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寰

劉澤寰

博士,研究員,博士導師,國家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獲得者,現任暨南大學生命與健康研究院副院長,兼分子生物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6月,任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藥分子生物實驗室講師;2004年被破格遴選為碩士導師,同年被聘為副教授;2004年12月受暨南大學的聘請,負責籌建暨南大學分子生物研究中心;2005年6月任暨南大學分子生物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1月任暨南大學生命與健康研究院副院長;2007年12月被破格遴選為博士導師。 主要從事生化與分子生物學領域的科研和教學工作,近年來致力於將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套用到可再生生物質的生物轉化與利用方面,主要包括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代謝工程技術等對農業秸稈類廢棄物和城市有機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針對地球上儲量最豐富也最難降解的木質纖維素材料,提出並建立了新穎的一體化同步糖化發酵法(One-pot Simultaneous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 OSSF)利用技術;針對城市垃圾中最難處理的餐飲垃圾,提出並建立了先進的統合生物加工工藝(Consolidated Bioprocessing, CBP)利用方案。並且結合微生物基因組技術和酶工程技術,廣泛篩選高活性的木質纖維素降解酶系,深入研究纖維素酶之間的協同作用。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劉澤寰 劉澤寰

劉澤寰,1972年12月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曾祖父劉良曾是清末最後一代秀才,後留學日本士官學校,成為早期同盟會會員,畢生致力於反帝反封建的運動。父親劉人懷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家。從小在家庭環境的薰陶下對科學研究情有獨鍾,14歲時便在《國小科技》、《中學科技》等青少年科普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多次獲得科技競賽獎勵,並因此獲得過我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錢偉長先生的親切關懷和殷切勉勵。

1995年,以優異的成績保送暨南大學遺傳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獨立完成了“人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hAFGF)”的基因克隆和表達工作,此項技術後來作為國家一類基因工程新藥“重組人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的核心技術,以人民幣770萬元轉讓給了醫藥企業,為學校的“產學研”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998年,考入了中山大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協助導師開展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的研究工作。由於業務突出很快便被任命為課題組副組長,負責研究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基因的遺傳多態性工作。為此,他帶領科研小組多次下到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邊遠山區的少數民族集居地收集樣本,歷經艱險,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快速建立起了10多箇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群體的基因資源庫。這一工作的及時開展不但對課題的順利進展奠定了基礎,還及時保護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基因資源。

2000年,他所帶領的科研小組率先在國內建立了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基因的測序分型技術(Sequence Based Typing,SBT),並利用該項技術,系統、精確的研究了中國南方人群的HLA遺傳多態性,發現了大量以前從未在中國人群中出現過的等位基因,從而清晰的勾勒出了HLA遺傳多態性在中國不同民族、地域的分布差異和規律。同時,率先在國際上公布了在中國人群中特有的8種HLA新等位基因。

2001年,博士學成畢業後,留校中山大學醫藥分子生物實驗室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由於工作基礎好、成果突出,畢業當年便獲得了十五“863”專項《中國人基因組SNP單倍型圖譜構建及其開發套用》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資助,承擔了研究人類HLA基因組區域(約4,000,000 bp)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的分布和定位情況,發現了400多個全新的SNPs位點,並研究了這些SNPs位點潛在的功能和進化意義。

2003年,面對“非典”的肆虐,他參加了“97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專項《SARS防治基礎研究》的研究工作,探索SARS病人免疫應答的機理。期間,帶領科研小組夜以繼日,在10天時間內處理了2000多份疑似患者的血液樣品,接觸了大量患病人員的血液。可喜的是,在他的妥善安排下,沒有一位參與人員感染,同時保質保量的完成了課題任務。

2004年時任講師的他因為科研業績突出被破格遴選為碩士導師,同年被評為副教授。2004年12月接受暨南大學的聘請,負責籌建暨南大學分子生物研究中心。面對這項全新的挑戰,他忘我的投入到了建設工作中,短短半年的時間便基本完成了建設工作。

2005年,他在國內率先提出了利用代謝工程技術原理解決纖維質燃料乙醇生物轉化問題的新方法,構建了能夠直接將纖維素分解、發酵成為乙醇的轉基因釀酒酵母工程菌,建立了將纖維素製備成為燃料乙醇的“直接發酵法”新工藝,大大簡化了纖維素轉化成為燃料乙醇的操作過程,從而大幅降低了相關的能耗、製劑消耗和污染,為秸稈纖維素這一地球上最豐富的生物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探索一條新的途徑。此項技術已先後獲得多項科技項目的資助,目前已進展到中試工藝研發階段,正在籌建我國第一條纖維素直接發酵生產乙醇的中試生產線。

至今為止,他已主持和參加了國家“973”計畫、“863”計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攻關計畫、廣東省“千百十”工程等20多項課題;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SCI、EI收錄近40篇;還獲得過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主要論文

(1).WJ Xiao, YX Gong, ZH Liu*, JM Wang.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nd haplotypes of TLR6 gene in Chinese Cantonese popul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munogenetics, 2010, 37(4): 245-251.

(2).WJ Xiao, N Li, YX Gong, JM Wang, YC Quan, ZH Liu*.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of TLR4 locus in Chinese Cantonese popul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Pathophysiology, 2010, 26(6): 1193-1197.

(3).JM Wang , YG Fu , ZH Liu*, WJ Xiao.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nd haplotypes of TLR9 gene in Cantonese population.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10.46(6): 131-138.

(4).龔映雪,台艷,肖文娟,王峻梅,唐根雲,全艷彩,劉澤寰*. 酵母多基因表達載體在纖維素生物轉化中套用. 深圳大學學報理工版, 2010, 27(1): 82-87.

(5).劉澤寰,全艷彩,唐根雲,龔映雪,肖文娟,王峻梅.綠色木霉CBHⅡ基因的克隆及在釀酒酵母中的表達.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 37(6): 91-95.

(6).SW Chen, QS Hu, ZH Liu*, et al. The distribution of HLA alleles revealed a founder effect in the geographically isolated Chinese population, Drung. Molecular Immunology. 2007, 44: 2017–2022.

(7).XY Liu, YG Fu, ZH Liu, et al. An Ancient Balanced Polymorphism in a Regulatory Region of Human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Is Retained in Chinese Minorities but Lost Worldwid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6, 78 (3): 393-400.

(8).YP Wu, YL Chen, LY Li, YC Cao, ZH Liu, BR Liu, et al. Polymorphic amino acids at codons 9 and 37 of HLA-DQB1 alleles may confer susceptibility to cervical cancer among Chinese women. Int. J. Cancer. 2006, 118: 3006-3011.

(9).Y Liu, ZH Liu*, YG Fu, et al. Polymorphism of HLA class II genes in Miao and Yao nationalities of Southwest China. Tissue Antigens. 2006, 67: 157–159.

(10).ZH Hu, ZH Liu, YJ Xiong, et al. A novel HLA-DRB1*15 allelic sequence isolated from the Han population of Guangdong,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munogene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munogenetics. 2005, 32: 221–222.

(11).ZH Hu, ZH Liu, YJ Xiong, et al. A novel HLA-DRB1*09 allele, HLADRB1*090103*, isolated from the Han population of Guangdong, China. Tissue Antigens, 2005, 65: 293–294.

(12).XY Liu, ZH Liu, B Lin, et al. Catalog of 162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in a 4.7-kb region of the HLA-DP loci in southern Chinese ethnic groups.J Hum Genet, 2004, 49:73–79.

(13).ZH Liu, XL Fan, JH Lin,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DPB1 allele (DPB1*9301) by sequence-based typing in Lahu ethnic minority of China. Tissue Antigens, 2003, 61:261-262.

(14).YG Fu, ZH Liu, JH Lin, et al. Extensive polymorphism and different evolutionary patterns of intron 2 were identified in the HLA-DQB1 gene. Immunogenetics. 2003, 54: 761–766.

(15).YG Fu, ZH Liu, JH Lin, et al. HLA-DRB1, DQB1 and DPB1 polymorphism in the Naxi ethnic group of Southwestern China. Tissue Antigens, 2003, 61:1-5.

(16).JH Lin, ZH Liu, FJ Lv, et al. Molecular Analyses of HLA-DRB1, -DPB1, and-DQB1 in Jing Ethnic Minority of Southwest China. Human Immunology, 2003, 64: 830–834.

(17).ZH Liu,JH Lin,DJ Pan,et al. HLA-DPB1 allelic frequency of the Pumi ethnic group in the South-west China and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of Pumi with other popula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genetics, 2002, 29: 259-261.

(18).JH Lin, ZH Liu, WM Chen, et al. A novel DRB1*09 allelic sequence in the Jing ethnic minority of China. 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genetics, 2002, 29: 335-336.

承擔課題:
(1). 廣東省科技計畫農業領域引導項目,蔗渣低碳轉化與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發2012.1-2013.12。(主持)
(2). 中華環保基金會項目,蔗渣纖維素直接發酵法製備燃料乙醇中試工藝中的關鍵問題研究,2011.1-2011.12。(主持)
(3). 廣州市科技支撐計畫項目,蔗渣纖維素直接發酵法製取燃料乙醇的中試發酵工藝研究,2009.11-2011.10。(主持)
(4).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TLR家族基因多態性與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的關聯研究,2008.10-2010.10。(主持)
(5). 珠海市科技計畫項目,一種能直接利用纖維素髮酵生產燃料乙醇的工藝研究,2007.9-2009.9。(主持)
(6). 廣東省科技計畫重點引導項目,構建能直接利用纖維素髮酵生產乙醇的基因工程重組釀酒酵母,2006.1-2007.12。(主持)
(7). 珠海市科技計畫項目,一種酵母金屬硫蛋白製備工藝的開發,2006.6-2008.6。(主持)
(8). 國家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配套基金,秸稈纖維素低碳生物轉化技術研究,2006.1-2008.12。(主持)
(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人TLR4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圖譜的構建及其臨床套用2006.1-2006.12。(主持)
(10).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研究團隊項目,南海海洋生物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與開發 2005.1-2007.12。(核心成員)
(11).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人HLA二類抗原的基因組SNP研究(2002.9-2005.9。(主持)
(12). 十五“863”計畫項目子項目,中華民族HLA二類抗原基因區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研究,2002.9-2005.9。(主持)
(1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醫不同體質類型與HLA基因多態性關係的研究 , 2002.1-2004.12。(主要成員)
(14). “97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專項子項目,SARS病人免疫應答機理研究 ,2003.9-2004.9。(主要成員)(1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人HLA免疫功能相關基因調控區SNPs及其與疾病的關係,2001.1-2004.12。(第二成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