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勝

劉漢勝,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人,湖南中醫學院大學本科(學士學位),中醫學教授。

中醫內科學主任醫師,青年教師指導老師,湘南學院“十五”重點學科建設中醫內科學學科帶頭人,湖南省執業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考官,郴州市醫療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鑑定專家組成員,湖南省普通高校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專家庫成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湖南分會會員。從事中醫學理論教學、臨床、科研工作40餘年。

工作經歷

1968年6月至1973年6月在永興縣龍形市醫院從事中醫臨床工作;
1973年7月至1975年3月於郴州衛校中醫教研室從事中醫教學及中醫臨床;
1975年3月至1976年3月參加湖南省衛生廳舉辦的中西醫眼科學習班學習;
1976年4月至1979年2月於郴州衛校附屬醫院中醫科病房從事中醫臨床;
1979年3月至1980年3月於湖南中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進修中西醫內科;
1980年至1985年於郴州衛校附屬醫院中醫科病房從事中醫臨床,主持中醫科工作;
1986年至1990年回郴州衛校中醫教研室任中醫教研室主任,主持中醫教研室教學工作;
1991年3月至1995年11月擔任郴州衛校附屬醫院副院長兼中西醫結合科主任,從事行政管理及臨床;
1996年至2009年,先後擔任郴州醫專、湘南學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臨床系中醫教研室主任,從事中醫理論教學、臨床、科研工作。2009年至今於湘南學院從事教學、臨床、教研工作;
2001年至2005年先後三次參加全國中醫腎病治療新技術臨床套用高級研修班;
2006年參加全國急診臨床經驗交流學術會議,同年參加全國急診醫學心血管專題高級研討會;
2010年被韶關醫學會、韶關性學會、湖北省男科學會邀請參加第四屆粵北男科醫學會高峰論壇。

教學情況

從事教學工作以來,一直是擔任中醫學教學主幹課的教學任務,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學生的實際情況改革教學方法,充實教學內容,運用“啟發式”、“學導式”教與學,探索“問題基礎學習或教學方法”,將正常、異常和臨床理論知識與技能形成以臟腑為核心整體知識結構,增加了學科新進展、新成果,擴大學生們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手段上,充分利用模型、標本、CAI課件、電視電化配合教學,重點、難點突出,課件教學藝術和質量受到了學生們和同行專家的好評,年年評教為“A”等,教學工作實績突出。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方面,自製中藥實驗室鮮藥標本100餘種、幻燈片50多幅,中醫學CAI課件一整套,製作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病因學說、常用中藥、針灸等光碟5碟,使改革教學內容、手段取得了較大成效。在2006年湘南學院評選“十五”重點學科建設中,中醫內科學獲院級“十五”重點學科建設。

研究興趣

在研究中,取得了腎病研究開創性新成果和較重大的科學價值,採用了中醫傳統理論“整體觀”及“腎命學說”,結合現代醫學對早、中期腎衰(CRF)尿毒症生理病理的基礎上,綜合益腎排毒,運用三大突破,將內含多種功效治腎保腎、活血化瘀的藥物,迅速改善腎微循環,增加血流量,提高腎小球濾過率,促進蛋白質的合成,減少胺基酸的分解,調解脂代謝,抑制腎功能代謝性肥大和高代謝狀態。運用內涵多種功效利二便的藥物,減輕腎間斷水腫及腎臟損害,促進腸蠕動引起反應性利尿,排泄體內代謝產物。為臨床治療CRF尿毒症早期用藥提供了新的方案。在治療早、中期CRF尿毒症取得了成功效果。在芭蕉花對血管協調及損傷治療的研究方面,為芭蕉花葯對血管內皮影響的檢測是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指標,可成為冠心病心絞痛早期診斷、判斷擴張冠狀動脈、保護內皮細胞、促進缺血區域的血管新生,實現“藥物搭橋”作用,為冠心病心絞痛在治療中的研發利用提供理論依據,擬突破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難題,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在套用自行研製的強腎化骨(贅)袋科研Ⅲ號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推動脈型頸椎病及腰椎盤突出,收到了顯著效果,深受病人的歡迎。

科研項目

主持完成省教育廳科研資助項目二項:《強腎化骨(贅)袋科研Ⅲ號》、97B141,《益腎排毒液治療尿毒症實施效果研究》01C016;省科技廳科研資助項目一項:《芭蕉花對血管協調及預防的治療研究》05SK30810湘南學院科研資助項目一項:《益腎排毒液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症臨床研究》05Y043;2005年省科技廳資助項目:《湘南林區萊姆病治療的對策研究》。
獲獎情況:近幾年來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優秀黨員,在專業技術人員年度考核中四次評為優秀。在科研方面,自行研製的省級科研資助項目《強腎化骨(贅)袋科研Ⅲ號》獲郴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湘南林區萊姆病治療的對策性研究》獲郴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