的啟發,又湊巧是訴苦運動,趙小義想起了:“我爹放豬,丟了豬挨地主打,氣死了,爹還沒有埋,我就給國民黨抓兵抓來了!……”閻成福也想到了:“你給地主害死了爹,我給地主害死了娘……”老油條也認識到“人家是窮人,難道自己是富人嗎!?”
在這事實的教育下,使他們三人認識到了彼此都是階級弟兄,大家都是苦人,把不團結的想法變成了“親人”的想法了,從此,“火線上生死抱團結”,由於這“生死團結”,也無疑地成為“無敵三勇士”。
作者明白地描寫出同屬階級弟兄,在他們認識糊塗時,還是“不團結”,而經過一定的階級教育之後,他們會象親人似的團結成不可戰勝的力量,“我們是窮人,我們有苦處,苦變成力量,團結起來就能天下無敵。”這是李占彪的總結語,也是作者的結束語,從這裡,是反映出無產階級隊伍的本質了。
讀了這個作品,使我們可以扼要地明白了人民軍隊的情形,這個軍隊並不是天兵天將,他們認識不明時也有缺點,然而,支窮人的隊伍,團結起來成為不可戰勝的隊伍,他們由於劣勢走向優勢,令人難以置信地,他們卻以小米加步槍戰勝了蔣介石的飛機加大炮。這道理何在?這《無敵三勇士》里就明白地答覆了出來。
再說作者的描寫,正因為他參加了部隊的實際生活,所以是十分真實動人,並且是簡練而深刻的,向描寫班長苦惱以“哭哭不得,笑笑不得”來表達,簡明而確切,對個別任務的雕塑,也很逼真,出現在我們眼前的三個戰士,各有各的特點,老油條是關外老戰士,閻成福是翻身戰士,趙小義是解放戰士,基本上都是苦人,而各人的特點也都描寫出來了。
但是,這作品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在描寫階級教育這一環上,沒有說明它的領導力量——黨大領導力量,而把它處理為由於李占彪偶然反響了一塊死人骨頭,那是不太合適的。同時,在這作品裡對無產階級先鋒隊的領導方面也很薄弱。
作者簡介
劉白羽,現代著名作家,1916年9月28日生,北京通州人。193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黨支部書記、重慶《新華日報》副刊部主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記者、新華社總社軍事特派記者、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作協副主席、作協書記處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部長、顧問、《人民文學》主編等職。劉白羽是中國共產黨第八次黨代會代表,第一、二、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一屆代表、七屆委員。
劉白羽是現代文學傑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報告文學家、小說家。1936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38年作為一個追求進步、嚮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從此矢志不渝地投身到改變民族和祖國命運的鬥爭中。半個多世紀來,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以及新中國的建立。延安文藝座談會後,始終不渝地堅持文藝的工農兵方向,進而為社會主義、為人民寫作。在長期的革命鬥爭實踐中,他寫出了大量具有鮮明時代色彩、深刻思想內涵和獨特藝術風格的優秀作品。60多年來共發表作品50餘部400餘萬字,多種作品被譯成英、俄、德、緬甸等文種。《長江三日》、《日出》等多篇作品被選入中學、大學教材。1950年參加編制反映解放戰爭的影片《中國人民的勝利》榮獲史達林文藝獎金一等獎,散文集《芳草集》榮獲1989年優秀散文獎、長篇小說《第二個太陽》榮獲第三屆(1991年)茅盾文學獎和1986—1994年度炎黃杯人民文學獎、長篇傳記文學《心錄的歷程》獲首屆(1990—1994年)中國優秀傳記文學作品獎。劉白羽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表示,“我的手稿、成書、獎狀、獎章、獎盃、全部存書、照片、錄音錄相及所存字畫、藝術品,獻給我的家鄉北京通縣。”劉白羽同志的這一義舉得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和通州黨政領導的贊同和大力支持。1996年10月19日,劉白羽將首批珍貴文學藝術檔案——部分著作、手稿、獎狀、獎章、獎盃、名家字畫、剪報等共180餘件,親手交給家鄉通縣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